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是否继续读研?”就在这个问题仍在“炙烤”不少大学生时,考研热似乎“降温”了。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最新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在2024年下降36万的基础上,2025年继续减少了50万。
“报名信息一旦取消不可恢复。”当“取消成功”的界面正式弹出后,晓峰还是恍惚了一下,如在梦中醒来——一场长达半年的梦结束了。自大一入学起,晓峰常和同学们自嘲自己是标准的“小镇做题家”。但这一句故作轻松的自我调侃,背后却是晓峰弯下腰将自己扎入题海,日复一日攀越自我的结果。晓峰凭着略显笨拙却依旧“固执”的努力来到了理想的大学。但在这里,继续深造、继续跳往更高的平台成了周围同学毕业后的默认选项。“已经走了那么远的路,总要考上研究生吧。”毕业后读研,似乎就和初中过后要升高中一样自然而然。大三,即将站到人生轨道的十字路口,困惑迷茫之下,晓峰也选择了考研,至少曾经坚持的努力方式依旧能找到落点,至少短期的未来里依旧可能有一个平台将他托住。“做研究是枯燥艰涩的,你们要想明白驱动自己走下去的真热情是什么。”一个又一个独自挑灯备考的深夜里,晓峰心里总会响起老师的这句话。“我的真热情是什么?”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资料,越复习越感到无力的晓峰忍不住叩问自己。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向往的热情在前方指引,不如说是害怕失陷的恐惧在背后驱动。“上岸结束之后呢?我不愿意再继续骗自己了。”晓峰合上了考研资料,他决定原地站定下来,停一停、等一等,问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晓峰想起了入学之初加入的学生组织、参加的比赛,在需要回应“我想向往何方”这一问题时,当初完全依凭自己个性和兴趣进行的自我探索,此时,这一片片无意之中储存的碎片汇聚起来,在晓峰心里拼凑起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答案: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更向往实操性强的摄影剪辑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吗?就这样结束吧。”心里的答案正式落地后,晓峰点下了“确认取消报名”的选项,为这半年来的内心拉扯画上了句号。此后,他在忐忑中投出了第一份实习简历。虽然石沉大海,晓峰反倒感到如释重负。“也就只是这样而已。”想象中未知的恐惧总是无边无际的,而当晓峰实实在在迈出第一步,去感受它的时候,他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这只是身份转变期的阵痛罢了,不必无限放大的。”晓峰继续暗示自己,他需要去面对它,尝试着解决它。大四那年的秋季双选会上,晓峰带着已积攒了相关实习经历的简历走进了会场。看着现场来来往往和自己一样寻找着的人们,晓峰告诉自己:“我们终究要汇入人海,不是吗?”不管结果如何,晓峰已经准备好鼓起勇气、跃入人海,去和象牙塔外未知的挑战交手。梓晴自大一入学起就已定下考研的目标。高考失利后,她就有一些学历自卑,总想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学校来再次证明自己。暑期实习期间,梓晴遇到的前辈老师完全就是她心目中的“职场大女主”形象——条理清晰、自信利落、问题面前总有想法。“这样优秀得闪闪发光的人,应该是来自很不错的学校吧?”梓晴常忍不住想。然而,某次这位前辈老师在安慰新入职同事时说道:“我也只是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普通人,你看我也干下来了,相信你肯定能做得比我好!”听到这,梓晴心里愕然,不仅惊讶于她的学历,更是惊讶于她对学历的坦率——她不仅不为此自卑,反倒大大方方自我调侃,用自己的“弱点”来鼓励他人。好似不需要高学历加持,内心本自强大。“我也是走过很长的一段路。”梓晴请教后,她慢慢说起:“那时我也自卑呀,觉得学历低不如别人,就更放下包袱、扎下身子去做事。期间笑过更哭过,不去奢望站上多高的平台,就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和同样年轻莽撞的同事朝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全然沉浸在其间的苦乐酸甜中,专注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然就少了向外对比所带来的自卑和空虚,更没有闲心在外在的评价体系里左顾右盼。等到攀完属于自己的这座山,回头再望时,自己本身就已经站在另一个高处了。”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前辈老师,梓晴意识到:“对呀,我们到底是和具体的人打交道,又不是和一纸文凭打交道。人不是物品,不是完全由一张学历标签来标定价值的。”自那以后,梓晴心中一定要通过考研上名校来证明自己的执念被撬松了。她知道,如果自己未来依旧选择考研,一定也是为了更有价值的理由而走进考场。不再执着于读研的选择真的意味着缺憾吗?当我们不再“神化”考研,让读研的意义回归于它本身的价值时,我们内心的选择也因此获得更大的自由。或许并不存在一锤定音的终身抉择,选择皆有代价,每扇门的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艰险,需要一步一脚印去跋涉。一切只在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是否合适。而如果以五年一个人生阶段来作为时间单位去看待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生其实存在无数的选择,以及无数再次选择的可能性。借用近日一条高赞评论:“每一个微小个体的选择汇聚成了时代的滚滚洪流,屏幕前的你我,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