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为于凤至扫墓,看见墓碑上的字,老泪纵横

文摘   2025-01-16 21:47   浙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199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学良赶到美国洛杉矶,为自己的原配妻子于凤至扫墓。

此去经年,自己与于凤至也是相隔阴阳。

一生戎马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就被囚台湾,几十年后才重获自由。


重返人间的张学良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于凤至的墓碑前,诚挚地为这位伟大的女人哀悼。

站在于凤至墓碑前,曾经的回忆不禁涌上心头,在张学良最艰难的岁月,这位坚韧的妻子为丈夫奔走操劳,不幸身染疾病,而到了晚年,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再见上张学良一面,可终不抵岁月漫长,在自己九十岁时,撒手人寰。

对于于凤至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张学良十分感激,对于于凤至的感情,张学良除了懊悔之外,更是深深的愧疚。

而当他看到发妻墓碑上的字之后,更是老泪纵横。


千金之子张学良

关于张学良的少年时代,他自己曾这样写道:

“常言道,少时娇生惯养,终不成大器。然而于我孩提时代,深受父亲宠爱,确如千金之子,娇惯任性,唯以我只聪明。”

作为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一出生就受到父亲的宠爱。


1901年张学良出生之时,张作霖正在东北大地上闯荡。

20世纪初期,东北基层权力真空,盗匪横行。

义薄云天的张作霖决心成立保卫团,管制地方的强买强卖现象。

但张作霖不做亏本买卖,在保护地方和平的同时也会对农民收取保护费,一来二去之间,虽然自己动机纯良,但难免不沾染绿林之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东北基层政权恢复,张作霖在多次的倒戈之后站稳手脚,成为奉系军阀的主要掌权者。


面对后期之辈的强势冲击,张作霖也成功坐上了掌权北洋政府的宝座,可悲的是张作霖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位掌权者,生平最伟大的功绩也仅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与强盗头目不同的是,勇猛果决的同时张作霖也拥有与常人不一般的胆识,目光长远,野心勃勃,觊觎更高的政权。

1911年,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举国上下无不惊动。


虎父无犬子,年仅十岁的张学良深受其影响,对于这一切十分好奇,向自己的父亲和老师了解到不少。

从小诞生于八角台,体格孱弱,幼年丧母,张学良却在父爱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虽常年打仗,张作霖对于儿子的爱从不缺少,绿林出身,目不识丁的张作霖希望自己的后人将来能有学问,不仅是古老的儒学修养,还要有近代欧洲文明的教养,耳濡目染之间,背负着父亲期望的张学良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张学良15岁时,张作霖成为奉天军政界首脑,随着父亲官阶的步步高升,自己也与父亲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于这一时期,张学良后来曾回忆道,

“父亲对我很宠爱,但是他忙于军事和政治,我们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我渴望有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使我得以一吐胸中块垒。但这样的人,除了父亲意外再也没有了…”


于凤至:奉命成婚 名存情亡

1916年,十五岁的张学良在父亲的意愿下与当时富商于文斗之女于凤至成婚。


两小无猜,不谙世事,于凤至就这样走进了张学良的生命中。

张作霖之所以会相中于文斗家,是因为早年欠下其救命之恩,重情重义的张作霖一直把这份恩情放在心上。

加上于凤至的八字极好,天生凤命,二人便做主许下这份婚事。

一位是军阀之子,一位是富庶千金,张学良与于凤至也算得门当户对。

但少年壮志当拿云,张学良并没有陷于这段红尘,追求新式思想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有影响的人。

于凤至虽是商户的女儿,却一点也没有财大气粗的架子,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勤恳持家、沉稳坚韧,将张家上下打理得十分妥当,就连张作霖也十分赏识她。

在之后的权宜大事上,于凤至果决坚定,始终如一地站在张学良背后支持他。


1927年,张学良在天津结识赵四小姐,少年意气,一时冲动的赵四决意与张学良私奔终身,面对这位比自己小得多的妹妹,于凤至没有驱赶和打压赵四,而是力排众议,替张家做主收纳了赵四小姐。

对此,漂泊无所依靠的赵四也是十分感激,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与于氏共同侍奉张学良。

张学良一生风流雅致,偏是于凤至的宽容洒脱成就了他,稳固家室,使他将精力放在兵谏上。


赵四小姐

1932年,张学良深感国内形势的混乱,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的对立上升到帝国主义的家国矛盾,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上书辞呈。

看到辞呈书的蒋介石非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还奚落张学良,“汉卿,现在我国的形势就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这叶小船只能容一人,两个人就会沉没,现在要么你下船,要么我下船。”

看见蒋老的态度如此坚硬,1933年4月,张学良辞去陆海空军副司令,携带家眷开始海外旅行。

1934年春,再次回到东北故土,却见长城以北全部沦陷,自己旧部均已被迫撤离至长城以内,面对东北三省的不断沦陷,张学良痛心疾首,决定重回政坛,软的不行就采取强制措施,逼蒋抗日,丈夫在前线奔走呼号,于凤至在后方坐镇张家。

在张学良没有赶到东北时,于凤至毫不畏惧地与日本军官斡旋,成功拖延了时间,等到张学良掌控局面。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蒋介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不抵抗政策,选择联共抗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出行前的宴席上,张学良一饮而尽,“现在国难当头,东北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知道已经踏上了这条不归路,但胸怀家国的张学良对于兵谏这件事情绝不后悔。

1940年,张学良被押往南京,于凤至也赴美就医,殊不知,此一别就是日后的相隔两岸,阴阳相离。


1964年,在美国治疗自己的乳腺癌的于凤至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约,这位执着多年的女人终于放下了过去,许是想在自己为数不多的时日里,成全张学良与赵四这对苦命鸳鸯,自己则独卧病床,只谈蹉跎。

本以为自己命不久矣的于凤至竟然战胜了病魔。

身体恢复之后,于凤至就开始转战经商,凭借自己善于钻研的特长和对金融的敏感,逐渐在美国商界混得风生水起。

晚年的于凤至,坐拥财产无数,但是她还有一个未了的夙愿,那就是等张学良出狱,重新再见一眼良人。


只叹纸短情长,耄耋老人终抵不过岁月的无情摧残,于凤至有生之年都没能等到张学良,在自己九十岁时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于凤至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张学良,听闻这个消息,张学良悲恸良久。

1988年蒋经国去世,一直被囚禁在台湾的张学良才得以重获自由。

没过多久,踏上美国土地的他,来到于凤至的墓前,看到墓碑上刻着“张 于凤至”,此时非彼时,垂暮老人望着阴阳两隔的妻子,唯有泪千行。


赵四:敢爱敢恨 长情陪伴

三十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

如果说于凤至的无私成就了张学良的感情生活,那么与敢爱敢恨的赵四两相厮守的婚姻,是张学良真心投入的。

1926年的天津,这对乱世佳人相遇了。

赵四字绮霞,出生浙江兰溪的官宦之家。

赵四的父亲赵庆华是当时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次长,经赵四大姐介绍,张学良和赵四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私定终身。


张作霖听到消息后怒不可遏,担心与赵四的传闻会使自己儿子陷入纠纷之中,赵父迫于帅府的压力,害怕与帅府沾惹上关系,于是便发文与赵四断绝父女关系,殊不知,两人的一时冲动造成了两家的轩然大波。

张家上下对于这件事自然是极力反对的,张学良纳妾不仅有辱家族名望,更是使得原配于凤至的颜面荡然无存。

于凤至最终力排众议,同意接纳赵四,但有一个条件,不是以妻子的身份嫁入张家,而是作为张学良的秘书侍奉他,虽没名没分,但对当走投无路的赵四已经是雪中送炭了。


在赵四的事情上,于凤至全权做主,主张在帅府东侧建立一座小楼,并亲自监工设计,使小妹尽量住得舒适些,赵四对于凤至的感激油然而生。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担心赵四小姐的安危,几次写信敦促她回香港避难,正值家国患难,纸短诉不尽情长,赵四本想陪在张学良身侧,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无奈踏上了去香港的轮船,不在佳人畔,常把佳人念。

1940年,于凤至赴美就医,赵四小姐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

虽没有于凤至那般细心能干,但赵四始终坚定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多年无怨无悔,长情陪伴。

正是赵四的这份真情,张学良才得以在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与她相守,不离不弃。


1964年,于凤至同意解除婚约,同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四正式结为夫妻。

在被囚禁台湾的年月中,当有人问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时,张学良沉吟四句:“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自己之所以没有被蒋介石处死,很大原因是宋美龄的反对。

在还没有与蒋介石结为夫妻前,宋美龄就已经结识张学良,二人彼此视为知交,宋美龄后来看见不得自由的好友被禁,多次表达自己的抱歉。


对于一生十分在意颜面的蒋介石,能给张学良留一条命已经是仁慈之至了。

晚年,张学良夫妻没有再回大陆,而是继续在外漂泊。

赵四小姐表示,他们一家信服基督教,教徒的信仰就是四海为家,此番话究竟真假,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论怎样,没有落叶归根难免有些许遗憾。

1990年,张学良九十大寿时,在宴会上自谦地感慨说道:“人说虚度九十,我真是虚度九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毫无作为。我是一个罪人,我自己觉得万分惭愧。我何德何能,蒙诸位朋友为我祝寿。感谢上帝,除上帝之恩外,什么也没有。”

回想自己的政治风云,张学良还对一位故人难以忘怀,这个人就是——杨虎城。


杨虎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己曾经多次劝说杨虎城不要回国,但心系祖国的将领即使手无兵权也要坚持回国抗战。

蒋介石数次拒绝之后竟然答应杨虎城回国,殊不知,这是蒋介石报复他的一个圈套。

蒋介石早就安排好一切,只待杨虎城入局。

对于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蒋介石毫不手软,在老蒋的眼里,杨虎城的存在始终是他眼里的一根刺,刺不拔,自己难以安心。

杨虎城被谋杀的报道一出,四方人士悲痛哀悼。

蒋介石此举,大失民心,大陆人民听闻后,本就对蒋介石存有不好印象对他更是痛恶万分。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计划更是成为泡影了。

不知是杀鸡儆猴还是指鹿为马,杨虎城被暗杀之后,张学良悲痛不已,但同时对蒋老的敬畏又添了几分。


在自己九十岁高寿之时,当有人问及是否后悔发动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振臂一呼,“对于发动西安事变,我不后悔,即使再被软禁50年,就是枪毙了自己也不后悔。”

垂暮之年的张学良谈及当时的风云政变,激昂之情不减当年。

政治生涯上坚持自我,毫不让步,在情感上却是欠下了许多风流债,若不是原配于凤至的大度,他也不可能顺利与赵四长相厮守。

年少之时,张学良不谙世事,不愿接纳于凤至,投身革命之时,张学良奔走报国,无暇顾及妻儿,剥夺自由之时,张学良放下前尘,归服宗教,回看二人的一生,仿佛总是在错过中。


如果没有媒妁之言,或许两人也从不会有交集。

除去自己家族的光环,于凤至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妇人。

勤俭持家,善良大度,都不抵赵四小姐的一颦一笑,与于凤至的早年生活,张学良倍感煎熬,十分抵触,而正是这段情感,使得晚年的张学良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懊恼不已,对于张学良,于凤至算得上是忠贞。

况且,至死,于凤至都冠着夫姓,始终将张学良视做自己的丈夫,不曾有过分毫的背离之心。


不同于蒋介石的心狠手辣,张学良生性风流,欠下不少桃花债,也更是增添了几分独有的风流。

女人只不过是蒋介石权力路上的垫脚石,婚姻更是其政治生涯的写照,权衡利弊,步步为营。

只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

在利益面前毫不手软,对于毛氏如此,姚氏如此,陈氏更是如此,而张学良虽是放荡不羁,但也始终没有抛弃自己的爱人。

纵使晚年被囚台湾,轰轰烈烈的政途落得黯然的结局,但也无法否认他的当初的政治选择。

只是对于后人,难免不对于凤至为他背后的付出而动容。



历史人物简史
以史为鉴,深入解读古今中外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