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指肩胛下肌腱、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小圆肌腱与肩关节囊的融合体。肩袖撕裂是中老年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临床上,肩袖撕裂主要继发于慢性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占90%),由于长期慢性卡压,肩袖首先出现变性,然后发展为部分撕裂,最后进展为全层撕裂。由于肩袖撕裂主要发生于冈上肌腱[1-2](占90%),因此冈上肌腱撕裂和肩袖撕裂在临床中常通用。
1.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任何原因导致喙肩弓与肱骨头之间的空间绝对或相对减小,使肩部在上举外展过程中,喙肩弓与肱骨头反复卡压其间的软组织结构(主要为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和部分冈下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引起症状,称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I主要用于显示撞击诱发的后果,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图1)、冈上肌腱的变性或撕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相关病变。此外,MRI也可帮助显示撞击可能伴有的骨性改变:如斜矢状位可评价肩峰形态(Ⅱ型和Ⅲ型更易发生撞击)、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可显示肩峰前下缘的特征性骨刺(提示存在长期的慢性撞击)(图2)、斜冠状位也可评价肩锁关节的退变性骨刺。
1.2 肩袖变性(肩袖肌腱炎、肩袖退变)
肩袖变性指肩袖肌腱组织的无菌性炎性退变,但无肉眼可见的纤维撕裂,最常见于冈上肌腱。在 MRI 上,变性的冈上肌腱连续性完好,T1W和T2W信号均增高,但T2W信号不如关节液,可伴有肌腱的增粗或变薄(图3)。
1.3 肩袖全层撕裂
全层撕裂是指肌腱内的撕裂口贯穿了冈上肌腱全层,导致盂肱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相互交通。一般原发于冈上肌腱,而且多数局限于冈上肌腱,但巨大撕裂(前后径>75px)可向前累及肩胛下肌腱、向后累及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
斜冠状位T2W是诊断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主要方位,直接征象主要有2种:
冈上肌腱连续,但增厚或变薄,其内部出现类似关节液样的高信号,累及肌腱全层(图4);
冈上肌腱连续性中断,断端有或无回缩,断裂处充填液体样高信号(图5)。
在肩关节 MRI 造影(脂肪抑制T1W)时,全层撕裂处表现为高信号对比剂影充填,同时肩峰下滑囊有对比剂(提示盂肱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相互交通)[3-5] (图6)。慢性全层撕裂常伴有其他征象,如肩峰下撞击、冈上肌肌腹部萎缩、冈上肌肌腱-肌腹结合区明显回缩、肱骨头向上半脱位、以及其他肩袖肌腱的撕裂(图7)等。
1.4 肩袖部分撕裂
部分撕裂是指肌腱部分纤维的断裂。对于冈上肌腱,可分为下表面(关节侧)部分撕裂、上表面(滑囊侧)部分撕裂及肌腱内部分撕裂[6-8]。斜冠状位T2W是诊断冈上肌腱部分撕裂的主要方位,撕裂处表现为类似关节液样的高信号,但未累及肌腱全层。若撕裂累及到上表面,但下表面完整,为上表面部分撕裂(图8);若撕裂累及到下表面,但上表面完整,为下表面部分撕裂(图9);若撕裂既未累及到上表面、又未累及到下表面,为肌腱内部分撕裂,此时肌腱一般增粗(图10)。
肩关节 MRI 常规扫描诊断部分撕裂不如全层撕裂那么准确,因此常需要进行肩关节 MRI 造影。在MRI造影T1W上,下表面部分撕裂表现为关节内的对比剂进入了肩袖内、但未进入肩峰下滑囊(图11),从而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不过,单纯肩关节MRI造影T1W并不能诊断上表面部分撕裂和肌腱内部分撕裂,因此需要补充扫描斜冠状位T2W。
2.1 肱二头肌长头腱变性和撕裂
肱二头肌长头腱变性和撕裂一般源自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反复慢性卡压中,肌腱关节内部分首先发生退行性病,进而发生部分撕裂和完全撕裂。变性主要表现为肌腱异常增粗,内部信号增高,但在T2W上无液体样高信号(图21);肩关节MRI造影时无对比剂进入。
完全撕裂表现为肌腱关节内部分的连续性中断或消失,或结节间沟空虚(图22)。部分撕裂表现为肌腱连续性部分中断(局部变细并液体样长T2高信号)、或肌腱增粗并内部局限性明显长T2高信号、或肩关节 MRI 造影可见对比剂进入肌腱内部[15-16] (图23)。
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壁发育不良、肩胛下肌腱或肱横韧带撕裂时,均可能导致肱二头肌长头腱自结节间沟内脱出。脱位的肱二头肌长头腱一般均移向内侧,可位于肩胛下肌腱的前方、或肩胛下肌腱内(合并有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或剥离)(图24)、或关节内(多合并巨大肩袖撕裂、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 (图25),MRI 轴位易于诊断。
肩关节常见的临床问题主要为肩袖相关病变和肩关节不稳定,后者主要累及关节盂唇。虽然 X 线平片常作为肩关节疾病的基础性影像手段,但对肩袖相关病变和肩关节不稳定的价值都不大,因此常需借助于 MRI 检查明确。如果主要针对肩袖及其相关病变,可首选肩关节 MRI 常规扫描,特定情况下再选用 MRI 造影;如果主要针对肩关节不稳定及盂唇病变,则一般首选肩关节 MRI 造影,因为 MRI 常规扫描通常不足以可靠评价。
3.1 肩关节前方不稳(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易脱位的关节,其中,95%为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前脱位的不良后果是容易发展为复发性前方脱位,其原因主要是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的损伤。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包括:下盂肱韧带前束、前下关节囊及前下盂唇,其一端附着于前下骨性关节盂缘,另一端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和肱骨干近端。
在肩前方脱位时,肱骨头常移位至关节盂的前下方,此瞬间肱骨头后外上方与关节盂前下缘常发生机械性撞击,从而导致关节盂前下缘处软组织或骨损伤,不合并骨折者一般统称为 Bankart 损伤,合并小骨折块者称为骨性 Bankart 损伤。少数情况下,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可以不发生在关节盂前下缘处,而是发生在肱骨附着部或复合体中部[9]。
在 MRI 上,Bankart 损伤主要表现为前下盂唇撕裂或磨损。肩关节 MRI 常规扫描对前下盂唇撕裂的价值非常有限,因此一般常规进行肩关节MRI造影(图12)。MRI造影轴位T1W为诊断前下盂唇撕裂的可靠手段,敏感性可达80%~90%,特异性可达90%以上;MRI 造影 ABER 位可进一步提高敏感性至95%左右[10-11]。在前下盂唇撕裂的基础上,撕裂可进一步扩展至前上盂唇、上盂唇、甚至后方盂唇。
肩关节 MRI 造影可对 Bankart 损伤进行更细致的分型,最常见3种类型:
经典 Bankart 损伤 (图13):前下盂唇撕裂并邻近骨膜的断裂,MRI显示前下盂唇四周都被对比剂包绕;
Perthes 损伤 (图14):前下盂唇撕裂并邻近骨膜的撕脱,但骨膜未断;
ALPSA 损伤(anterior labral periosteal sleeve avulsion)(图15):前下盂唇撕裂并邻近骨膜撕脱、伴撕裂盂唇移向关节盂的内、下方[9-11]。
肩关节前方脱位还常伴有骨性损伤,主要包括 Hill-Sachs 损伤、骨性Bankart 损伤和骨性关节盂缺损。
Hill-Sachs损伤是指肱骨头后、外上部的凹陷性骨折(图16),一般在经喙突或更上方的横断面上观察;
骨性 Bankart 损伤为 Bankart 损伤合并有前下关节盂的骨折,由于骨块一般很小,CT 为最好显示手段(图17);
骨性关节盂缺损一般见于前下部,可通过 MR 斜矢状面或 CT 斜矢状面评估缺损的比例。骨性损伤情况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
3.2 上方盂唇前后向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上盂唇复合体损伤)
上方盂唇前后向撕裂(superiorlabrum anteroposterior tears, SLAP损伤)是指上方盂唇的磨损和撕裂,累及范围相当于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点及其前后区域的盂唇,可同时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12-14]。SLAP损伤是肩关节常见病变之一,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肩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原因可能为反复的投掷运动或上臂直接牵拉伤。
SLAP 损伤最常分为 四型 (Snyder分型)[13-14](图18~20):
Ⅰ型为上盂唇毛糙,MRI 图像上表现为上盂唇不光滑;
Ⅱ型为肱二头肌腱盂唇复合体从关节盂撕裂,MRI 图像上表现为对比剂进入上方盂唇;
Ⅲ型为上盂唇桶柄状撕裂,MRI 图像上表现为部分上盂唇分离或轻度移位;
Ⅳ型为上盂唇桶柄状撕裂并同时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MRI 图像上除部分上盂唇分离外,尚可见对比剂进入肱二头肌长头腱。
4.1 钙化性肌腱炎和钙化性滑囊炎
钙化性肌腱炎是指羟基磷灰石晶体在肌腱内的异常沉积;钙化性滑囊炎则为羟基磷灰石晶体在滑囊内的异常沉积。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可自行吸收,但部分患者症状严重而需手术处理。肩袖各肌腱(尤其冈上肌腱)及肩峰下滑囊是羟基磷灰石晶体最容易沉积的部位[17-18]。X 线平片很容易诊断本病,可清晰显示肱骨大结节附近软组织内的钙化灶(图26)。钙化灶在 MRI 各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其周围软组织和滑囊常表现为明显的炎性水肿或积液(图27)。
4.2 肩周炎
肩周炎为中老年常见疾病,可为特发性或继发于创伤,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病理学上主要为关节囊异常增厚、非细菌性炎性充血改变。部分肩周炎没有任何 MRI 异常,部分患者在 MRI 上可出现两个典型征象:腋隐窝处关节囊增厚并水肿(图28)、喙肱韧带处纤维组织增生(图29)。特发性肩周炎的肩袖在MRI上一般表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