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西安事变——百年传承的红色记忆

文化   2024-12-12 00:00   内蒙古  

        西安事变,这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我党获得情况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之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成功的前提,与此同时,也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对时间的流逝特别敏感。如何过好12月12日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成为我们后辈的思考追问。带着对时间的珍贵和历史的求知若渴,我们曾经问过父辈以求解答。西安事变的事件背景,那就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东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紧接着全国各地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广事变等等。与此同时,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1935年7月,共产国际莫斯科第七次代表会议,就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展开讨论。1936年8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说起西安事变离不开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听父辈讲起,从松花江上到渭水之滨,沈阳东北大学成立后,1928年8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为办好东北大学,张学良大力捐资助学,到九一八事变前,鸟瞰东北大学,百里风光秀丽,舍宇教室规模化,教学设备充足,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东北大学跻身全国名优学府之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日军侵华而被迫内迀的东北大学高校,走上了一条流离失所颠簸箕炊而浩气长存之路。1936年2月,东北大学先行先试将工学院和补习班的学生们先行迁入,称之为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开学期间,张学良亲临现场发表了激励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民族使命的讲话。东北大学学生背井离乡来上学,一种复土还乡的愿望油然而生越来越强烈。九一八事变后,受爱国主义思想激励人心,东北大学西安分校抗日救亡运动骨干力量越聚越多,并成立了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救国会。为了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和剿共,蒋介石往西北调兵遣将,西北各界救国会召开代表会议,会议决定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为名,举行由学生和市民群众共同参加的请愿游行。


       “一二.九”运动一周年那天,西安市万余名学生走上街头,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打着横幅标语走在请愿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当请愿学生决定徒步去临潼。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得知学生去临潼的消息后,及时向蒋介石报告,请求他接见请愿学生,却遭到蒋介石的愤怒训斥。为了避免一场流血事件发生,张学良驱车追赶上学生队伍进行劝阻。张学良以自己是国家的军人表白,以满足你们的救国心愿,在一个星期内给你们答复。当天晚上,张学良面见蒋介石时,蒋介石指着张学良说:“你这是犯上作乱”!随着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会议的升级,剿共行动也升级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民国时期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兵谏),张学良兑现了他对学生们的许下的诺言,以“兵谏”行动给了学生们满意的请愿要求。据老一辈人回忆说:当时学生们听到这一消息后,兴奋的相互拥抱,有的人甚至高兴的泣不成声。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积极的救亡请愿游行活动,是西安事变发生的一个导火索。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大局意识、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天是西安事变纪念日,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中把握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我们重温峥嵘岁月,向爱国将领们的家国情怀和果敢作风、勇于担当的英勇精神深表敬意。

       作者简介:李彬,大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成人大专中文系。在部队曾任机关辅诊科教导员,从事宣传工作,在《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中国工商报》等书报上发表各类文章。爱好写点诗歌诵读,喜欢看书。现已退休,至今笔耕不息。欢欣鼓舞诵盛世,豪情壮怀写新篇。
        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阅读更多原创作品的请关注《记忆中的往事》!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及时通知,立即删除。

记忆中的往事
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传递人生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