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丝丝讲艾滋 | 第4期 | 中国首例艾滋病尸检经过(下)

健康   2024-12-06 10:30   福建  

上期回顾

泉州丝丝讲艾滋 | 第3期 | 中国首例艾滋病尸检经过(上)


亲历者简介

崔全才   主任医师,教授。承担国家科技部人类肿瘤资源共享研究项目。在胰腺癌的研究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参与编写多部病理书籍。



6月8日下午4点左右,医院派出一辆212吉普车、一辆西北救护车。


吉普车载着我们几位工作人员,救护车载着尸体,从医院东门驶出,经长安街西行到302医院。


根据工作需要,一位医务处同志随行,我记得是我们的老党员、老护士长傅永昭老师跟我们一块儿去的。


我们带着准备好的口罩、帽子、手套、隔离服、解剖器械等。


尸体是我们几个人亲自抬上救护车的。


通常的尸检一定会留大体标本的照片,特别是对于首例艾滋病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例。


但在当时,一部照相机的价格是非常贵的,一旦污染就太可惜了,要不要带上照相机?


我们一直很犹豫。


再三考虑,还是没带。


为避免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一烈性污染源,解剖室只有我们三人。


普通防护,两层面纱的口罩。



5点钟,为亡者摆好体位,我们弯腰鞠躬表示敬意,然后正式开始解剖。


张慧信老师担任主刀,我是助手,王若虬负责技术工作。


切开后显露各个脏器:


腹部脏器位置正常,肺部体积增大,肺水肿;肝、脾体积明显增大。


我们将不同器官解剖取出,逐个称重后切开,置入50公分高的玻璃容器,用福尔马林浸泡。


在缝合的过程中,危险还是发生了。


缝合针在肚皮上甩出的液体飞溅到了王若虬的眼中,简单冲洗及消毒后,我们继续坚持完成尸检工作。


起初的几年里,王若虬还是有些担心是否被感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自己很健康的身体,一颗心就渐渐放了下来。



两周后固定标本被取回医院,经我和张慧信医生对全身组织及器官取材,王若虬制备蜡块、切片,共制备病理切片99张。


张慧信老师和我执笔撰写了病理报告,刘彤华教授签发了终审报告。


结论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双肺卡氏囊虫性肺炎,

双侧肾上腺巨细胞病毒(CMV),

双肾上腺皮髓质广泛出血性坏死及多发性硬化,

肺、脾及全身淋巴组织胞浆菌病;

急性脾肿大,

肝灶性坏死,

脏器充血,

脑水肿。



时至今日,该患者的99张病理切片被完好地保存在我院的病理切片库中,13页之多的病理诊断报告已经泛黄,蓝色的油印字迹边缘已有些模糊。


15张显微镜下的黑白照片记录了病理科医生对患者全身疾病形态学研究的心血,每张照片旁边都有张慧信老师的手写文字,对照片中的组织形态改变做了详细描述。


有了尸检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会得以在6月下旬顺利召开。


放射科严洪珍医师,内科传染组王爱霞医师,外宾医疗科洪韵琳医师,内科免疫组董怡医师,病理科张慧信医师、刘彤华主任等参加了临床病理讨论会。


讨论结果经洪韵琳、周德江整理,以“临床病理讨论第96例-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为题,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1986年第25卷第7期上。



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尸检工作的完成,为中国医学界认识和研究艾滋病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回首往事,我为自己有机会参与其中感到非常欣慰。


在科学与探索的道路上,从来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但与获得的重要发现相比,即便冒更大的风险,也是非常值得的。


E

n

d


我是泉州丝丝,本期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下期再见,遥祝安好!


来源(转载):张文康.中国抗“艾”之路:亲历者说(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9.(本文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泉州疾控


南安疾控
传播健康信息,倡导健康理念,共建健康环境,共享健康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