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评出2024年度十大好书,《满世界寻找敦煌》入选

文化   2024-12-31 17:19   北京  

这里是由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24年度十佳图书(按书名音序排列)。选书的范围: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除有署名者为特别约请的专家撰写外,其余均出自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中华书局出版的《满世界寻找敦煌》入选。
1. 《悲伤的物理学》,[保加利亚] 格奥尔格·戈斯波丁诺夫著,陈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79.00元
戈斯波丁诺夫抛弃了线性叙事,让主人公不断和反复进入各种人与物的记忆或处境,不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制。这种神奇的能力最早来自他少年时所患的“病态移情症或强迫性躯体综合征”,成年后则发展为对他人故事的强迫性囤积,分装进一颗颗时间的胶囊。于是,我们跟随叙事者进入牛头怪、太空狗、我爷爷、鼻涕虫或斗牛的身体(“有时候——在同一时间里——我是恐龙、鱼、蝙蝠、鸟”、单细胞生物或胚胎),体验孤独和衰老,寻找《漂亮朋友》、消失的《教父》第二十八页和朱丽叶苦等四十年也不曾出现的未婚夫阿兰·德龙,并端详插入正文的众多清单和图片。一座迷宫?是的,但在这迷宫里摸索和拼合的过程远非无趣和无关,因为作者断定共情如同气体,或是一朵“四处飘荡的云”,直到悲伤将它引来,并为共情者所感知。“必须立即阅读《悲伤的物理学》。”哲学家让-吕克·南希2015年撰文说。九年后的今天,这种紧迫性没有丝毫减退。我们很少读到这样的外国小说。这样的保加利亚当代小说更是前所未见。它像一阵罕见的清风,不曾沾染了平庸的愤世嫉俗和刻意的无关痛痒,不回避人世间的复杂,也不脱离历史地故弄玄虚。
2.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章开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158.00元
1980年代特别为人怀念之处,热气腾腾的高校生活必在其中。辛亥首义的武昌,表现尤为突出。被推为“80年代以来最令人怀念的5位大学校长”中,武昌就占了3席,章开沅先生是其一。他的遗著、皇皇60万言的《凡人琐事:我的回忆》,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探窥现当代中国变迁的一份重要证言。他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成就一段教育传奇到主动辞职回归布衣学人,以及赴美日等地高校执教的经历闻见,差不多是一部现当代中国教育史的全程缩影。书中也记录了他在近代史领域的学术履痕,“从辛亥革命到商会研究,到中国现代化,到教会大学史,到南京大屠杀,不断从一个领域转入另一个领域”,其涉猎之广,亦堪称少见。对于出现在他生命历程中的各色人等,无论是长辈家人、师长前贤,还是中外学人,作者都以平实的笔触为他们描形绘影,以史家的笔法记录下他们的嘉言懿行和人生遭际,其中透出的温情,有淑世的力量。《凡人琐事》也是一部忧患之作,尤其对丕变的教育时风和危机重重的人类未来,作者更是忧心忡忡。“人类文明该何去何从”,他的问题,格外沉重;他的思考,也值得每一位读者思考。(杨河源)
3.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孙立天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第一版,78.00元
明朝末年至清代中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作为全球化早期中西文化接触的典型,一直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清初,顺治、康熙都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饶有兴致;但雍正即位后,禁绝了天主教的在华传播,以传教士为中介的西方科技传播至此亦告一段落。这段中西科技交流史的起始是蜜月,终点却是分手,后人不免追问,为何会如此?对此,学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比如中西文化内在冲突、王朝思想趋于保守等。禁教是以往解释这段历史时的终点,也是立论的出发点。但若暂时抛开这一预设终点,赤手空拳进入历史细节,是否会看到这段历史的另一面向呢?孙立天《康熙的红票》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作者尽力跳出既有的解释体系,用新近披露的清宫满文档案与传教士西文资料充实史实罅隙,透过生动的历史细节,挑战了有关康熙与传教士的关系、康熙两次接见教皇使团的安排、雍正禁教的缘由等问题的既有认知。在剖析了一段段跌宕起伏、波云诡谲的历史之后,作者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帝王的个人好恶,这对于擅长回溯纷繁历史,在草蛇灰线中归纳宏观趋势的研究者而言,多少有些尴尬。但换一角度观之,这一结论未尝不是对清代皇权专制的又一有力诠释。在此意义上,《康熙的红票》一书,不仅为中西接触史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点,也为探究清代政治史提示了新的方向。(邹怡)
4. 《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2024年5月第一版,98.00元
1984年,还在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荣新江到荷兰留学,趁机到英国和欧陆各地寻访敦煌文物文献,由此开启了他传奇般的“满世界寻找敦煌”的历程。四十年来,他的脚步从未停息。在本书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敦煌的难得经历。每写到一地,他都写清该地所藏敦煌及西域文物文献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珍品,他人以及自己做了什么研究,此外还写到见了哪些人(如在英国拜访贝利爵士、在德国拜访恩默瑞克教授)、旅途中有何趣事,等等。可以说,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个人学术发展史,一部权威精要的敦煌学术史,还是非常可读的旅行文学。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20世纪初期英、法、德、日、俄等国的西域探险史,了解敦煌文物文献流散始末以及现今藏存情况,以及大量敦煌研究论著的信息(有人统计,书中写到的书名多达1968个,即使排除重复的,数量依然惊人),此外,书中约两百幅文物文献图、照片、书影亦非常珍贵……本书信息量巨大、密集,不是一本能够速读的书;同时它如此有趣、好看,几让人不忍一下子读完。对于专业读者,它是一部学术宝库;对于想了解敦煌学的一般读者,则是再适合不过的入门读物。
5. 《璩家花园》,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第一版,78.00元
《璩家花园》最初的名字就叫《缝纫机,蝴蝶牌》。后者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另外一个含义,是作家可借此把那些碎布般的故事缝成百衲衣。但小说写到一大半的时候,“璩家花园”的名字出现了。因为缝纫机的部分已经不重要了,叶兆言还需要另外一些东西。写作四十余年,《璩家花园》是他所有长篇小说中体量最大、故事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精神气质和《南京传》一脉相承。对叶兆言来说,《南京传》本身不是只写南京这座城市,而是以南京为窗口,写一部中国历史;《璩家花园》也是以南京的一个虚构的古老街区为窗口,写中国当代史。《璩家花园》以一群隐忍而努力前行的普通人的故事,写就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下海经商……都是一代人经历过的时代大变迁和大转折。《璩家花园》是可以让读者与历史建立联系的一本书,小切口叙事唤起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这是一本写作半生的父亲留给女儿的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年轻读者通往父辈之路。
6.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3月第一版,58.00元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人或许对图书馆的样子不陌生,可未必知晓一座图书馆是怎样建成的,这部纪实佳作就生动、详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本书作者杨素秋是任教于陕西科技大学的青年学者,曾在讲台上教授文学与美学近十年的她,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到西安碑林区文旅局挂职,从课堂、书斋到政府部门、机关办公室,她一边适应身份与环境的转换,一边承担起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书中写到的前期调研、筹备,与主管部门、工作伙伴、施工方乃至图书馆配方的协调、磨合,馆藏书目的拟定,馆内陈列、阅览设施的细节考虑,等等,她都要亲力亲为,而工作权限、行事规则、财务预算的限制和实现图书馆的内容含量、社会效应最大化之间存在的“矛盾”,更是对她的莫大考验。最终,这座承载着她的知识分子责任感、读书人的情怀以及基层文化干部工作成绩的“理想图书馆”与爱书人见面了。对于有志于提升、改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全民阅读事业的各方人士而言,本书会带来别样的激励和启发。流畅好读的笔触、扎实严谨的流程与信息还原、从容得体的情感厚度,则赋予本书以更广泛的阅读价值和耐人寻味的话题发散性。
7. 《唐五代诗全编》,陈尚君纂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8月第一版,9800.00元
鉴于清人所编唐诗总集《全唐诗》存在着大量误收、失收、重收、作者小传舛误等问题,陈尚君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了重新整理唐诗文本文献的工作,终于在四十年后成此巨著。作者力求穷尽目前可见的一切相关文献,以考订每一首唐诗的文本来源和流变情况,从而“回到唐朝”,复原唐诗写成时的本来面貌,并将唐诗流传千载中的文本变化展示出来。最后成书的《唐五代诗全编》共50册、1225卷、逾1800万字,收录诗人3700余名、诗57000余首。《全编》不但为读者提供了唐五代诗可信而全备的文本,而且在小传写定、文本甄辨、存录异文、考订本事、体例编次等方面,都“尽可能地接近现代学术研究的需求”,学术创获极为丰厚。对于本书的学术贡献和出版意义,学界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本书“是唐诗研究自上世纪初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体量最大、用功最深的一项成果,也将是惠及人数最多、传世时间最长的一部唐诗总集”(葛晓音);是“唐诗文本文献的‘资料库’”,“将是唐诗研究‘学术进程中一个新的起点’”(薛天纬);“(作者)登上了当代唐诗学研究的珠穆朗玛峰”(李浩)……《全编》问世尚不久,而随着它为更多学者和读者所阅读、使用,其价值和贡献将得到更为充分的认识和揭示。
8.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巫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3月第一版,168.00元
本书是基于艺术史学者巫鸿于2021年在北京大学所作“考古美术中的山水——一个艺术传统的形成”系列演讲内容而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元素在中国传统绘画、古典文学再到更为广泛的艺术创作进而延伸至宗教、建筑、哲学等方面皆有体现。在艺术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秉持批评意识的巫鸿将“山水”特别是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看作历史现象,认为有必要将之“放在艺术实践和艺术话语的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书中侧重探讨视觉表现下的山水图像,以“山水”“艺术传统”“考古美术”为立足点,结合数量可观的相关考古发现与调查而累积的图文资料,将上述概念置于历史语境,阐述、梳理出中国山水艺术早期发展的源流、脉络,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对山水图像的分析,进而发现并建构中国早期山水艺术的历史传统。为此,作者采用艺术史、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阐释,让这一主题下的图文资料焕发出更为深刻的视觉文本意义,在探讨、梳理中国早期山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艺术史与考古学等学科的固有概念与边界,进入“考古美术史”这样跨学科内涵下的深入思考。
9.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陈水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4年2月第一版,138.00元
“形理两全”一语出自于文同与苏轼论画的文章,表达了他们追求形似和理真的绘画理念。本书认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宋代是写实主义登峰造极的时期;即此而言,如果要推宋画的代表,则非花鸟画莫属。作者选择174幅宋画,发现其中的鸟类图像,88%都可以辨识到具体物种,甚至图像与自然鸟类的实际大小都严格对照,是为形;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鸟类还置于鸟类实际的栖息环境中,是为理。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宋代以后的花鸟画,渐渐与其描绘对象脱节。作者系鸟类学博士,是鸟类保护的专家,又是担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的文博专家,以此双重专业背景,开展对“宋画中的鸟类”的研究,其优势可谓无人能及。书中论及黄荃、徐熙、赵佶、崔白、林椿、牧溪、梁楷等画家的68幅画作,既从画史角度展开论述,涉及相关的艺术理论、绘画风格和技法、画院制度、作品创作背景等,又对作品中鸟的种类予以鉴定,并进而论及这些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和生态习性等。可以说,作者以现代鸟类学家的眼光去到“宋画”中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观鸟之旅,这趟旅程令他极为震惊:博物学(鸟类观察)在宋代已发展到了如此高度!本书图文并茂,既有穿越漫长岁月而幸存下来的珍贵宋画,又有现代鸟类照片作为对照,堪称鸟类学与中国画学之间一次别开生面的互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启发我们新的思考。
10. 《云落》, 张楚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第一版,68.00元
《云落》是一部属于小人物的“大”小说,写出了大时代的波澜不惊中的巨变和小人物们的勇毅前行。它讲述的是一群普通人真实、笨拙的生活。主人公万樱和她的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磋磨中痛哭、欢笑、坚韧绽放。云落是一个双重意象。云落之前,生活在坚实大地上的人们在朴实的劳动、琐屑的生活中仰见云的洁白、飘逸、千姿百态。那是属于普通劳动人民的憧憬,是他们如雨水般乐观精神的蒸腾凝结。他们虽历经坎坷,但对人生和未来永远怀有轻盈美好的期待。云落之后,是雨,无论疾风骤雨还是和风细雨,地面上总难免先要烟尘四起,然后泥泞一片。但是,雨与汇集、滋润相联,与拔节、绽放相关。万樱和她的朋友们是万千普通女性的化身,是万千生活在烟火人间的我们的化身。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过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云落时刻。几十年前,云层之上的人俯瞰这片土地,只会觉得它荒芜、污浊。数十年后,当他们再次望向这里,这里已是一片锦绣。这就是万樱们的力量。《云落》是张楚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张楚的美学风格、文学风格、文学世界在《云落》里得以完成。通过对当代中国普通民众内心世界的深度发掘、如实描绘,《云落》得以成为当代中国县城生活的缩影、文学书写的独特中国样本。









中华书局1912
从1912年开始创立,中华书局经历了沧桑百年,沉淀其中的,是对文明的追求和信仰,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情怀。我们扎根的大地流淌着数千年的文化,愿我们一起浸润一起汲取精粹一起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