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火出圈
本报记者 葛洋
编者按
今年我们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新春佳节——这是春节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个年头。从热闹非凡的龙舞狮跃到细腻温婉的陕州剪纸,从历史悠久的传统年俗到创新融合的现代非遗体验,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三门峡大街小巷,探寻那些隐藏于市井烟火中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活动,推出“非遗过大年 文化共传承”系列报道,深度挖掘和展现三门峡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文化瑰宝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锣鼓书、豫剧、蒲剧……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陪着大家一起欢度春节,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古旋律,2月8日晚,在陕州地坑院景区,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陕州锣鼓书正在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老年说唱队神情投入地敲着锣鼓、拉着二胡,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作为河南省“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主题活动主会场之一,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景区推出非遗与戏曲结合的文旅项目,地坑院灯会结合打铁花表演、民俗戏曲,打造“地上地下”全天候文化盛宴。游客可体验捶草印花、剪纸等非遗技艺,同时,观赏陕州锣鼓书等民俗表演,感受戏曲与非遗的融合魅力。
锣鼓书是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又叫“神鼓书”,集敲、说、唱于一体,主要流行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2021年,陕州锣鼓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锣鼓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员培养和戏曲剧目更新,将锣鼓书打造成群众喜欢的文化。
寒冬腊月,室外冷风刺骨,新落成的三门峡市工人文化宫内却温暖如春,掌声雷动。1月16日晚,工人文化宫内隆重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为了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2025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市工人文化宫邀请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原市豫剧团)在新落成的工人文化宫剧院为全市职工和广大市民献上一系列精彩剧目。
春节假期,在市区陕州公园,15部传统、现代蒲剧轮番上演,戏迷从四面八方涌向黄河岸边,现场呈现出千人同唱一台戏的火爆场面。
蒲剧起源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省运城永济市)一带,又名蒲州梆子、乱弹等,主要流行于晋陕豫等地区,唱腔慷慨激越、粗犷豪放,又不失委婉缠绵、优美抒情韵致。
锣鼓声与黄河涛声共振,作为地方传统戏曲剧种的蒲剧像滔滔的黄河水,奔流在一声声慷慨激越的唱腔之中,传承在一代代人血脉相连的文化记忆里。
不仅在陕州公园,春节期间,三门峡市蒲剧文博馆戏厅内也热闹非凡。自1月26日开始,“春满三门峡·拼涌天鹅城”2024年春节戏曲惠民演出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一直持续至2月13日,这里将连续上演多场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为广大市民带来文化盛宴,迎接新年到来。
据三门峡市蒲剧文博馆工作人员介绍,演出开始之前,观众便早早来到现场,占据最佳观赏位置。“第一场是《包青天》,我来得早,这个位置视角最好!”村民曹大爷表示,提前到场还能避免人流拥堵。作为资深戏迷,他对于此次戏曲惠民演出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听说有演出,他们早早就来到现场等待,希望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此外,三门峡市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1月23日)及湖滨区春晚(1月19日)均融入了戏曲表演,三门峡春节晚会设置戏曲联唱环节,豫剧、蒲剧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如《三门峡——梳妆台》回顾大坝建设历史,陕州锣鼓书《在陕之州》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湖滨区春晚设有戏曲小品《这里也有个朝阳沟》等节目,结合传统戏曲与现代表演形式,展现地域文化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民好评不断,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惠民演出和互动形式,蒲剧等传统戏曲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探索贴近现代审美的表达方式,如开放式舞台设计和观众参与环节。此外,活动覆盖广场、剧院、景区等多种场景,惠及本地居民及周边游客,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责编:徐伟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