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伏牛文苑”(69)

时事   2025-02-12 13:01   河南  

封面摄影:蔡家齐



世界赠予我的

□柴锦玉


  早上的苍茫雪迹还未消失,午后已是遍地葱茏的青绿。早出崤函,整理家中花花草草、张贴对联,满屋花香清浅,烟火散淡,拾掇着心里辞旧迎新的雀跃出门去。


  午至安徽寿州古城,六百多公里的路程,太阳一路高挂在车窗外。寒风中,旗帜猎猎,宽阔的护城河波光静谧,四面环绕映衬着古城墙,南“通淝”,北“靖淮”,东“宾阳”,西“定湖”,四门高耸,楼橹峥嵘。城墙全长7300米,夕阳西斜,从南门到东门,行走城墙之上,余晖默默拥在肩头。


  重建于宋代,一座950多年沧桑的古城池,随着乙巳年除夕的脚步,市声喧闹中和我悄悄相遇。


  除夕,又是除夕。这是我和弟弟妹妹连续第三年在自驾游中过大年。


  “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寿县,楚文化的故乡,《淮南子》就出自这里。这里还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州古城被称为“历代州城建设的最后绝响和顶峰之作”。


  向晚时分,从东向西再折向南,穿城而行,满城灯火渐亮。街灯装饰着节日的喜庆,初时不知,走近才发现,满城街道的树上都挂着特殊的灯牌——出自《淮南子》的三千多个成语典故在古城的夜色里熠熠生辉。走走停停,驻足辨认,有年少经常背诵整本《成语词典》此时却陌生的,有疏于使用却此地“他乡遇故知”的,有耳熟能详此景却感悟灵光乍现的……看看,读读,想想,灯牌就是闪亮满城的张张书页,街巷就是宏大铺陈的书卷,古城就是双向奔赴内容辽阔的博物馆。一路的奔波疲惫,此刻化成洋溢身心焕然一新的轻松释然。


  除夕在寿县,这就是世界赠予我的。在这里,我不关心考古,也不畅想文化,我只想简简单单地念念灯牌上从年少到年老塑造我身心的那些只言片语,尝尝老家味道的腊肉炒米、八公山手工豆腐、盐硝地黄白菜年夜饭。


  除夕在寿县,暗夜里,我是简单笨拙的自己。和春晚舞台一样唱同一首歌:世界赠予我的,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予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予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


  “旧岁长青,新岁恢宏。”


  “祝你我。”


  我对自己说,也对亲爱的你们说,还对这个不断老去又新生的世界说。


  昭昭如愿,岁岁安澜。




花灯映梦 元宵情长

□蒋清浅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心灵深处,熠熠生辉。而那盏元宵花灯,便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美好,成为我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小时候,每至元宵佳节,最让我翘首以盼的,便是和爷爷一起去镇上看花灯。还未踏入那热闹的集市,远远便能听见欢声笑语,如潮水般涌动。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炸元宵的甜香、糖炒栗子的焦香、糖葫芦的酸甜,交织在一起,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期待。


  随着人流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灯的海洋。那花灯,一盏比一盏精美,一盏比一盏夺目。有威风凛凛的龙灯,张牙舞爪,仿佛要腾飞九天;有活泼可爱的兔子灯,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一蹦一跳,憨态可掬;还有婀娜多姿的荷花灯,粉嫩的花瓣层层叠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仙子下凡。每一盏花灯下,都挂着一条谜语,引得人们驻足思考。


  在这琳琅满目的花灯中,我一眼便相中了一盏蝴蝶花灯。那“蝴蝶”的翅膀五彩斑斓,用轻薄的丝绸制成,上面绘制着精美的花纹,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它的触须细长而灵动,仿佛随时都会扇动翅膀,翩翩起舞。我站在花灯前,眼睛一眨不眨,满心满眼都是喜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问我:“喜欢吗?爷爷给你买。” 我用力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拿着蝴蝶花灯,我如同拥有了全世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提着花灯欢快地奔跑着,花灯的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我小小的心房。一路上,我不时停下来,向小伙伴们展示我的花灯,听着他们羡慕的夸赞,心中别提有多开心了。


  玩累了,爷爷便和我找了一处安静的角落坐下。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热乎乎的炒花生,递给我。我一边吃着花生,一边看着手中的蝴蝶花灯,心中充满了好奇:“爷爷,这些花灯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爷爷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耐心地给我讲述着花灯的制作过程。原来,制作一盏花灯要经过选料、扎架、裱糊、绘画、装饰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我听着爷爷的讲述,不禁对那些制作花灯的工匠们肃然起敬。


  夜深了,集市上的人群渐渐散去,可我依然沉浸在花灯的世界里,不愿离去。爷爷牵着我的手,慢慢地往家走。一路上,月光如水,洒在我们身上,蝴蝶花灯在我的手中轻轻晃动,发出柔和的光芒。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如今,时光匆匆流转,我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乡,在繁华的都市里为梦想拼搏。每至元宵佳节,城市里也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那些花灯科技感十足,同样精美绝伦。然而,在我心中,却始终忘不了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看的那盏蝴蝶花灯,忘不了那充满烟火气的小镇集市,忘不了爷爷温暖的笑容和那把热乎乎的炒花生。


  那盏元宵花灯,不仅仅是一件节日的装饰品,更是我童年美好的见证,是爷爷对我深深的爱。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让我在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始终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力量。每当我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心中便充满了勇气和希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到了爷爷的身边。




诗词里的元宵记忆

□华昌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这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当元好问的诗句在耳畔响起时,元宵节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便如潮水般涌来。元宵夜的花灯,天上的圆月,甜甜的汤圆,宛如一把闪亮的钥匙,打开了文人墨客的情思,让他们挥毫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元宵赏花灯,喜庆又热闹。唐代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中写下:“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的夜晚,千万扇门打开,万盏灯火齐明,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光明与欢乐之中。宫中的歌女们连袖起舞,歌声与天上的明月相互映衬。这场景与同时代苏味道笔下的《正月十五夜》里的场面异曲同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火树银花,仿佛将整个星空都搬到了人间。铁锁打开,星桥连接,人们在这灯火辉煌的夜晚,骑马游玩,明月仿佛也在追逐着人们的脚步。元宵节的灯火不仅照亮了黑夜,更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喜悦与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前途光明璀璨。


  “灯火元宵夜,花好月圆时。”元宵夜,新年的第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洒下皎洁的清辉,空气中弥漫着蜡梅的清香,这如梦似幻的情境,最能触动青年男女的心弦。在古代,礼教束缚严格,年轻女子平日深居简出,活动受限。但在宋代,每至元宵节,情况便大不相同。这一天,青年女性被允许外出,尽享节日狂欢,更可以和心仪的青年男子幽会。由此诞生了诸多浪漫的故事,也让元宵节的爱情意象更深入人心。


  元宵思念浓,浪漫醉人心。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所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热闹非凡的元宵夜,凤箫声悠扬,月光流转,欢声笑语中,暗香浮动。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却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正站在灯火稀疏的地方。那一刻的惊喜与感动,浪漫了整个元宵夜,也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元宵吃汤圆,团团又圆圆。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宋代词人王千秋在《鹧鸪天·元宵后独酌》中写道:“翠勺银锅飨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溶溶琥珀流匙滑,璀璨蠙珠著面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明月高悬于苍穹,人们手持翠勺,在银锅中舀起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的汤圆,那汤圆在勺子中轻轻滑动,又似璀璨的珍珠,漂浮在汤面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弥漫着家的味道。正如宋代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里所展现的画面:“今夕知何夕 团圆事事同。”元宵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碗热乎乎的汤圆,那是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味道。里面有母亲忙碌的身影,有童年美好的回忆。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又是一年元宵到,暖黄色的灯光下,家人团聚,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闹,大人们一边熟练地搓着汤圆,一边唠着家常,温馨的氛围在屋内弥漫开来。阖家围坐,品尝着汤圆的甜香,欣赏着花灯的璀璨,沐浴着月光的温柔,尽享新年的欢乐与温馨,期盼这一年诸事顺遂,平安喜乐。



饺子里的父爱

□杨英


  在所有的食品中,饺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承载着特殊的记忆。它不仅美味,还饱含着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因子,成为我国民间一种富有凝聚力的寄托和载体。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因值日放学晚了,饥饿与疲惫让我觉得回家的路漫长无尽。我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走着。突然,耳旁响起“当当当”的剁肉声,抬眼望去,街灯已亮,肉馅飘香——啊!家门就在眼前。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隔着窗户,我用愉悦的声音同父母打着招呼。


  “今天包你最爱吃的酸汤牛肉水饺。”父亲的目光满是温暖与宠溺。


  我趴在八仙桌上,专注地看着父母包饺子。母亲把擀好的饺子皮递给父亲,父亲左手拿皮,右手用小勺舀上牛肉韭黄馅,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一挤,一个皮薄馅大、精神抖擞的元宝饺子就包好了。父亲的包法和餐厅厨师一样,包出的饺子挺立饱满。饺子入锅,几次沉浮后捞出,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满口余香,接着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父亲在一旁笑着说:“慢点吃,别烫着,锅里还有。”


  到了过年,父亲会在年三十那天带家人去饺子馆品尝饺子。年三十那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我和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母亲为我换上新衣服。一家人兴冲冲地乘公交从南郊赶往位于解放路的饺子馆。路上车辆很少,行人也不多。八点多我们就到了,但饺子馆还没开始营业。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家人只得在店外耐心等待。等啊等,直到十点半,饺子馆终于开门了。一家人终于等到了属于我们的那份羊肉白菜饺子。满满两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父亲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了一盘,另一盘都推到我面前。面对眼前薄皮、大馅、窄边的“金元宝”,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口一个饺子,那一刻,平日里还残存的一点斯文和矜持都被扑鼻而来的饺子香味赶得无影无踪。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每到过年,我就会想起父亲包的元宝饺子,眼前总会浮现出与家人在一起吃饺子的场景,温馨又幸福。饺子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父亲深深的爱,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最温暖的回忆。

 

品味岁月里的花灯韵味

□王家臣


  今年是我国春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种民间非遗代表性项目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由此,笔者想起童年时期在小山村糊灯笼,直至今日赏彩灯、拍灯笼的一幕幕情景……    20世纪60年代初,老家的小山村尚未通电,只有在正月那几日,在村中央能见到十几个孩子点亮灯笼。


  清晰记得那时候点的灯笼是母亲、姐姐提前用高粱秆(农村叫“档档剑”)和竹门帘、煤油灯、圆木板、铁丝、红白纸等主要材料精心制作而成的。我曾参与过五叔五婶糊纸灯笼的全过程,五叔多为做一些硬件,像选(剪)“档档剑”,做灯笼骨架,串铁丝,寻手把等,而五婶是三里五村出名的“小能手”,年轻时不但人长得漂亮,且才华出众,擅长剪窗花、剪双喜字,只要灯笼糊好,她就要为灯笼的边边角角进行“美容”,使其更加美丽。


  20世纪70年代,机器制造业代替了手工制作,灯笼由正方形的白色灯笼变为多数是圆形、椭圆形,且用纸多样、颜色各异、造型别致的大红灯笼。灯笼里的煤油灯或小油灯变为小红蜡烛和白蜡烛。在三五成群的小朋友中形成大圆圈,高呼“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烘笼了回家睡”的童谣。最后大多数因为把握不好技巧,灯笼烘笼了,哭着喊着回家了……


  20世纪80年代,又不一样了。春节过后,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灯笼随处可见。形状由单一的大红灯笼变为12生肖形状的灯笼,纸质的灯笼变为塑料灯笼,安装电池的灯笼取代了蜡烛灯笼,并逐步由自然村发展到生产队、村委会集中玩灯笼、比灯笼、晒灯笼。


  20世纪90年代后更加现代化。一个小孩手里提两个灯笼,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开始比谁的更好看。家门口、院门口、单位门口也开始悬挂大红灯笼,代表吉祥安康。


  如今,进入新时代,不但装花灯,而且猜花灯,小灯笼变为大花灯。小孩玩,大人也玩,甚至是爷爷领着孙子玩,爸妈领着孩子玩,夫妻俩儿一块玩;单位、公司组织大家玩花灯,猜谜语,获奖品,增加节日气氛。特别是近几年,亮化力度加大,县城乡村大街小巷大门口灯笼高高挂、一街两行满树灯,办公楼彩灯绕四周,公园、游园璀璨花灯如繁星,专门定制通用的“福”字灯、标志灯,在乡村农家、社区广场到处可见,红火一片,浓浓年味香飘千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那风中的香

□张彩虹


  河边的坝上,阳光热烈地照着。少有的暖天给蜷缩在家的人急切转换视野的渴望。沿着堤坝向北走,迎面一阵风刮来,空气中一种浓烈的香味迅即浸透肺腑。好香啊!禁不住深呼吸,让那浓郁的久违的香浸透心脾。细细品,一浪一浪的风里,涌着或浓或淡的童年的味道,它又似风的怪脾气,汹涌、回旋、滑翔,轻轻地升起,又温柔地消散,还没捞住就已溜走,让人留恋不已。只好四下里寻找那它的源,忽想起村头那棵老皂角树下,几天来一直在做爆玉米花的老汉。


  忽浓忽淡的香风把我带回到了幼年。每到入冬,邻村的一个老人就会挑着担子,一头是爆米花机,一头是茶缸、铁棒、竹篓等物件,慢悠悠地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到一个村庄,他就把爆米罐架在一个铁桶改装的火炉上,吆喝着:“炒玉米花喽!炒玉米花喽!”馋嘴的孩子就闹着要大人们给炒玉米花,一年四季没有尝过零食的人们也要炒一锅,以供饭后打牙祭。于是,东家一碗西家一勺,把玉米和柴火一并拿来。村边的打麦场上就热闹起来。老人用自己的茶缸量好玉米,倒进罐里封好,在火炉上架起,燃着旺旺的火,烧着爆米罐,他左手抓住摇把不停地转动罐子,右手不停地往火炉里添柴,估摸时间差不多,抓住把柄,一把提起爆米罐走到长长的竹篓前,把爆米罐放进去,脚踩一头,抓起那根铁棍,在封口处用力一撬,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白雾冒出,玉米花的香四下飘散。此时,刚还捂着耳朵盯着竹篓的孩子们,小鸡争食般跑向竹篓边,捡拾蹦出来的玉米花塞到嘴里。不是本家炒的玉米花,孩子们只在场上捡蹦出来的,除非主家让着吃才抓一把。但往往会受到大人的阻挠:“不要,不要,我家的马上就炒了。”这样,一整天内,接连不断的砰砰声就在村庄上空回响。


  也有不舍得掏一锅五分钱加工费的,就掏空到河边挖些细沙,淘净,带回家晾干,自己在铁锅里炒玉米花的。小米粒样的细沙是最好的,玉米爆花效果最好。那时我家也常自己炒玉米花,先把沙放锅里,一边烧火一边用玉米芯搅动,等沙热得颜色变深时倒进玉米,边搅边添柴火,当温度达到一定高时,玉米就在锅里“嘣嘣”地炸响,锅里就开满米黄色的花朵来,袅袅的香气很快弥漫整个屋子。


  现在,虽然超市里有满柜的玉米花,味道也翻出了好多花样,但人们似乎更怀念现炒的玉米花。前年冬季,县城来了一位炒玉米花的人,一天到晚总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购买。后来又增加了两家,从十月底到腊月底,炒玉米花的地方好不热闹,成了人们品味特色小吃的好地方。



元宵夜

刘占杰


乙巳元宵紫气浓,

泱泱中华乐融融。

高跷旱船醉黎元,

花灯焰火映群星。

万里神州披锦绣,

千般美景贯长虹。

明月皎洁耀乾坤,

盛世欢歌唱大风。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三门峡日报
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海量的三门峡新闻、时政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语音新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