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军事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特殊的编制,一个是军团,一个是兵团。不管是红军、解放军还是国民党部队,都曾有过军团、兵团编制。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组建过10个军团,分别为红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五军团。朱德、林彪、贺龙、彭德怀、季振同、董振堂、萧克、寻淮洲、周昆、罗炳辉、刘畴西、徐海东分别担任过这10个军团的军团长。当然,有些军团是临时组建或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组建的,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影响力不大。比如红八军团,是在长征前夕紧急组建的,军团长周昆,这个军团仅仅存在三个月就撤销了。红军军团中比较有名气的,还是数红一、二、三、六、十五军团,实力最强的是林彪和彭德怀分别任军团长的红一、三军团,这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精锐。
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
红一军团,乃中央红军精锐中的精锐,由朱毛会师后的红四军发展而来。再往前,其前身则是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余部与秋收起义余部的精华。红一军团战斗力强悍,名将众多。军团长先是朱老总,后是林彪,政委(党代表)则一直都是由毛主席担任。
毛主席和他的三位警卫员
红一军团先后涌现出诸多能征惯战之将,如林彪、陈光、王良、罗瑞卿、曾士峨、萧克、罗荣桓、刘亚楼、黄公略、陈毅、周子昆、陈伯钧、刘畴西、朱良才、伍中豪、谭震林、谭政、周昆、陈士榘、张宗逊、邓华、朱云卿等。这些将领除少数人牺牲外,其他人在建国后最低也是上将、大将、元帅或国家领导人。
林彪手下三杆枪:王良、周昆和陈光
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前身,是由湘鄂西、洪湖根据地的红军发展而来。中央红军长征最初的目标,就是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红二、六军团也是名将辈出,贺老总、任弼时、关向应、萧克、卢冬生、廖汉生、王震、甘泗淇、贺炳炎、许光达、李达等主要将领都出自红二、六军团。任弼时后来成为五大书记之一,贺老总成为开国元帅,关向应在延安因肺结核病逝,卢冬生在东北被苏军士兵杀害,其他人都是中将及以上军衔。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
红三军团就是彭老总率领的红五军改编而来,也是平江起义部队发展而成。红三离不开红一,红二也离不开红六。红军没有红三方面军,也是彭老总高风亮节,主动将红三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所致。红军三大方面军,除红四方面军没有组建过军团编制,红一、红二都曾有过军团编制。
左二:彭老总
红十五军团,则是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长征到陕北与陕北红军合编而成。后来成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能征善战,是全军中有名的徐老虎,打起仗来不要命,全身伤痕累累,曾昏迷五天五夜才苏醒。徐大将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真正是战功赫赫的一员虎将。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徐大将基本上都是在养病中。但其在伟人率疲惫之师到达陕北时慷慨相赠5000大洋,让中央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份雪中送炭的功劳无人能比。
前排右起:徐海东、聂荣臻……
而国民党部队中,早期也是有过军团编制的。比如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率领的20军团,下辖三个中央军,战斗力强悍。没有20军团,焉有台儿庄战役之胜利?正是20军团,在关键时刻给予日军以致命的一击。至于汤的口碑不好,纯粹是后来李宗仁的刻意“抹黑”。李与汤不和,在国军中人尽皆知。《李宗仁自述》中所描写的汤恩伯,一无是处。而实际上,汤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被日本人称作“支那之虎”,屡次重创日军,是侵华日军的强劲对手。汤晚年在日本手术时病亡,也跟日本人的报复脱不了干系。汤恩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很糟糕,跟所有的国民党将领一样,是大势所趋,国军兵败如山倒,不是以某个人的力量能扭转过来的。比如战神薛岳,歼灭日军47万人,但在解放战争中,也是表现乏陈,无丝毫亮点,海南岛之战,输得一塌糊涂。国军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真正是应了一句话: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黄百韬之墓,非常荒凉
但是,军团这个编制,只在早期出现过,抗战开始后,不管是国军还是我党部队,均没有再出现军团编制。解放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都出现了兵团这一编制。而且兵团繁多,比如我军的第九兵团、第十三兵团等,国军第七兵团、第十二兵团等。淮海战役围歼的黄百韬兵团,就是第七兵团,还有在安徽双队集歼灭的黄维兵团,就是第十二兵团。
左为周昆,任八路军115师参谋长时失踪
那么,问题来了:军团与兵团,有啥区别呢?军团大还是兵团大呢?
毫无疑问,兵团大于军团!这儿说的大,是指编制大小,是指这支部队的规模。兵团可以辖七八个军十几万人马,而军团最多几万人。红军时期的军团,甚至还没有一个军的编制大,例如红一军团,不过一万人枪,红三军团,还不足万人。红七、红十军团,只有几千人。即便是国军汤恩伯军团,兵强马壮,也只有三个军不到七万人。而兵团就大得多了,比如汤恩伯第七兵团,辖5个军12万之多。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辖5个军12万人之多。
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领导人合影
不仅如此,军团的指挥官,都叫军团长,而兵团指挥官,称作司令、司令员。比如林彪和彭总担任红一、三军团指挥员时,称呼是军团长。汤恩伯任国军第七军团指挥员时,也是叫军团长。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制后,所有兵团指挥官,都叫司令。比如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中原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华东野战军第七、八、九、十兵团,司令员分别是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东北野战军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分别任这四个兵团的司令员。另外还有华北军区的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团,司令员分别是周士第、杨得志、杨成武;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来的第21、22、23兵团,司令员分别为陈明仁、陶峙岳和董其武。
林彪、聂帅、陈光、王良、周昆都在
可见,兵团比军团规模大、兵员多、建制完整。兵团司令员建国后最低是上将,而军团长实际上就是军长,有时连军长也不如,没有军衔。那为啥早期部队有军团,后来都改做兵团了呢?主要是部队发展快速,从几万人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几百万人,我军兵团之上还设野司,建国后野司番号撤销,又设立了大军区,兵团依然是大军区下辖的最大的军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