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赛(2024)金奖人物专访 | 张昊博:创新实践,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文摘   2024-10-23 17:10   上海  

01. 金奖人物介绍



张昊博,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20级本科生,上海农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创始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金奖负责人。(项目名称:“智绘农稷——绿色智慧无人农业引领者”)。主持2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和1项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和“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8项,本科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车辆设计领域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篇,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作为今年引进同济科技园嘉定园的校内优秀项目,嘉定园自项目初期便积极赋能,关注其成长,在项目初期,不仅在硬件设施上给予支持,为团队提供园区众创空间——同济创客嘉园内的免费工位,确保项目的顺利启动,更通过组织企业参访和创业导师辅导等活动,为团队提供项目计划书撰写、路演技巧等具体指导,助力提升团队的实战能力。此外,嘉定园还与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紧密合作,为项目评审和赛事辅导提供了专业支持,帮助团队在大赛中展现出最佳状态。目前,项目团队已在同济科技园嘉定园注册企业,嘉定园将持续提供多样化服务,助力项目茁壮成长,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项目情况


Q1

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你们的项目吗?

我们这个项目叫“智绘农稷——绿色智慧无人农业引领者”,主要是想帮中国的小农户解决在农业智能化方面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在使用智能农机这一块。我们设计了一款全地形的农机,结合了无人驾驶技术和模块化设计,通过“多机协作+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精准的设施农业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农机的购置和使用成本,帮助小农户实现更高效、更绿色的智慧种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农业变得更简单、更智能,同时为小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Q2

选择这个项目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和初衷是什么?

我们选择这个项目的灵感,最初是来源于家乡的沙棘种植产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家乡的很多农户,尤其是种植沙棘的小农户,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地形复杂、农田分散,加上传统农机的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小农户很难负担昂贵的智能农机设备,也难以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的便利。


基于这一情况,我们萌生了利用专业知识为这些农户设计智能解决方案的想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发一款能够适应复杂地形的智能农机,结合无人驾驶和多机协作技术,帮助小农户降低农机购置和使用成本。通过提供更经济实惠的选择,推动农户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小农户,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帮助到家乡的小农户,也能助力更多地区的农户实现高效、绿色的智慧种植,推动农业低碳转型,真正为中国的小农户带来福祉。我们希望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给这些小农户提供一个真正能用得上的智能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低碳转型。这样一来,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对农民生活的实质性改善。







Q3

项目的亮点、创新点?

我们的项目在几个创新点上有所突破:

全地形高底盘设计:这让我们的农机可以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小农户只需一台设备就能完成多种农业作业,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和成本。

无人驾驶技术与Chrono农业环境仿真系统结合:通过精确模拟和优化复杂农业环境中的控制,让智能农机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精准和高效。

多机协同系统:我们设计了一个异构农机管理调度平台,能够实现多台农机的高效协作,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些创新不仅让小农户更容易上手智能农业设备,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Q4

获得金奖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获得金奖让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欣慰,同时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所有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这次的成功提醒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要继续精进和提升,把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帮助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Q5

作为国创赛金奖团队负责人,您觉得自己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作为团队负责人,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主要有三点因素:

首先是团队合作。从项目开始,每位成员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每次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会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一起攻克难关。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靠单打独斗完成的,正是这种团结一致的力量成就了我们。

其次是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中我们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挫折,有时技术问题复杂得让人几乎想要放弃。但每一次,我们都依靠对农业智能化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调整思路、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态度,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最后是导师的指导。在我们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导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他们不仅帮助我们在技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还在项目设计和方向上给出了关键的建议。可以说,没有导师的专业指导,我们的项目很难发展得如此顺利。



03. 创新项目经历


Q1

您之前在学校里有没有参与什么创新项目?

有的,我在学校期间参与了不少创新项目,像同济电车队国创项目。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也让我在团队协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我学会了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新中,真正实现技术的落地和突破。


Q2

平时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是否对项目的顺利完成起到了一些作用,是如何结合的呢?

学校的课程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车辆动力学课程为全地形底盘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而自动控制理论的学习则帮助我们解决了无人驾驶中的路径规划和控制问题。正是通过将课程中的理论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项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过程让我们收获很多,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Q3

这个项目的前景如何?是否能落到实处?

我对这个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已经在一些试点地区进行了测试,反馈也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计划与更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通过租赁、销售等多种商业模式推广项目,确保更多的小农户能够享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便利。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



04. 成长与挑战


Q1

在团队协作中,最大的收获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我觉得这次项目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项目的成功贡献力量。而最大的挑战则是在于如何协调不同背景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让大家能够在共识中前进。这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沟通和领导团队,这种经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Q2

您之前参与的创新项目对本次项目起到了什么帮助?

之前的创新项目确实让我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尤其是在无人驾驶和智能控制方面的实践。这些经验在本次项目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Q3

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帮助与指导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培训和资源对接方面。学院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让我们对创新创业的流程、市场调研、商业模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帮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行业资源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促成了很多宝贵的合作机会。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院的指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商业化和落地实施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这种支持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规划了项目的未来发展路径,比如如何拓展市场、如何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甚至如何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正是有了学院的支持,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为我们项目的推广和商业化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加速了我们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变。



05. 快问快答 Q&A


Q1

现在的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您如何确定并坚持自己的创新课题?以及你们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有什么建议吗?

我认为创新课题的确定应该基于实际需求,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持续深入研究。对于大学生,我的建议是多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实际的痛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有意义的方向,然后坚持下去。


Q2

在您创新道路上,哪位人物对您的影响最大?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黄岩军老师,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导师,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不仅在技术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还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他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农业现代化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智慧无人驾驶农业车辆领域的决心。黄老师对我的深切关怀与精心指导,让我能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与创新的魅力。他鼓励我敢于想象、勇于创造。


Q3

在这个项目中,让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第一次在田地里进行测试的时候,看到农机在田间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一刻。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技术能真正真正地帮助到那些农民朋友们!


Q4

对于其他想要参加国创赛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是没有建议,青年人有的是走弯路和碰壁的资本,大胆放心地往前跑就对了。在创新的道路上,失败是必然的,但每一次失败都会让我们更接近成功。就像我在23年的校赛中只拿到了校级银奖,受到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团队里大家协作就好,一起撞南墙见黄河,共同成长!



 内容来源:同济创新创业学院、

同济科技园嘉定园

责任编辑:崔璨、王佳沛

审核:叶青

审定:张震



同济科技园嘉定园介绍




同济大学科技园嘉定园

地址:嘉定区曹安公路4801号

招商热线:021-59596111


同济科技园嘉定园成立于2018年,由同济大学、嘉定区政府合作共建,园区位于嘉定区曹安公路4801号,毗邻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运营管理面积6万余平方米,已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智能交通产业集群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园区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和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定位,以政府政策导入为推力,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承接同济大学知识和人才的外溢,通过对企业的多层次服务,实现企业和企业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理念的培育,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型创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服务。









天骄湾
同济大学科技园成立于2001年,200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