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院长谈】2025年保险业怎么干?

财富   2025-01-23 15:30   北京  
转载于:金融时报|记者:孙榕视频:郭婉晴编辑:杨晶贻邮箱:fnweb@126.com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素有经济发展“风向标”之称,其每一项工作部署都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走向。

会议为保险业2025年的前行提供了哪些关键指引?
保险业又该如何精准发力,
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金融时报》精心推出“院长圆桌会”策划报道,特别邀请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周桦,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以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不同专业视角为保险业2025年的发展出谋划策。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周桦:推动类似惠民保的居家养老产品在未来1年至2年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此背景下,保险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民生保障的水平,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险业可从养老服务、健康保险、普惠保险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表示。

在养老服务方面,周桦分析,自 2022年起,1962年至1972年婴儿潮出生的人群陆续退休,由此产生的养老金、医疗及护理需求大大增加。“保险业应积极响应金融监管总局设想,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发挥其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特性,为群众提供长期稳健的财富积累和持续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同时,应加强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丰富保险给付与服务形式,助力推广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周桦预计,未来1年至2年内,类似惠民保的居家养老产品有望落地,以满足养老民生需求。

在健康保险方面,周桦认为,保险公司应着力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产品形式,将医疗“三新”,即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障范畴。并,还应加快推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定价研究,抓住婴儿潮人群60岁至80岁的黄金建设期,满足民众对健康保障的多元需求,增强民众在健康方面的民生保障。

在普惠保险方面,应进一步扩大保险服务的区域、领域和群体,健全普惠保险体系。“要重点关注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的保险需求,优化针对新业态、新市民等群体的保险供给,让保险服务惠及更广泛人群,提升不同群体的民生保障水平。”周桦强调说。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养老金融相关专业尚属空白 亟待学界与保险业界联动“破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并在多处对养老工作进行重要部署。新的一年,保险业如何做好养老金融文章,让“银发一族”老有所养?

“发展养老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强调,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最能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通过发展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还能有力支持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

谢远涛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养老金融概念更为广义,涵盖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养老金融,其核心在于养老金制度安排与资产管理。“当前任务聚焦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应着重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并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谢远涛表示,应针对老年人需求与特点,开发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例如分红型、万能型养老保险以及变额年金保险等,旨在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丰富的养老保障选择,为银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养老服务金融谢远涛认为,保险业应致力于满足老年人财富管理需求,并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当前,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尚不充分,养老服务金融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为老年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助力银发经济在服务领域的拓展。

对于养老产业金融,谢远涛分析,因养老产业自身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周期长、资金回报慢且管制较多,私人部门投融资力度欠缺。目前,我国涉老产业超过90%的金融支持源自政府,主要通过专项债、政策性贷款、投资基金、PPP等模式实现。为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体现养老金融普惠性与长期性特征,可采用REITs和私募基金等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为银发经济的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谢远涛表示,从学界视角看,目前国内养老金融相关专业设置尚属空白,亟待与业界加强联动,共同推出相关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文化建设重塑养老金融生态,为养老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银发经济、养老工作的要求。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保险服务应更加强化“以客户为中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2025年,保险业如何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扎实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表示,我国保险业历经多年发展,已经迈入保险大国行列,正在向保险强国进发,但仍需要在保险费率市场化、保险保障服务化、保障体系协调化等多个关键领域协同发力。

“保险条款费率应进一步市场化。”王绪瑾表示,我国保险行业自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因彼时市场经济基础薄弱,保险公司不具备自主定价与独立制定条款的能力。但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行业自律制度已基本完善,保险公司已完全具备面对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和厘定保险费率的能力。王绪瑾强调,条款费率市场化既能体现保险公司权利义务对价原则,助力保险公司更好自主经营,也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在保险展业、承保、防灾防损、理赔、分保、投资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应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王绪瑾认为,这包括要增强被保险人在理赔服务中的获得感、加强保险欺诈打击工作。此外,做好延伸服务也是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举措。例如,购买机动车保险时,保险公司可推出优惠购买机动车防灾减损设备的服务。购买健康保险时,可提供优惠购买旅游服务或者保健服务等。

王绪瑾认为,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协调化也尤为重要。他提到,处理好两层关系对完善保障体系意义重大。一方面,需协调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防止二者功能重叠,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进而构建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商业保险区域布局与产品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达成产业结构的优质化。在产品结构方面,应持续完善保障型产品,深度挖掘投资型产品的潜力,并积极研发衍生型产品,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多样化保障需求。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当下已到推进普惠保险的关键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5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包含“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指出,实现这些目标,普惠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下社会已发展至必须下决心推进普惠保险的阶段。在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的大背景下,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正当其时。”贝多广表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合适的普惠保险产品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包括中低收入人群、中小微弱企业,解决风险兜底的问题,熨平一些家庭和企业财务收支方面的波动,使他们平稳渡过难关,重振信心。

在贝多广看来,普惠保险与保险行业一样具有特殊性,无论是承保还是投资,长期性都极为关键。一方面,保险资金不仅规模庞大,还天然具备“耐心资本”的特质。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超过32万亿元,这笔资金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普惠保险由于风险较高、利润空间有限,这就要求保险机构投入更多的“耐心”,也需要监管层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以激发广大保险机构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和优化保险产品。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