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终,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再次给世界带来惊喜!
12月20日,中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分析,得到了人类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而仅仅一个月前,两项来自中国的月背月壤重大发现就曾为全球瞩目。
从月球探测的后来者,到2024年6月成功实现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凯旋”,中国以不断跃升的太空探测实力,闪耀于国际舞台。
细数2024年,这样的“高光时刻”并不鲜见。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天眼”巡空、“梦想”扬帆……一项项“中国创新”如浪花般奔涌,每每令世人惊叹。
一组数据佐证了这样的速度:2024年,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听,号角已吹响。建成科技强国,只争朝夕!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欢迎队友!”2024年10月30日,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也是70后航天员蔡旭哲第2次实现飞天之梦,离他上一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仅仅过去22个月。
的确,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年已实施4次飞行任务,包括两艘天舟货运飞船和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共运送6名航天员入站。不断上演的“太空接力”,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加速迈向新高度的步伐。
加速何止在九天?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这艘“国之重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和海域11000米钻探能力,从动工建造到交付使用,仅仅用了3年。
1000颗!这是截至2024年11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的数量,这个数字已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几乎占到人类已发现脉冲星总量的1/4。
42.02万高斯!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以这样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世界纪录,令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攀上新高峰。
…………
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这一年,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神州大地加速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2023年的24个,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
活跃的科技活动,正带来创新的东方潮涌。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推进科技创新,制度是纲,纲举则目张。
2024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拆障碍,破藩篱——
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徐爱国曾长期为职称晋升烦恼。多年来,她致力于我国数字土壤库的创建,基础性、应用性强,却很少能发表论文,按照以往的职称评审条件,“一直很吃亏”。
如今,得益于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政策,研究所实行分类评价,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的“专属赛道”上,徐爱国凭借过硬的代表性成果脱颖而出。她说:“订好这把评价的‘尺子’,再量‘长短’,更好地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
出新招,育“好苗”——
金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潜力和价值常常“看不懂”“不敢贷”“不愿投”,难题如何破?
2024年8月,科技部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帮助金融机构给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量化打分,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好苗子”企业冒出来。
首次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进一步厘清前沿技术的“可为”“不可为”;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这一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改革愈行愈坚。
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你试过“打飞的”上班吗?2024年4月,深圳到珠海的大湾区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8月中旬起,跨省“飞的”每天在上海和江苏昆山之间往返;12月,杭州首个空中航站楼正式启用。技术突破,令“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北斗+”能有多高效?在新疆乌鲁木齐,北斗终端每日辅助完成油田巡检作业超2000项,提高巡检作业效率超30%;在皖北平原,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路线由北斗技术护航,喷洒农药精度达到厘米级。
人工智能有多“无所不能”?依托智能技术,以前老师要判1小时的作业量,如今只需1分钟;利用视觉识别,家用监控器能对老人跌倒进行精准探测、秒级告警;只要一张小小芯片,食堂餐盘自动称重结算,省心省力。
…………
2024年,放眼中华大地,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嘉陵江畔,两江新区依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优势,“两江制造”变“两江智造”;彩云之南,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承担培育发展世界级集群的重任;龙江大地,鹤岗正加速延展石墨开采、加工全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因“新”而活,区域向“新”而进。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看,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往期推荐
一幅长卷,“阅”过去,共未来
【招聘】思明区科协招募实习生啦~心动不如行动!
我国首部《节约用水条例》公布,5月1日起施行 →
保障权益防风险,惠民科普同心同行
来源 | 光明日报
编辑 | 思明科协
分享、点赞或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