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老井续情缘,民族团结传佳话。近日,阿鲁科尔沁旗原创纪实话剧《情满家园》历时近4个月的策划、编剧、彩排,正式与观众见面。该话剧生动地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一对山东逃荒夫妇落脚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镇乌兰哈达嘎查,与当地牧民发生的一系列互助互爱的真实故事。
在现场观看话剧的毛闹海回忆说:“我是这部剧的亲身经历者,当时贾长财夫妇落难我们嘎查,啥证件都没有,能不能留,大队也犯嘀咕,但是看着贾长财生病的妻子,善良的牧民们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给他们送药送食物,从此贾常财夫妇停下了乞讨的脚步,暂留于我们嘎查。”
演出现场,观众不时掌声齐鸣,对着舞台竖起大拇指,高潮时刻,他们更是热泪盈眶。
“以前听我们老支书说,我们嘎查原先都是蒙古族牧民,虽然贾长财夫妇是汉族,但共事一段时间后,牧民们和他们相处得特别好,说从来没有把他们当外人看。”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书记香山介绍说,当时嘎查书记看到贾长财夫妇生活艰难,和牧民们商量后给他们分了20多亩旱田和300多亩草牧场,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
贾长财夫妇被嘎查牧民们的热情所感动,为了回报大家,他们用心用情把山东农业生产技艺传给了当地,用机器取代了人工铡草、推行大铧铁犁等,让牧民们收成翻了番、节省了很大的人力。不仅如此,在草原寒冷的冬季,贾长财总是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嘎查共饮的井台,为大家刨去井台上那又厚又滑的冰,铺就一条安全平坦的取水路,这一刨就是数十年,从未间歇。后来这口井被人们称为“同心井”,现已成为了寒暑假学生们研学打卡地和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宣教点。
在贾长财夫妇晚年,邻居毛闹海和妻子看老两口无儿无女可怜,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夫妇生活起居的义务。话剧《情满家园》生动诠释了阿鲁科尔沁旗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深,谱写了各民族大团结的壮丽篇章。
在阿鲁科尔沁旗,民族团结的故事像石榴籽一样多,不仅有牧民与贾长财夫妇互助互爱的感人故事,还有“草原的额吉”接籽老人与上海孤儿的跨越血缘、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亲情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孩子”健康和安全,有接纳孩子任务的各盟、旗,及时成立了育婴院,招了一批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妇女当保育员,当时24岁的接籽就是其中的一位。
接籽老人回忆说,当时,阿鲁科尔沁旗有4人参加了昭乌达盟保育员,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任务。这些孩子小的才几个月大,大的仅七八岁,给孩子喂饭喂牛奶、洗衣做饭、哄睡觉……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儿。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孩子们健康成长,小的孩子牙牙学语,很快就会说一些汉语和简单的蒙古语了。一年后,这些“国家的孩子”被生活条件好的牧民领养。可是,日夜相处了一年的孩子和“临时额吉”们早已熟稔,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面临分别,孩子们抱着保育员哭着、喊着不愿离开。
“草原的额吉”接籽接受国家的嘱托,用真情付出诠释大爱无疆,成为阿鲁科尔沁草原上家户喻晓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团结故事,用理论宣讲、故事讲述、话剧再现、视频传递、研学互助、快板说唱等多种方式展现给群众,让民族团结故事世代相传。先后获得“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2024年,列入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名单。
“群众喜欢看看听听身边的事,最近讲述的这些故事,特别受大家喜爱,就前段时间拍摄制作的《上海孤儿的阿鲁科尔沁额吉》短视频,点击量和点赞量都特别高,‘把身边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是我们今后抓民族团结宣教工作的重点。”阿旗民委副主任温都苏这样说。
全媒体记者:蒙慧林
编辑:麦丽丝
赤峰日报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本公众号原创文章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