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都不让碰这种水果,常吃真的会致癌,家里有的赶紧扔!
健康
生活
2025-01-24 17:34
北京
90 后夫妻同时被查出肝癌,而这与他们经常食用变质水果可能有很大关系。
根据媒体报道,这对夫妻是开水果店的,店里经常有腐烂的水果,夫妻俩舍不得丢掉,就会切掉坏的部分,把剩下的自己吃了。过了几年,两人都出现疲惫无力的症状,一开始以为是太累了,并未在意。直到后来眼睛、皮肤开始发黄,并且迅速消瘦,才到医院检查,最终都确诊了肝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病区主任 易善永医生 在采访中表示:坏了的水果可以产生黄曲霉素,它是肝癌的一个强力致癌物质。这个黄曲霉素是杀不掉的,耐高温的……水果霉变了就不要再吃了。到底什么情况还能挽救一下,什么情况就真的不能吃,今天咱们来说说。(强烈建议转发家庭群,提醒爸妈,健康最重要,别舍不得)01
水果从成熟采摘,到我们手上,一路走来,难免磕磕碰碰。由于磕碰引起的局部果肉变软、凹陷,颜色加深的水果,通常只是细胞发生了破损,细胞质溢出,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吃了不会引起什么健康问题。但这种情况要注意,马上吃掉,否则很容易出现变质。一旦发现“变味了”(比如酒精味,也是变质的表现),就千万别吃了。冻伤的水果,比运输途中“挨过一顿打”的水果还要惨,不只是细胞被打烂这么简单了,可能细胞被分解、被氧化、细胞脱水、糖分减少、果香消失,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表现出来就是表皮凹陷、干疤、斑点、水渍、内部褐变、黑心等等[1]。发生冷害的水果,虽然外表难看,口感不好,严重的时候香味也会消失(比如榴莲)—— 但是,也还能吃。苹果、梨、桃、荔枝、菠萝这些水果遇到冷害时,多数表现为果皮或果肉褐变,口感发干,果肉柴糠化。柚子、柠檬、橙子、沙糖桔类,常见的是表皮干疤,味道还会发苦。香蕉、芒果、火龙果等,是表皮变色,严重了还会出现黑点。西红柿、黄瓜这些遇到冷害,表皮会呈现水浸状,味道也会改变。
话又说回来,凡事都有例外,之前“尔滨”大火,让全国都认识了冻梨 —— 东北冻梨和南方冻荔枝,据说都别有一番风味。吃过的朋友评论区说说~霉变的水果,是真的有可能让人得癌症!所以就算只有一个小小的霉点,也千万不要再吃了。你能看见的表面的霉点,只是霉菌菌丝完全发展成型的那部分,属于冰山一角。实际上,霉菌就像微型金针菇,下面有长长的菌丝。柔软多汁的水果,就像肥沃松软的土壤,刚好能让它的根深深地往果肉里扎。不仅如此,霉菌除了能生根,它还能还能“结籽儿”。霉菌会长出球状的孢子,随气流飘散、繁殖。比如下图这串葡萄,果柄上长了一点毛,葡萄珠看起来还好好的。这种情况就不建议吃 —— 因为在包装袋的密闭空间内,葡萄珠身上早落满看不见的孢子。湖南卫视金鹰纪实频道曾做过一档科普栏目,大家看看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节目组用一个腐烂桃子和一个新鲜桃子,分别取样,检测真菌数量。
这也就是说,只要桃子发生腐烂,即便看起来好的那部分,真菌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新鲜桃子。
所以说,家人们,只要看到有霉点,不管出现在表皮、蒂部,还是果柄上,哪怕就一个小小的霉点,整个水果最好都还是不要吃了。
毒素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文章开头,医生说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仅 1 毫克就能导致肝癌!被称为“肝癌的幕后推手”。它进入人体后,可被肝脏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代谢转化,诱导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引发癌症。早在1993年 ,黄曲霉毒素就被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 1 类致癌物。是我们已知的,最强生物致癌剂之一。顺便说一句,除了水果之外,馒头、面包等食物,如果看见表面有霉点,也不能吃了。看到一个霉点,整个馒头最好都不吃了;一片面包上有霉点,整袋面包都不要吃了。和水果一样的道理,当你看到一个霉点的时候,可能整袋食物上都已经落满了霉菌。家里出现发霉的食物,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家人的健康,尤其是免疫力还比较弱的孩子。所以,发现食物霉变,不能随便丢弃,而是需要仔细处理。1、 已经看出来发霉的,就不要再闻有没有坏味儿了。霉点上结满了孢子颗粒,万一被你吸进鼻腔里、肺里扎根就惨了。2、 扔进有盖的垃圾桶里,并盖上盖子,或者扔到垃圾袋里扎紧,防止孢子乱飘。3、 检查霉变食物附近的其他食物,是不是已经被传染。能在水果上长的霉菌,基本也能在蔬菜上、面包馒头上长。4、 如果是存放在冰箱里发霉的,可以把 1 小匙小苏打溶于一升水中,制成小苏打水擦拭清洁冰箱。可能老人还是会说,坏了一点点就扔掉太可惜,太浪费了。勤俭持家完全可以理解,也不是坏事。但为了省这个小钱,去冒致癌的风险,实在是划不来。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了,千万不要舍不得,因小失大。好啦,今天就分享这些,记得👍🏻+❤️,转发本文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哦~[1]果品蔬菜低温储藏时的冷害及其预防[J]尹明安,郭立.北方园艺,2003(6):64-65.[2]https://www.fsis.usda.gov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5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