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3元畅吃,打工人真能在自助餐厅占到便宜吗?

文化   2024-09-24 17:34   浙江  

以下文章来源于vista看天下,作者指听

看起来占大便宜,

其实雷声大雨点小。

作者:指听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最能让爱吃打工人深夜破防的事情是什么?
是发现家门口那家常去的饭店,突然变成自助了。
这两年自助餐的风刮得越来越大,商场里每隔几步就能看到一家鲜切牛肉自助、披萨自助、生蚝自助、串串自助……动不动引发排队热潮。
与此同时,不少揽不到客的餐厅也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试图通过爆改成自助重新翻身。

一开始大家还挺乐呵的:商家们为了生存卷性价比,还不是我们消费者占了大便宜。
直到发现菜色少了、服务差了,肉也换成了劣质的……
才发现虽然从当年200多的金钱豹变成了“90块火锅畅吃”,但坑踩的还是从前的套路。
“以后有哪家餐厅改自助,我可再也不去吃了!”

“爱吃的餐厅改成自助,
就离倒闭不远了”
“一切生意不好的店,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助。”
这句话原本只是餐饮界的一句玩笑话。
但最近打开社交网站,会发现似乎每个曾经爆火、后来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前网红餐厅,都在爆改自助餐的路上。
靠鱼头和牛蛙起家的火锅店哥老官,去年开始在部分门店推出“99元畅吃牛蛙”的自助套餐。
到今年5月,旗下约三分之一的门店都改成了自助模式,就连名字都改成了“新哥老官·畅吃123”。
贤合庄在两年前的“加盟商维权”风波之后,经历了大规模的闭店潮。
如今那些劫后余生的门店,摇身一变成了“鲜切牛羊肉自助”,68块一个人的价格吸引不少人去打卡。
@开心老夏
从郑州起家的韩式连锁烤肉店“明洞的夏天”,最早的卖点是韩剧复古风的店内装修。
@庄里三百斤(放假版)
但最近也纷纷改成了自助式,只不过是点单后店员上菜的“放题店”。
@胖兜兜爱吃肉
如果说火锅、烤肉类改成自助还算顺势而为——
毕竟本来就是提供食材为主,改成自助不会增大后厨太多压力,甚至还能节省一些服务员的人工成本。
但如今更多品类的餐饮店,也都在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赛道里挤。
去年末流行起来的的“日式汉堡肉盖饭”,由把现烤出来的肉饼放在白米饭上,再盖上一颗温泉蛋来吃。
火了还不到一年,最近就已经开始了“自助化爆改”。
39元单人无限吃、68元双人无限吃……顾客在外面排起长队,只有烤肉师傅捏肉的手指头磨出了火星子。
快餐界元老南城香,更是仿佛改行成了自助专家。
继自助小火锅之后,又推出了“早餐3元自助”“午餐3元自助”。
甚至在同行中掀起了一阵“自助内卷”,和合谷、嘉和一品粥不甘示弱,也纷纷推出了2.5元畅吃、3元吃到饱之类的自助选项。
也有一些店没有完全改成自助形式,但并不妨碍通过限时活动跟上这股风。
像必胜客、丰茂烤串,每年都会在某个时期推出“畅吃套餐”,以揽客为主。
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的满记甜品,今年在部分门店实施的“工作日上午35元畅吃”,更是炸出了一大群甜品爱好者。
奶茶要喝“不额外加糖”,但能在1小时内干掉两碗白雪冰和三碗红豆沙。
@小7吃饭
严格来说,这些自助让人忍不住动心,倒不完全因为真的便宜到哪里去。
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曾经“贵过”,才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哥老官还火得让人动辄排队几小时那会,吃一次就要花掉人均200。
改成自助之后,“99块钱一个人,牛蛙和小吃随便吃,再加20块巴掌大的毛肚也随便吃”,让人哪怕已经吃厌了牛蛙火锅,现在也想再去试试。
@媛媛探北京
满记甜品的35元自助上架后,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薅羊毛攻略”。
有人甚至会严谨地把每样甜品的原价列出来,然后从冷热搭配、饱腹感程度、价格等各个维度分析,试图用肚子里有限的空间吃下总价更高的甜品。
@爱吃猪猪面包
这些过气餐饮“爆改自助”与其说是转型,倒不如说完美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看重性价比的需求。
毕竟唯一还能撬开大家钱包的方式,就是让我们觉得自己“花得越多,赚得就越多”。
看起来占大便宜,
其实雷声大雨点小

网上曾经盛传过一个传言,“点单改自助,说明要跑路”。怀疑那些爆改自助的商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把库存清掉。
虽然这个观点经常被业内人士辟谣,也表达了大家一个最简单的疑惑:“都说得那么划算了,还能赚钱吗?”
不过相比赚钱,摆在这些商家面前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自救”。
近两年爆改自助的品牌虽然品类各不相同,但共性在于都是曾经火爆一时的“前网红”。
毛利本来就不算高,全靠乘着某个网红风潮起家,有巨大的客流量才能获得不错的利润。


2019年左右,哥老官甚至衍生出不少代排黄牛。@美丽浙江
风潮过去之后,客流大规模减少,原来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门店的正常运转。
改成自助,本质上是通过“变相降价”来快速吸引客流。

但矛盾的是,自助模式同时也会让他们本就不高的利润进一步降低,想要赚钱的话需要达到更大客流量。
@温柔de叫瘦“餐饮咨询”
于是你会发现,很多品牌的“爆改”看似便宜很多,细究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其中最典型的是满记,35元畅吃的套餐看似划算,但仅限上午10点到下午1点,本身就是它的客流低谷时段。
自助名额需要提前在线上预约,每个帐号限制最多预约两位,方便商家控制人流量。
更别说而且一般人能吃的甜品数量本就有限,哪怕偶尔遇到几个能吃的顾客,平时的利润也足以补齐。

更多的品牌,则选择了“半自助”的模式。
以为交了人头费就能进门畅吃了,结果发现实操中是这也收钱、那也收钱。
哥老官主推的自助套餐109元/人看似划算,但只能畅吃牛蛙和配菜小吃的,如果想要畅吃牛肚、嫩牛肉等荤菜还要每人再加20元。
锅底也需要另算,一桌加收38元,如果是一个人吃则要加收78元——一顿下来也没比当初单点便宜多少。
南城香的“3元早餐自助”,真正能畅吃的只有粥和汤等稀食。
包子、凉菜都是单点的,正经吃顿早饭也要十几块。
“午餐自助”同理,这次可以畅吃的是水果和花卷等各种主食,底下的炒菜普遍在10元左右。
@老刘寻店
其他主食自取的快餐店不禁要问:“这也算自助?是我广告做得不够诱人吗?”
一些品牌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还会主动进行的“退步”式调整。
比如改成自助的哥老官门店,彻底取消了更难保存、处理鱼头的选项,专心只卖牛蛙。
续加的牛蛙不再预先烹熟调味,而是直接以生鲜的形态端上桌,不少人吐槽“煮不熟”“不入味”。
@步小纪
而这种“砍掉麻烦菜品”的操作,在众多爆改自助的案例中也很普遍。
另一家以羊蝎子为特色的火锅店“羊老三牛羊北派炭火锅”,在自助模式下不提供需要额外烹调的羊蝎子,只售卖铜锅涮肉。
对于很多餐厅来说,改自助更象是一种“断臂求生”。
通过牺牲部分品质或特色,试图在当下的消费降级下蹭到热度和客流。
几乎每个品牌在刚刚推出畅吃服务的时候,社交平台上都会出现大量的探店和推广视频。
把特色菜摆满一桌子,展示琳琅满目的冷饮柜,凸显它跟从前相比变得多么便宜。
评论区挤满了兴致勃勃要去打卡体验的人,看起来一切又回到了它们刚刚爆火的时候。
但很快人流和讨论度又都散去,一切重新归于平静。

做自助餐,
比做过气餐厅更难
如果观察这些餐厅在“爆改”成自助餐之后的走向,会发现几乎没有真正能够“翻身”成功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的自助餐市场在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成了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自助餐总门店数已超过6万家。
光去年一年,全国自助餐相关企业注册量就达到了近6000家,同比增长32.7%。
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
从人均30元以下的平价消费,到300元以上的高端餐饮,都已经产生了有代表性的自助品类和品牌。

甚至连当下餐饮的“必争之地”,下沉市场,都已经提前被自助攻占——
目前的自助餐门店,有半数以上都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低价、实惠,只是自助餐饮表面的竞争力。
真正能让一个连锁自助餐品牌做大、盈利的关键,是背后的供应链体系能否让它尽可能压低成本。
当下大多数自助餐厅都已经放弃了早期“海鲜龙虾甜点炒菜什么都来”的大而全模式,选择在某个品类做细分。
除开对差异化的考虑,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想通过控制店内商品的SKU实现规模化,压低成本。
比如今年突然爆火了一大堆“鲜切牛肉”自助,店内除了相对低价的丸子和素菜之外,基本上都是不同部位的牛肉。
供货渠道相对单一,加上这两年牛肉价格本来就在降低,前期进货成本相对可控。
大多数菜品都无需预先腌制,最大程度降低人工处理程序,又省一道成本。
店内所需员工除了负责点菜的服务员(有些靠顾客自取的店甚至不怎么需要服务员),就是几个负责在透明玻璃后面切肉的师傅。
然而对于很多后改成自助模式的餐厅来说,更像是匆忙上岗,就踏进了一个山头林立的战场。
自家现有的菜品设计和搭配是为单点设计的,难免会自助模式下出现“水土不服”。
比如上文说过的汉堡肉盖饭,原本就主打现捏现烤现吃,烤肉师傅甚至还会询问客人们要几分熟。
不少店在改成自助之后出现了人手不足,顾客发现肉饼根本供不应求,只能吃点便宜的鸡肉。
原本积累下的品牌知名度和特色没有成为垫脚石,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夹缝之中。
按原来的标准运作会让门店本身不堪重负,但大刀阔斧地转型又可能失去原本的客户。
对于这些曾经也风光一时的餐厅来说,最不体面的退场方式可能就是在夹缝中迷失。
放不下原本的定位,又试图创造出自助的低成本模式,最终陷入了“说一套做一套”的漩涡。
某老牌日式烧烤店一开始改成自助畅吃的时候,网友去探店时还大赞“菜品跟单点没有区别”。
结果6个月后再去,发现不仅摆盘敷衍,肉的品质更是大大降低,“精品和牛的口感还不如以前的普通肥牛”。
@不羁小帅
在消费降级成为主流的今年,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早就不是这些“老网红”所能提供的。
留给它们的也只剩一句叹息:

“那家店自从改成自助以后,口味就不行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在《长恨歌》最后引出七月七日这个日子,把全诗爱情的基调渲染到了高潮。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分隔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会在这天晚上相会鹊桥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

所谓元旦,起初并不统一,夏以孟喜月(正月)为元,商为腊月(十二月),周为冬月(十一月),秦为阳春月(十月),汉武帝始,定为孟喜月,将孟喜月的第一日定为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是为过年。

此后历代沿袭,不曾更改。

由此,中华民族正月过年之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因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元旦于中国人来讲,并不只是一个节日,更代表着团圆、思念和牵挂,这些情感使元旦充满了烟火味和人情味。

到了元旦前夕,在异地的便准备车马回家,本地的则准备年货,忙忙碌碌的要准备好些天,只为与家人在除夕夜吃一顿年夜饭。

明朝的年假,各时期并不一样,太祖励精图治,处理政事可以日夜不休,在他的眼里,国家事、百姓事大于一切,那么还放哪门子假呢?

一年只休三天,元旦一天,冬至一天,他自个儿生辰,亦许臣子休息一天。

一年三天假,慢说是异地为官的无法回乡省亲,连南京本地官员也几无探望亲人的机会。

然太祖何许人也,他说出来的话哪个敢去反对?

不过,时间一久,太祖自个儿似乎也感觉有些苛刻,太没人情味,因此每至元旦,实行寒假制,为期一月。

万历朝时,除元旦和元宵外,又多了一个除夕假,更显人情味,《明神宗实录》记载:“本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该放除夕假,连年节上元(元宵)假至新年正月二十日方满。”

将除夕、元旦、元宵假合在一起一并休了。

从以上假期改变的轨迹,不难看出,假期之完善,实际上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

唯有经济发展了,百姓手里有钱了,才有休假之必要。

若是手中无余资,假期再多,本地的闲在家里发愁,外地的想回家省亲,一则没有车马费,二则囊中羞涩,也羞于去见江东父老,不若不休。

而明朝中叶,彼此囊中鼓起来了,假期亦宽裕,自然都要回家省亲,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于是中国传统的南北大迁徙就开始了。人去城空,一饭难求

江南经济发达,各行各业异常活跃,外来务工者自然也多,上至官员,下至酒店小厮,各个阶层皆有,年关将近时,大家都回了家,江南各城为之一空。

大文学家张岱是浙江绍兴人,为人又喜好凑热闹,凡逢年过节,敲锣打鼓、人群拥挤的地方他必是要去的。

是年,元旦将近时节,张岱去酒店吃酒,叫了数声,未见有人答应,不由恼道:“人都去了何处?”

过了一会儿,酒家才从里面转出来,边哈腰赔不是,边道:“教客官久等了,小厮皆回家省亲,故而店中没人了,招待不周,委实抱歉!”

张岱道:“怪不得我早上出来时,前边那家支摊的馄饨店也没了影儿,劳烦店家,好歹与我做些吃的来,早膳也不曾用过,着实饿了!”

酒家笑道:“每逢过年,城里就空了一半,委实不方便了,客官稍候,这就为您去做来。”

张岱的遭遇还算好的,好歹店家招待了他。

另有一位杭州府衙门的小吏,唤作钱文堰,平时在衙门里做文书,父母已故,前些年妻子也难产离世,家中没一个贴己之人,换在往时,吃饭皆在衙门,偶尔去饭馆打发几顿,这些年也就如此过来了。

元旦时,到了饭点,钱文堰出来寻食,沿街一路走过来,那些饭馆家家关门闭户,连路边支摊儿的小食店亦不见影儿。

正自恼火,见前边有一家店开着门,急走了进去,道:“店家,有什么来什么,炒两样菜,再温一壶酒。”

店家抬头,讪笑道:“实在抱歉客官,元旦本店不营业了。”

钱文堰道:“没营业何以开着店子?”

店家道:“小的也是外地人,本想关了店子回家的,奈何伙计都走了,没个照看的人,这才留在店中。”

钱文堰道:“眼见到了饭时,你自己总也要吃饭吧,你吃什么我便也吃什么,咱们搭伙吃些,酒菜钱照付,可好?”

店家拱了拱手,道:“烦客官还是回家吃吧,小的也是光棍一条,委实没什么可招待的。”

“家里若有吃的,还出来作甚?”钱文堰道,“两条光棍凑在一起,好歹做个伴。”

店家苦笑,委实推托不了,道:“那么咱俩便一人一碗白菜泡饭,小的这便去做来。”

钱文堰大喜,有白菜泡饭果腹总比没有的好,当下道:“我与你洗菜去!”如此,两条光棍便往后厨去了。行路难,明人的「春运」有多辛酸

与吃不到饭的相比,那些坐不到车船的更苦。

万历朝的首辅王锡爵,回苏州府老家探亲,到底是一国之首辅,出京时以马车代步,至多是旅途劳顿,遇上车马多的路段,走得慢些罢了,也没吃多少苦。

到了山东走水路,沿河南下,端的是苦不堪言,运河之上,到处都是船,除了少量的商船外,绝大多数皆是过年回家的客船。

南来北往的船挤在一条河道上,狭窄些的河段便阻了,你挤我搡,吆喝声、咒骂声、埋怨声不绝于耳,拥挤之中,船与船之间的碰撞就在所难免了,出事故的也有,好在不多,大多数是有惊无险。

好不容易摇摇晃晃到了苏州府,要下船时,竟然没地方下!何也?

码头之上到处都停满了船,根本没有泊船之地。

从码头始,至一两里之外的河面上排了数条长龙,等着面前的船慢慢驶出来后,排队的再逐渐往前靠。

行李少的倒也罢了,拎着行囊,从排队的船上冒险踏过去,当是练平衡能力了。

王锡爵一则年迈,二则行李多,即便有两位仆人跟着,也没办法踏舟而行,只得愁眉苦脸地在船上等,望着排作长龙的船只,连连叹气,道:

“人之于动物,一般无二,一年之内,至少迁徙一次。然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却连自身迁徙之事尚且不曾解决,实为可耻!”

事实上,人类过年时的南北大迁徙,与文明与关,乃是地域决定的。

东西南北因地域的因素发展不均,贫富不等,必然造成穷困之地的人口往富庶之处涌,再加上明朝官制使然,地方官不能由土著(当地人)担任,必须外派,迁徙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是否意味着,只要解决了贫富差距,便能减少过年时的南北大迁徙了?

也不完全是。

慢说解决贫富差距是个大问题,即便真的解决了,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

解决了温饱,便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生活,又要追求理想,要追求理想,就又涉及地域问题了,南北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所从事的职业自然也有偏向,及至过年,依然会存在大迁徙问题。言归正传。如王锡爵之辈,陆行有车马,水路有船只,好歹解决了行路问题,那些没有交通工具的,为了回家吃一顿除夕的饭,直如拼命一般。

在国子监读书的贡生大多是外地人,这个群体虽说平时吃喝不愁,有朝廷提供银子,但到底收入不高,全程雇车或是租船,费用太高。

有些贡生,为了给家中的父母尽些孝,想多带些银子回家,一路上能省则省,几个人一起拼车,说好到了哪里便步行走路。

一路上风餐露宿自不消说,到了码头再合一起租条船,上了岸再走路。

脚底磨起水泡是平常事,还有在半路上生病的。

路近些的,十几二十天也就到了;远些的则要个把月;再远些的,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到了家,见了父老乡亲,却已然过完了年,端的是一顿年夜饭,几把辛酸泪。


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早与爱情画上等号,但每当提及“情人节”人们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的却往往是2月14日。

公元3世纪,传教士瓦伦丁不忍士兵们孤苦,违反教皇的意思,私下里为士兵们举行婚礼见证。瓦伦丁最后被处以火刑,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遇难的那天2月14日定为瓦伦丁日(Valentine’s Day),也就是后来的西方情人节。

希腊神话里爱神会用玫瑰花表达爱意,玫瑰花就成了西方文化里爱情的代表。

1958年,日本一家公司在情人节搞促销,让女生们可以通过巧克力向心仪的男生表达感情。就这样,情人节购买巧克力就成了传统。

说了那么多,都是外国人的浪漫,而当你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必会被中国式浪漫深深打动!

1

七夕

爱情很美好,遇到七月七,更是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是七夕。

但七夕并不只代表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古代把七夕又称为乞巧节,这一天,女孩子们要用皂角洗头发,在盒子里放上蜘蛛,让蜘蛛结网,代表结缘。影视剧中就常有此桥段,现在还编入了小学课本里。

但是,古代并不把七月初七当成好日子。

《红楼梦》里,刘姥姥问起王熙凤女儿的的生辰,王熙凤说实在不巧,这孩子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便给她取名“巧儿”,乞巧节再逢巧,以火攻火,以毒攻毒,最后果真庆余年救巧儿了。

那为何一个七月初七,渐渐成了中国情人节?这当然是沾了牛郎织女的光。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诞生,往往和古代人们的认知有关。

就比如,女娲在神话形象里下半身是蛇,因为她是上古时期管生育的大神,古人知识贫乏,觉得人出生是从肠子里爬出来的,就把女娲想象成下半身都是肠子,随着时间推移,就演化成了下半身蛇身的形象。

再来看牛郎织女。上古先人观星时,发现银河两边有两颗相隔很远的星,便想象他们是否是相爱的男女。联系当时男耕女织的思想,就把这两颗星定义为牛郎星,织女星。接着便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衍生。

为牛郎织女搭建桥梁的喜鹊,也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后世红娘的代名词。许多相亲大会被称为“鹊桥会”。

2元宵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月,花灯,相约,元宵。古代元宵节,才是公认的古典情人节。

古代实行宵禁,但元宵节允许晚上出街,所以古人称为“闹元宵”。古代商户很有创意,为了让元宵节的晚上不至于太冷清,各个商户都挂出花灯吸引老百姓。

这一夜,青年公子们都翘首以待,只有这时候,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们才能出门。

古代帝王们也把元宵节视作开放的节日。《水浒传》中,宋江专门选元宵节去东京城,因为北宋时期元宵节皇帝会与民同乐,这是仁宗时期留下来的传统。宋江就是为了和皇帝能见一面!

顺便提一嘴,因为元宵节没有宵禁,引发了很多古代治安问题,所以很凑巧的是,古典名著里提到元宵节,基本都是很闹心的。

比如,《水浒传》元宵节,李逵大闹东京城;

《红楼梦》里元宵节,小英莲被拐子拐走,甄士隐人生大变;

《西游记》里,唐僧在元宵节遇到了三只犀牛精;

《聊斋志异》里,封三娘在元宵节遇到了范十一娘,最终无法得道成仙……

古代元宵节,男女之间若一见钟情,便会送出定情信物。古人送礼物,可不比现代人动不动手表香车玫瑰花那么壕,他们送的都是贴身物件。

男子送女子,最常见的是玉佩、香囊。《红楼梦》里,贾琏第一次见尤二姐,就送上了自己的贴身玉佩。林黛玉见自己给宝玉做的香囊不见了,便跟他大发脾气。这些东西可不是能随便送人的!

女子送男子的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手帕。

《红楼梦》里小红故意遗落帕子给贾芸就是这个含义。而贾宝玉在伤痛时送旧帕子给林黛玉,就是希望她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除了手帕,簪子也是定情信物。

相传西汉时,汉武帝宠幸李夫人,在李夫人故去后,将她所有的簪子珍藏。古代女子如果当着男子面将簪子折断,那就是恩断义绝。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周芷若婚礼受辱,便折断金簪,跟张无忌势同水火。

《新白娘子传奇》更是把簪子作为许仙白素贞的媒人,二人在水漫金山后,还是靠着一支金簪续前缘。

要说定情信物里最绝的,那当属枕头。

早在《诗经》里,就把睡觉的枕头作为爱情的象征,同床共枕就是形容夫妻情深的。

唐代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爱慕辩机,就把自己的玉枕送给他。

《西厢记》里,红娘把崔莺莺的鸳鸯枕送给张生,引起崔老夫人大怒,这又是枕头又是鸳鸯的,把大家闺秀的矜持都抛弃了。

《红楼梦》里秦可卿房间饰物里就有红娘的鸳鸯枕,曹雪芹以此暗指秦可卿的不洁。

还有一些现代人不熟悉的古代浪漫定情信物,如今已经演化到千家万户中。

《诗经》里有个故事,文胄与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她一枚百炼水晶针,姜氏就取出连理线,用针织成同心结送给文胄。

同心结的做法,到了唐代又多了以头发为材料,将二人的头发缠在一起,永结同心。同心结的模样,现代已演化成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可见的中国结。

3

上巳节

七夕节和元宵节都为大家熟悉,然而上巳节却渐行渐远。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古人又称为“女儿节”。

其实最早,上巳节是为了纪念上古皇帝才设立的,这一日可以驱邪避凶。

后来,这一天,古代女子们可以出门踏青,迎接美好的春天,遇见心爱的未来郎君。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篇关于上巳节的记载,比西方情人节诞生整整早了1000多年,所以上巳节被誉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式浪漫的精髓代表。

久而久之,上巳节引申出一个新的活动,去河边洗澡!到了魏晋时期,贵族们会在上巳节去河边宴饮作乐,最著名的就是曲水流觞。

到了唐代,上巳节已经成了踏青专属日。

闺房里的女子们一年中确定可以出门的两天,除了元宵,就是上巳节。

上巳节因此称为宋代以前古典中国最浪漫的节日。男男女女聚集在河边,玩花灯,漂纸船。男子把花灯放在小纸船里漂到对岸,哪位女子拾到了,便是二人的缘分。这便是著名的,流水浮灯。

北宋之后,中原战乱不断,南宋偏安一隅,加之程朱理学的影响,上巳节的浪漫男女爱情活动逐渐消失,人们也渐渐忘了三月三的爱情含义。

可三月三却刻入了中国浪漫文化的史册中,直到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都在纪念三月三,比如著名的泼水节。

日本在中国唐代时引进了上巳节的传统,三月三在日本被称为女儿节。因为唐代习惯在三月三举行女子的成人梳头礼,日本只是模仿学习而已。

写在文末

都说中国文化是含蓄的,不会轻易表达情情爱爱,文人雅士更是羞于直言郎情妾意。但老祖宗们也有儿女情长,便把那份相思,寄托在了很多只有中国人懂得浪漫中。

这些浪漫的表达方式,在漫漫岁月长河中,风霜雨雪敲打后,融入了种种节日中。

我们现代人虽然不甚懂古代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但每每看到古籍中的记载,总会有一种天然的理解感。

这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核心元素。

在历史长河最黑暗的时期,传统浪漫的模式差点被销毁。尤其是1937年的国民政府宣布取消春节,改为公历元旦庆祝新年,几乎想全盘西化,引发了老百姓的不满,百姓们依然在农历大年初一庆祝春节。

属于中华文化骨髓里的优良传统,岂能轻易丢弃。

七夕将至,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真诚而炙热,只有中国人才真正懂得,真正动容。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爷爷走后,我看了很多关于粮食的书。近期看了一部纪录片,越发颠覆了我的认知。

没学过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我,曾经天真地认为,中华大地地大物博,粮食种类丰富,物产当冠绝于世。直到那部纪录片《种子种子》,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日常最基本的鸡胸肉,曾经差点被美国人卡住不卖……

1

猪肉:从黑猪到白猪

当代国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从几十年前的吃饱吃好,演变到了对食物种类丰富的较高需求。

营养均衡,种类丰富,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新饮食追求。而在种类丰富中,肉蛋奶的需求逐年增加。肉类中,又以猪肉为首。

扯开去说一点,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影视作品里,猪八戒都是黑皮肤的黑猪造型。一直到86版《西游记》开始,猪八戒成了白猪造型。原因很简单,早年,我国的猪种就是以黑猪为主。

本土黑猪,历史学家说,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只不过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猪肉起初并没有成为人们对肉食的主要追求。古代羊肉更受欢迎。

一直到清代,猪肉成了中国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硬要跟我抬杠宋代东坡肉,我也没话说……宋代猪肉并不是主菜。

民国时期,几大菜系逐渐成型,每个菜系都少不了特色猪肉。可对于养殖业而言,一年生的黑猪是150公斤。外国的白猪可以达到300公斤!而且黑猪要养1年,白猪只要不到6个月就能上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了欧洲的白皮猪,乖乖,一发不可收拾!白皮猪好养活,产肉多。许多农户开始放弃养黑猪。因此,黑猪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

可白猪繁殖是快,肉质与吃感却远不如黑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猪肉”。

中华美食的根本,就是传统土猪肉。东坡肉必须用黑猪作为原材料才是本质风味。

以及,进口白猪的价格如今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农业专家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猪肉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保护本土猪种。

几十年来,河西猪、福建黑猪、虹桥猪等8个本土猪种已经灭绝。本土猪肉保卫战中,荣昌猪杀出重围。

荣昌猪,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瘦肉率较高、配合力好、鬃质优良、遗传性能稳定。这种黑眼圈猪,乃我国猪中极品,在重庆和四川独有,回锅肉的必备材料。

某天,我们不再过多依赖进口白猪,那才是真正的“猪肉自由”。这条路,任重道远。

2

牛肉:一片雪花牛肉的不易

牛在中国古代漫长岁月里是不允许被随意宰杀的。可中国人对于牛肉的烹调历史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改革开放前,我国老百姓能吃到牛肉那是很奢侈了。那时候的牛肉主要来自于退耕的老牛,所以肉质很老。改革开放后,牛羊畜牧业大力发展,牛肉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在家做一道青椒牛柳或者土豆炖牛肉,用的都是普通牛里脊或牛腿肉。可去烤肉店你就会发现,随随便便一道雪花牛肉,就能抵得上你几天的饭钱。

你若问什么牛肉最贵,那不是中国的,而是日本的,神户牛肉。

大理石纹理,脂肪含量黄金比例,入口即化,这就是神户牛肉让许多美食爱好者无法拒绝的理由。这种带有纹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雪花牛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无法量产雪花牛肉,或者雪花牛肉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后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培育出了自己家的雪花牛,最出众的当属夷陵牛。

为了让夷陵牛的雪花肉质感更好,专家在牛饲料上做了很大改良。最后产出的雪花牛肉,达到了A3以上标准,那是几乎可以媲美日本神户和牛的!

为了一片国产雪花牛肉,无数科学家背后付出的努力,我们难以想象。进口牛肉太贵,何时国产雪花牛肉能无惧比较时,咱们吃烤肉也就更实惠了!

3

鸡肉:白羽鸡和蛋

我承认,在看纪录片前,我一直不知道,原来优良鸡品种,是不能靠代代相传的。

鸡生蛋,蛋生鸡,咱先不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咱就说一点:如果一只鸡的鸡苗不纯,那么生下来的蛋也是杂交,几代杂交后,这蛋就不如前几代那么高质量。当然,如果你跟我抬杠说土鸡蛋,当我没说……

我们每天对于鸡肉的需求越来越高,健身族要吃鸡胸肉,食堂要做红烧鸡翅根,还有肯爷爷和MC小丑更不用说每天的需求了,而我们市场上常见的这些冷冻鸡肉,基本就来自白羽鸡。

90年代末,白羽鸡曾经被国人妖魔化了很多年,什么一只鸡八只翅膀十条腿……后来,白羽鸡在国内普及了,但鸡苗还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曾经,我国的白羽鸡苗95%来自美国进口。如果不依靠这些鸡苗,直接让长大的白羽鸡自己交配自己下单繁衍,那么不出几代,基因演化,这只鸡就变质了,肉会难吃,蛋会变稀。

每年,向美国进口白羽鸡苗就要花费3亿。白羽鸡在市场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

农村土鸡、本地三黄鸡、乌鸡,都是我国优质品种,但相比之下,白羽鸡养殖40天就能上市,没有一种鸡能与之相比。据统计,中国人每天要吃几十亿只白羽鸡!

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美国人不给我们鸡苗专利了,咋整?嗯,这还真发生了!

早几年,美国商人就跑到中国养鸡人面前说,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威胁不同意就从此不给鸡苗,而且,只给30分钟考虑时间!

最后,国人硬气了一回:不给就不给!硬气的前提是,咱们已经衡量过,自己研发改良的白羽鸡苗已经可以媲美美国货了。

直到前几年,我们国家才真正实现了白羽鸡自主自由,你信吗?

有科学家说,未来人们对于鸡肉的需求会远远大于猪肉,鸡肉自由势在必行!终于,在吃鸡方面,我们不再受美国人的专利要挟了!

4

奶制品:安全奶的背后

终于说到了华夏饮食文化里不太被重视的东西——奶制品。

农耕文化下的华夏大地,奶制品被逐渐接受,也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影响。游牧民族习惯于乳酪,而汉民族显然并不习惯,所以中原王朝的老百姓很少以奶制品作为烹饪主料。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亚洲人70%乳糖不耐受,在中国尤其,将近80%的人乳糖不耐受!你想啊,十个人里,八个人喝奶制品都拉稀,你觉得这东西能成为主食之一?就像外国人无法接受臭豆腐和榨菜一个道理。

可是呢,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国人对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补钙狂潮中,在老百姓心里,喝牛奶和长高高画等号了!《家有儿女》里李梅同志就经常说小雨:你可得多喝点牛奶,别以后长不高!

那时候的牛奶都是小区送奶工的辛苦范畴。如今,超市里大大小小的牛奶已经让我们选择有了更多余地!近几年尤其流行一个新词语:脱脂牛奶!

没想到吧!喝牛奶已经从最高的长高需求演化到了健康瘦身需求!而脱脂牛奶,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日本和欧洲品牌。

奶制品不仅仅是牛奶或酸奶,奶粉更是民生大计!

当年,三鹿奶粉事件,让国人对于国产奶粉有了忌惮之心,外国奶粉热潮久久不散!当时甚至有人跨海去香港抢购奶粉。不夸张,那时候,国产奶粉面对外国奶粉,毫无战力。

可这些年,在国产品牌的不懈努力下,外国人都开始研究国产奶粉了。到2019年,国产奶粉在市场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49%,回到了“三鹿奶粉事件”前水准。

为了一口宝宝的放心奶,国人真的无比上心。

写在文末

小时候只知道,外国很多高端科技比咱强,咱们要进口他们的汽车、家电。

长大后又知道,原来外国在农产品技术上都比咱强,直到现在咱很多农产品还要靠进口。而且在外国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选择,中国国货目前无法占主导地位。

很多美剧里还揶揄:这黑松露煎蛋味道一般,一吃就知道黑松露不是法国产的,多半来自中国云南……

看着很气,但也是不争事实。在农业进步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话说的好,自己有才是真的又!就像白羽鸡苗事件,如果当时国人没有那个研发技术,真被美国人卡住了脖子,那老百姓鸡胸肉和鸡蛋都吃不起了。

普通食材市场咱们不犯怵,可到了高端食材市场,等到咱们能完全不依赖外国进口,那才是划时代的骄傲。

最近比较糟心的一件事:几个急招岗位,几个月了,没有一个满意的应聘者。我有点怀疑HR给我的简历是不是不够全,于是我自己开通了招聘软件亲自招人,有些岗位还是要花钱才能招的。

结果让我更糟心:那些点沟通的人,究竟有没有一点职场应聘理念?

我想招一个运营,结果来投简历的人包括:餐厅服务员、网红主播、电话客服……于是,搞笑的一幕发生了。

我问:您是否有相关运营工作经验?

对方:没有啊!但我可以学!

我:那学习就是从基础实习生做起,没有工资的。

对方:不行!凭什么不给钱?没经验就不能做吗?

我:……

今年经济形势,知道的人都说不景气,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甚至大厂裁员,许多大厂老人都不得不谋求出路。一边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许多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这问题很严重!感觉今年的“金三银四招聘季”是假的。

而这群求职者中,最弱势的,除了35岁的技术员,还有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课,那就是笑话中的笑话。《爱情公寓》里吕子乔说得对:那些在大学里教大家就业指导课的老师,自己就没就业过。

很多给同学们上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是从没投过简历、从没应聘过的辅导员。

好吧,今天心血来潮,写点干货。如果你目前还年轻,还在求职,希望我今天写的,能帮到你。

1

出了学校就忘了学校吧

大部分面试官都不太喜欢面试者反复强调自己的学历,何况如今985和211的面试者越来越多。学校和职场是不一样的,学历只是敲门砖,证明自己曾经是个努力的或者有天赋的人,职场更在意是否匹配这个岗位。

有一个职场知识,应届生肯定不知道。一个公司,简单说就是三个部分:高层管理者、业务部门、协助部门。这其中,只有业务部门是负责赚钱的,协助部门包括技术部、人资部、行政部、后勤部甚至某些运营部等等,他们是不直接赚钱的,不可能让一个写代码的小哥或行政前台来创收。而高层管理者,也就是老板们,是负责收钱的。明白了吧,业务部门压力很大。

有个不完全科学的说法,一个业务部门的职员,他赚的钱,必须是他个人薪资的7倍以上,这个公司才能顺利运作下去。

反过来说,作为求职者的你,如果想进业务部门,你先问自己,能不能挣到那么多钱,如果不能,公司绝不会养闲人。如果你问,有这挣钱能力早就去单干了,何必打工?那你真的太小看集体的力量了。

早些年90后特别喜欢创业,如今,第一批创业的90后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已经回到职场打工族了。大环境让他们只能选择抱团取暖。

2

认真对待简历

对应届生而已,简历信息可以非常简洁,三栏搞定:个人基本信息、学校学习信息、社会实践经验。

如果有工作经验,可以多一栏项目经验。注意,项目经验比工作履历更能吸引面试官的注意。不过,这个项目经验必须是真实的。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BAT出来的面试者来应聘,看完简历,我问她,在之前的项目里,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项目细节。她马上把项目过程说了一遍,我又说,请听清楚,我想听得是项目细节!

然后,她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答不上来。其实我早就看出来,她在简历里洋洋洒洒写的都是空话套话,她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其中,或者只是参与了很少一部分,所以她不可能说出执行细节。

另外,简历的各种时间、经历一定要对得上。我筛简历的首要一条就是看时间,如果时间线错乱,那我不会选择面试他。一个对自己简历都不上心的人,在职场上也注定不是个仔细的人。

3

认真看清岗位JD

在各大招聘APP上,我最怕也最讨厌面试者来问: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

岗位发布时,我一定会把岗位JD,也就是岗位描述,详详细细完完整整写出来。但凡有相关经验的业内人士看完岗位JD都会明白这个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

如果你连这岗位什么这行业干啥都不知道,还是不要考验面试官耐心了。

有没有可能你一点不了解结果点进去对方要你去面试甚至还录用了你?当然可能!只不过这种面试官的公司你觉得靠谱么?又或者,你用你聪明的头脑想一想,这都能录用,他们图你啥?

4

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接上一个问题,其实我很明白,许多应聘者待业时间过久,已经完全麻木,病急乱投医,看到工资差不多的岗位就想投一下碰碰运气。

这时候,求职者就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需求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如果你只是想有口饭吃,不考虑未来,那就碰运气去吧。可如果你是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必须先给自己做一下职业规划。

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做过什么?你擅长什么?你是否喜欢这个行业?你觉得能在这个行业做多久?

能提起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初级求职者,都是天生的王者。

职业规划,这门课大学里没有,即便进入了职场估计都没人会教你。能领悟到精髓的,都是职场天赋选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年人发现,同样大学毕业打拼,同样的基础,有些人30多岁就成了管理层,有的快40了还在做基层下属。

5

好领导很难得

面试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有时候我遇到了很满意的求职者,但他不选我。有可能是薪资没谈拢,也有可能是,他觉得我不够有魅力,更有可能,他觉得我不配做他的领导。

一个好的领导,会是你职业生涯的好导师。而一个差劲的领导,也许会让你产生职业生涯心理阴影。

这两种类型,我年轻时都遇到过。我的第一个领导是个冰山美女,很凶很严厉,那时候我还是应届生,她就给我很多高难度任务,完不成还不许我找理由,挨骂也要忍着(放在现在可能被认为是PUA)。当时我差点放弃,可就这样被她“折磨”了半年,我突然发现,我能独立操作那些任务了!从此,她对我也很放心,对我的鼓励越来越多。直到现在,我仍感谢当年她的鞭策。

至于差劲的领导,我年轻时是也遇到过,也是个美女,但不冷漠,而是社交狂魔。她对每个人都很热情,但是,她任人唯亲,用人不明。和她打游戏一样,选英雄的时候连英雄的属性都不清楚就敢上。我提过建议,结果被她认定我是“异类”。她把毫无经验的亲信放在高位,把工作多年的我排除出局。最后,那个部门没多久就散了……

年轻的时候也许你没有眼力,选领导也没啥资本,但还是要擦亮眼睛。

说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真实案例。某天她很开心,说找到了新工作,新公司的老板很有涵养,一聊就很想跟他一起奋斗。过了半年,她离职了,吐槽那个老板是个二货,不懂装懂……咋说呢,选领导,真的比选男友更要擦亮眼睛。

6

面试时少夸张

面试的学问可多了!那就是面试官和求职者之间的心理战,面试官最喜欢用压力测试方法来试探求职者的真实性。

作为求职者的你,可千万别妄图能骗面试官很多。你的陈述略加夸张,这不过分,但合格的面试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我们公司就给我们所有高层做过面试培训,专业度不亚于HR。

专业的面试官习惯于在倾听回答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举个真实案例,曾经有个应届生来我这里面试。她说自己有某大厂的实习经验。

我问:你在大厂实习期间成绩如何?

她回答:我是当时所有实习生中名列前茅的。

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实习结束后没有选择留在大厂?

她回答:因为我那个小组转正名额有限,我不在其中。

这里,我发现了她的破绽。名列前茅?名额有限?敢情那个小组转正是看倒数排名的吗?这只能说明,她在撒谎。许多求职者在回答中会暴露真相。

我又意思意思问了几个项目经验的问题,她的回答越发混乱了。比如,如何解决流量不足的问题,她说可以“让平台放量”,可以让广告商加大投入。我不想浪费时间,直接问“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嗯,但凡我抛出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对求职者不想再了解了。

求职者们,记住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说什么时,说实话,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7

别被金钱蒙了眼

接上一个话题,每次我问“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80%的求职者都会问:最低工资多少?

关于薪资,你可以有一万种问法,但如此“粗鲁”发问,那是在暴露自己的无知。

成熟的问法应该是:想了解一下薪资结构和晋升机制。

聊到薪资问题,我发现,现在的求职界还是那个尿性,许多发布的信息严重与事实不符。比如一个朋友,她看到一个15-20K的工作,非常兴奋求沟通。我告诉她,这年头,15K以上的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在非猎头型的招聘APP上,除非是高级职位,而高级职位,一般都是等猎头推荐或行业内跳。

她不信,坚持去点开,还求面试。几天后她笑着说,果然是个骗子……

当然也有可能部分真实的非大厂的高薪岗位,这在前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很常见。特别是那些初创的互联网小企业,为了招揽人才不得不开出高薪。只是那些小企业没有保障,没有年终奖,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进去了,可能不到3个月那公司就垮了。哦,如果你只是想挣那3个月钱,当我没说!

写在文末

应届生求职是门大学问,这是你们学校里的老师不会教你们的。他们只会告诉你们基本的面试礼仪,比如穿着、简历打印等等。

没错,穿着外表真的会加分,但真正能打动面试官的,是你真正的软硬实力。

硬实力是你在这份工作中的专业匹配度、相关经验。软实力是你的表达能力、言谈举止、甚至外表颜值(这个我承认,遇到帅哥美女型求职者我都会多聊一会儿)。

说话很冲、言谈不礼貌的求职者一般都不会被面试官青睐。比如我就遇到过一个求职者,我让她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她冷漠反问:简历就在你手上,还要我说什么?

作为求职者的你,保持自身实力的同时,必须擦亮眼睛看清你的面试官。如果面试官让你引起不适,千万别将就。但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面试官,千万不要在面试后询问电话或微信。这是不成文的不礼貌行为。如果对方主动向你询问,你也要斟酌。毕竟要提防职场性骚扰。

一般面试官和HR不会在面试当场给你答复(没经验的除外),因为面试官也怕死。听朋友说过,他曾经面试一个人,当时他说漏嘴,马上回复对方不合适,结果那个求职者掏出一块板砖要跟他同归于尽……

好啦,可爱的应届生们和应聘者们,希望你们看完本文能有所感悟。下期,咱可以聊一聊,如何在刚入职时学会团队相处,简称,办公室哲学。

从文青标配到泡面神器,再到如今的黯然退场——Kindle与中国用户的“缘分”仿佛一场被现实打败的爱情长跑。不久前,亚马逊Kindle公告宣布将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这距离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恰好过去十年。而现在,留给中国用户的“分手冷静期”,已不满一年。

在豆瓣庞大的Kindle小组里,38万死忠粉正企图“自救”。有人径直涌入电子书吧寻找“平替”;技术党则希望通过“越狱”给自己的Kindle无限续命。

然而,再多的情怀也无法挽回Kindle离去的决心。

从“阅读神器”到“泡面伴侣”

到今年为止,Kindle已经进入中国9年,在刚刚登陆中国的那几年,Kindle也曾风光无限。彼时以“汉王”为首的中国本土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商还不把Kindle放在眼里。毕竟动辄几百上千的价格的阅读器,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很难让讲究性价比的中国消费者“上头”。但是很显然,他们既低估了Kindle的实力,也低估了中国读书人的格局。
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在Kindle一进中国,便实行低价甚至亏本卖Kindle的策略。这也是亚马逊的一贯策略:用低价迅速占领市场,再通过增值服务来盈利。一招价格战直接把阅读器硬件生产商打得措手不及。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图源网络

功能上Kindle也在不断靠近中国消费者——2014年,Kindle推出了对英文生词提示功能,并支持笔记分享微信或微博,以此提高用户体验;

2017年,亚马逊与当时的网络文学平台咪咕阅读合作,推出定制版Kindle X,包含Kindle阅读和咪咕阅读两个系统,以此改变自身“深度阅读工具”的固有形象。

几番组合拳下来,的确收效颇丰——

2013年到2018年,Kindle阅读器在中国已累计销售数百万台,中国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那么Kindle又是如何从风光无限,搞到如今黯然退场的局面?简单来说,市场在变,读者在变,但Kindle没变。

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日益庞大,Kindle的产品体验也不再突出,甚至渐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黑白的水墨屏无法满足对视觉体验要求日益增加的年轻人——彩色漫画、童书绘本、摄影作品集......甚至书中的插画都无法完美呈现。

当然,Kindle也有与时俱进的时候。

比如,当全网都在拿它当泡面盖子的时候,Kindle也果断顺应了一下。

这波自黑式营销在当时也称得上出圈,但如今看来只剩下讽刺。

此时,数字出版行业的竞争者们每天绞尽脑汁谋划着如何花样满足读者需求:读者觉得默默读书没动力,我就整各种互动功能——读书打卡、好友排名、分享功能,我就不信卷不起来!
读者觉得看书贵,我就想各种办法搞低价促销、包月优惠,甚至“免费看书”,至于是不是真免费,懂得都懂。读者觉得看完一本书太费劲,我就掰开、嚼碎了讲给你听,《10分钟看完一本世界经典》精准狙击那些知识焦虑又速食主义的现代社畜。当然,也有读者就喜欢水墨屏阅读器的清爽易读,便于专注,那有何难?
微信读书、科大讯飞、索尼、海信手机、华为、汉王科技都推出过墨水屏阅读器。不说青出于蓝吧,分一杯羹还是能做到的。

总之一句话:你不会的我都会,你会的我更牛!

Kindle走后,谁来继承“阅读神器”宝座

在Kindle退场的唏嘘声中,不乏那些对现代人阅读习惯丢失的声讨。这大可不必。根据今年4月刚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我国数字阅读行业整体营收规模达415.7亿元,整体增幅18.23%。而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了5.06亿,相比2020年增长了2.49%。偌大的市场就摆在眼前,怎样抓住现代读书人的心,才是问题所在。
意大利学者、藏书家埃科曾经说:书籍这个东西,一被发明出之后就已经臻于完美了,它已经很便携了,也很美观。
电子书的优点是便于查找搜索,能查看阅读进度。但它也有一些致命的缺点:它虽然是数字的,但更像是复古的书,像卷轴一样笨重,你无法像拿着一本纸书那样非线性地浏览,看看里面有没有配图、大致多厚,你无法直观地知道读了多少。这是许多被迫回归纸书的读者共同的感受。但诸如此类的局限,我相信很快就能被打破。5G+算力时代之下,许多阅读方式、场景是我们从前无法想象的:
或许有一天,读书也能像科幻电影一样酷!选中一本你喜欢的小说,带上定制头盔生成一个小说中的虚拟角色,亲身“体验”一本小说。
文字成为音乐、图像甚至像触觉一样传入你的大脑。

在此之前,重要的是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至于怎么读、在哪里读、用什么读,不久的将来总有人会给我们惊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咪小咕荐读

消费主义大潮下,我们是否只有通过买买买才能变得快乐?其实不然!这本书以哲学家视角透视欲望真相,指出反消费主义更快乐,能助我们摆脱欲望循环,过不受干扰的生活,学会快乐。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幸福可以不花一分钱!

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作者:[英] 约翰·塞拉斯



戳原文,寻求不消费的快乐~

咪咕阅读
咪咕阅读,陪你看书看世界。狂飙/三体/显微镜下的大明/苍兰诀/偷偷藏不住……热门小说、影视原著随心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