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澄澈 悲悯爱人——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区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发展中心工作人员
陈超林
《在峡江的转弯处》一书,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他从自己的幼年写起,记述了童年岁月、基层历练、清华求学、主政巴东、转场公益等人生经历。书中,作者用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爱是可以传承的,善良是可以复制的,世上所有的善良与温存都是相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传递,坚信对弱势者的悲悯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人不到活不下去的时候,怎么会借盐吃?”面对贫困的邻居,作者的母亲总是慷慨解囊,她告诉陈行甲,做人要善良。母亲的悲天悯人,培养出陈行甲一颗柔软的心,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刻,是母亲的在天之灵将他一次次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虽历经千帆却仍守住那个最本真的自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上小学时,父亲送我去学校,路过早餐铺子,他不会买好包子油条施舍,而是默默地把零钱塞到乞讨者的手里。父亲说,如果我们有一天也流浪街头,一定希望有人施以援手,希望这世间的善良能给自己一丝温暖。我想,这或许源自父亲坎坷的童年经历——从小没有父母,面对残酷的世界,却从未抱怨、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冀望,他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我还记得父亲告诉我,离工厂不远有个煎饼摊,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天不亮就出摊卖饼,而父亲每天都会准时到摊前买上一张饼。我问父亲,她家的饼味道一定特别好吧?父亲却说,一个母亲带着那么小的孩子天不亮就出摊,太辛苦了,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犯困,我就想多买一份,让他们早点回去。父亲连声叹息他人的辛苦,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戴着沾满灰尘的安全帽,穿着已经褪色的工作服。我摸过父亲的手,那双手掌僵硬而粗糙,除了老茧,还有在老茧上磨出的水泡,但掌心却异常温热、有力量。
悲悯,更是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核。我很庆幸有一位这样内心纯净的父亲,他对待世界的态度让我意识到,用情体会世间疾苦的人无关学历、能力,只是因为有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这份悲悯和纯良,感染我始终坚定地做一个永葆初心的人。当我第一次走下基层、走进群众中时,便决定带着一颗纯真之心,听一听基层群众的呼声,问一问老百姓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我经常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他们,如果他们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做?于我而言,为人民服务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能够坚守初心,坚守对弱势者的悲悯;无论遇到何种艰难困苦,都不放弃爱和希望,不放弃对正义和公平的维护;无论面对何种利益诱惑,都保持内心澄澈。
行善不在于牺牲自己让身边的人开心,服务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的感恩或回馈。相反,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本身就已经收获了感动、温暖和幸福。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正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那层“共情”的底色。
来源:干部之友微信
编辑:钱 言
编审:张昌言
核发:王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