通渭之美,美在生态,亦美在文化。
这里,满城尽是翰墨香。
这里,风电机组耸云端。
这里,绿水青山成画卷。
这里,红色精神代代传。
……
通渭是敦煌莫高窟至天水麦积山古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中转站,“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汨汨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这首《温泉冬涨》道尽了通渭温泉的温暖神秘。明朝成化年间,工部郎中、开封知府、通渭籍诗人王瓒对远在西北家乡的通渭温泉盛赞不已。
沟壑纵横、黄土堆砌的西北高原腹地会有温泉?
穿过历史的云烟,诗文为证。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记载:“温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经平襄故城南”。今之通渭即古之平襄县。
“四季温暖,可以熟鸡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成疴”。清朝道光年间,通渭知县屠旭初写成《温泉志》,他在碑文中说:“地无茂林绿荫交加,山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有“神泉”之称。因泉水日夜涌冒,顺山谷自然流失,故温泉被当地人叫“汤池河”。
坊间流传“神泉”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钙等32种矿物质和锂、锶、氡等稀有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优质高热矿泉,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据说,1937年,汤池河畔还驻足过红军,他们用温泉水沐浴,休整过一段时间。
陇上神泉 康养通渭 张赛 摄
汩汩流淌千年,从未间断。闭目养神间,泉音袅袅来,来自地心深处的泉水,带着沁人心脾的温度和融融暖意,温暖全身。
“第一次来到通渭泡温泉,这里的温泉水特别舒服,叔叔阿姨也非常热情,我很喜欢来到这里泡温泉。”小朋友贾一峰高兴地说。
通渭温泉逐渐成为了各地群众竞相打卡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兰州市民陈启明说,坐上高铁一个小时就到通渭了,自己每年都会带着父母和孩子来通渭泡温泉,让孩子玩得开心的同时感受当地浓浓的文化氛围。
温泉之美,美在自然。温泉潜力,尽在未来。
通渭县充分发挥温泉优势,以中医疗法为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手段,在县人民医院建成了中医康养温泉水疗中心,构建“传统中医+现代温泉水疗”的医疗康养模式。
通渭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康复二科主任张晓非介绍,通渭县人民医院温泉水疗中心主要以温泉水为依托,以中医疗法为特色,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结合现代医疗特色,以医、康、养、健为主要治疗手段。
通渭,既有灿烂丰厚的人文历史沉淀,又有流光溢彩的现代文化景观。
通渭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品美食、观画展、赏美景、泡温泉”已然成为来通渭旅游的标配。
通渭温泉生态园 包雪瑞 摄
通渭县旅游中心主任丁继军介绍说,通渭温泉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为全国少见的多微复合型优质矿泉,每年来通渭温泉旅游体验的人数超2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随着通渭书画品牌享誉全国,通渭温泉大有拔地而起、追赶超越之势。
通渭温泉湿地公园 李和 摄
2024年,通渭县立足“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建立通渭温泉开发协调调度工作机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板块结合、区域开发、连点成线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山水之美、书画之韵,将通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温泉资源有效结合,布局打造翰墨文化休闲区、温泉游乐门户区、温泉生态景观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温泉康养核心区五个区域板块,建成别具一格、西北一流、全国领先的陇中书画温泉度假胜地。
通渭温泉新貌 陈佰万 摄
监审:张文博 编审:杨强鹏
责编:田倩倩 编辑:王卓香
往/期/回/顾
◆定西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来我县开展项目建设专题视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