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搭建载体强组织 培育人才助振兴

文摘   2024-10-11 19:32   江苏  



10月10日,《新华日报》以《搭建载体强组织 培育人才助振兴》为题,报道我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建设试点相关情况。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搭建载体强组织  培育人才助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为着力解决乡村人才工作力量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淮安市淮阴区聚焦乡土人才“引育用”关键环节,在全市首家推行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搭载体、建支部、强队伍等,多措并举将各类乡村振兴人才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发动起来,聚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生力军,切实以“组织力”提升“生产力”。截至目前,全区13个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共有党员127人,建立乡村振兴重点人才信息库508人,其中本土人才377人、外出人才131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72人,占比14.17%。


创设组织“聚”人才,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在马头镇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的培养下,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现在我找到了归属感,也增强了使命感。”淮安容大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蓉蓉说道。她创建的淮安容大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冰草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亩,年销量突破300万斤,实现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业。


淮阴区打破以村为主的属地管理限制,依托镇农村工作办公室组建13个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由镇(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建办、共青团、妇联等党员骨干担任支委,并通过“支部推荐、党委比选、择优吸纳”的原则,吸收合作社领办人、规模农业经营户等156名人才党员加入。开展乡村振兴重点人才“大寻访”等活动,分层分类建立重点人才信息库和分布图,实行常态排查、建库跟踪、动态管理,累计入库人才586名。2024年各镇(街道)人才党支部已收到入党申请书37份,接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8人。全区重点人才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济组织71个,带动2150余人就业。


探索机制“育”人才,释放人才发展活力


“在人才党支部农业种植专家的指导下,黄瓜种得越来越好,我已承包了23个大棚,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丁集镇农业产业带头人丁大勇高兴地说。为支持人才成长、发展壮大,该区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十条”,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人才培养力度,开设2期致富能人系列大讲堂,创建5个“淮乡基地”和2个“重点人才孵化基地”平台,全面释放人才发展活力。构建“打包快办”服务机制,集成提供行政审批、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服务,每年设立不少于100万元人才引进培养资金,给予人才最高5万元的创业补贴和50万元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全区共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公寓560平方米,累计奖补人才28万元、发放富民创业贷款310万元。同时,推荐11名群众公认度高、成效贡献大的人才作为区镇两级“两代表一委员”,28名人才进入村“两委”队伍。


多措并举“用”人才,点燃人才强大引擎


“我们聚焦传统‘一麦一稻’种植,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邀请号召农业专家、种植大户、管理达人等各类人才加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全区累计领办合作社65个,平均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淮阴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道。

该区注重强化产才“融合”,围绕产业联盟、国企联村、“三级先导”工程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等工作,结合全区农业产业特点,积极推动“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创业就业集群,引导39名人才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济组织70余个,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南农大、扬大、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结对共建,构建“科研院校+镇办农业公司+村办集体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系统整合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等资源,带动一大批专家教授活跃在产业第一线,解决镇(街道)产业发展等问题90余个。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钱   言

编审:张昌言

核发:张   鹏

淮阴党建
以独特的视角宣传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淮阴组织工作特色亮点和先进经验、典型,凝聚党心、民心,为加快淮阴发展汇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