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是法律给予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一个改过自新、重归社会的机会,但并不等于拥有无限自由。兵团第二师的小艾(化名)就因多次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结束了缓刑考验模式,开启监禁服刑生涯。小艾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学旷课,辍学后更是胡作非为。2022年某日凌晨,因朋友与他人存在感情纠纷,小艾伙同其他几名少年与对方斗殴,造成3人受伤。案发后,检察院以小艾涉嫌聚众斗殴罪为由,向焉耆垦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案件审理过程中,小艾等人自愿认罪认罚,主动赔偿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法院判处小艾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其他参与斗殴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缓刑或管制等刑罚。在社区矫正期间,小艾多次违反规定,不按时报到,不服从监管,被和静县司法局书面警告3次。之后,小艾的手机号长期停机,造成无法定位,社区矫正监管部门多次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小艾仍不思悔改,反复出现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情况。
和静县司法局迅速启动撤缓程序,于今年4月2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建议焉耆垦区人民法院对社区服刑人员小艾撤销缓刑。每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承办法官发现,小艾的父亲早逝,母亲忙于生计,长年在外务工,任由小艾独自生活,对其缺乏基本的关心与教育,导致小艾染上不良习气,法律意识淡薄,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不能一味地对他包庇、纵容,等他步入社会,处境会很危险……”承办法官向小艾的母亲释法明理。最终,兵团第二师焉耆垦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对小艾收监执行原判有期徒刑一年。“法官,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会好好改造,出去后努力赚钱报答母亲。”小艾的这番话令其母亲当场落泪,她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关心孩子成长。缓刑是法律给予罪行不重、主观恶性小、人身危险性小、悔罪表现好、社会危害轻的罪犯一种刑罚暂缓执行制度,目的是给罪犯一个附条件的“悔过自新”机会,进行教育改造,绝非代表缓刑罪犯可以为所欲为,挑战法律底线。如果罪犯在缓刑期间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法院可以裁定撤销缓刑执行刑罚,希望缓刑罪犯以此案为警醒,遵纪守法、认真悔改,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通讯员 王真真 麦合巴·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