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新兴产业潜力无限;
缘“新”而变,主导产业聚能起势;
由“新”而起,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向“新”而行,创新生态活力四射。
2024年的张江,创新生态孕育累累硕果。张江生命健康产业捷报频传,诞生了多个全球“首个”、国内“首个”或“首款”;张江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向“新”发力,赋能“千行百业”;张江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培育新动能。各个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有力证明了张江的创新能力,也充分彰显了这片科创热土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医药:产品“更新”,推出多个“首个”、“首款”
今年,张江生物医药企业持续坚持“创新”底色,按下研发“加速键”,创新成果持续“上新”,为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
创新药领域捷报频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多个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其中不乏多个“首个”、“首款”。
妥拉美替尼胶囊(商品名:科露平®)
(图片来源:科州制药)
🔹 3月,上海科州药物研发有限公司1类创新药妥拉美替尼(商品名:科露平®)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针对NRAS突变晚期黑色素瘤适应症的MEK抑制剂,同时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MEK抑制剂。
倍而达药业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在国内获批上市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 5月,上海倍而达药业有限公司1类创新药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商品名:瑞必达®)获得NMPA批准上市。该药适用于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 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氟泽雷塞片(商品名:达伯特®)
(图片来源:劲方医药)
🔹 8月,劲方医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信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氟泽雷塞片(商品名:达伯特®)经优先审评程序获批上市。本品单药疗法适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的KRAS G12C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成人患者。此前,氟泽雷塞片作为国内首个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程序的KRAS G12C抑制剂,已获得国内单药治疗晚期NSCLC及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君实生物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 10月,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重组人源化抗PCSK9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商品名:君适达®)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NMPA批准。该药物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和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成人患者。
益方生物格索雷塞在国内获批上市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 11月,益方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正大天晴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格索雷塞(D-1553,商品名:安方宁®)获得NMPA批准上市。该药物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的KRAS G12C突变型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同时,医疗器械领域百花齐放,多款创新产品先后获批。
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Firesorb®(火鹮®)
(图片来源:MicroPort微创)
🔹 7月,NMPA批准了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由药物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适用于冠脉原发病变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安钛克医疗的“冷冻消融仪”和“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
(图片来源:上海药监)
🔹 7月和8月,上海安钛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冷冻消融仪”和“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两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先后取得了NMPA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上市。
纽脉医疗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
(图片来源:纽脉医疗)
🔹 8月,上海纽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获得NMPA批准上市。作为国内首款上市的自研球囊扩张式瓣膜,该产品适用于经心脏团队结合评分系统评估后认为患有有症状的、钙化的、重度退行性自体主动脉瓣狭窄,不适合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的患者。
Vflower®静脉支架系统
(图片来源:心脉医疗Endovastec)
🔹 8月,上海蓝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产品“静脉支架系统”获得NMPA批准上市。该产品由静脉支架及输送系统组成,用于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全身磁共振条件安全起搏电极导线BonaFire®
(图片来源:创领心律医疗)
🔹 11月,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首款全身磁共振条件安全起搏电极导线BonaFire®获得NMPA的批准。
畅迪医疗“人工血管”产品
(图片来源:创领心律医疗)
🔹 12月,NMPA批准了上海畅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工血管”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用于动静脉瘘的建立。产品结构为三层复合型结构,可减少术中渗血,具有较好缝合强度,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或扭折,预期有助于改善植入后的通畅性。
FireRaptor®(火猛禽®)冠脉旋磨系统
(图片来源:MicroPort微创)
🔹 12月,NMPA批准了上海微创旋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旋磨介入治疗仪和一次性使用冠脉旋磨导管两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旋磨介入治疗仪由主机和电源线组成,一次性使用冠脉旋磨导管由旋磨导管和旋磨推进器组成,二者联合使用,主要用于原发性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预处理。
人工智能:技术“追新”,赋能“千行百业”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之一,张江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
在张江,更高效、更“聪明”的大模型正“蓄势待发”,赋能“千行百业”。
衍因智研云®MEGASphere
(图片来源:衍因科技)
12月,衍因科技发布了基因组尺度大模型平台——衍因智研云®MEGASphere。该平台基于其自研的生物医药垂类大模型,将实现从分子到基因组尺度的序列建模与设计,为基因组编辑、基因治疗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助力生物医药研发智能化变革。
除了埋头创新研发、产品攻关,张江大模型企业也积极完成相关备案,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
4月,国家网信办公布《关于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的公告》。达观数据的“曹植”大模型、上海任意门科技的SoulX大模型、阅文集团的阅文妙笔大模型以及蜜度科技的文修智能校对大模型和蜜巢政务大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标志着这些大模型可以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第七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公告》。本批次备案共有374家服务提供商参加,共提供了487种深度合成服务算法。达观数据、七牛云等多家张江企业的多个大模型通过服务技术支持者备案。
随着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涌入大模型赛道,智能算力资源供给紧张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PPIO派欧云推出了全新的Serverless和模型API服务产品,通过大幅降低AI推理成本,致力于推动大模型应用算力普惠。
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人形机器人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加持下,正掀起新一波创新浪潮,成为新的发展“核爆点”。
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
(图片来源:傅利叶)
9月,傅利叶重磅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目前,GRx系列的两款机器人GR-1与GR-2均已实现量产,并被广泛应用于导览咨询、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康复医疗等多个场景。
张江机器人谷未来体验馆
作为浦东新区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张江机器人谷正着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链式集群化发展,现已集聚一批行业优秀企业,形成引领带动作用。在产业创新生态营造上,张江机器人谷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紧密合作,强化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要素,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10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内优秀企业和机构,在张江科学城重点打造的聚焦垂类模型应用的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力社区内,发布了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助力产业标准化进程。
未来产业:产业赋“新”,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生态
此外,张江还积极布局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新赛道。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可满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让人类的活动空间从二维地面空间向三维天空领域拓展。
御风未来M1 eVTOL
(图片来源:御风未来VERTAXI)
1月,御风未来M1 eVTOL型号合格证申请获受理,迈出了eVTOL商业化运营的重要一步。M1垂直起降无需跑道,对起降场地和环境要求较低;相较于直升机等机型,安全性更高、制造及运营成本更低,适合大规模普及。值得关注的是,御风未来研发的M1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复合材料、电动系统、飞控系统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
飞叠航空则融合航电飞控、智能感知等技术,推出了全新的城市4D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针对各类航空飞行器提供面向适航认证的自动飞行控制功能,致力于让空中出行更加安全、智能、高效。
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入未来产业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之一。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公示,预示着脑机接口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随着国内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监管和支持逐步推进,相关企业也迎来飞速发展。
脑机接口产品NEO在华山医院完成临床试验植入手术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
8月,博睿康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脑机接口产品NEO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11月,该产品在华山医院顺利完成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临床试验植入手术。此次手术是这款产品进入特别审查程序后的首例人体植入手术。目前,接受手术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第三天已能下床坐轮椅。
从感知修复到运动控制,张江企业致力于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不断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照亮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4年,张江的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些成就不仅是张江企业“来时路”的成果,更是走好“未来路”的动力。展望2025,随着更多创新空间的建成投运、创新资源的不断集聚、优秀人才的持续汇聚以及交流合作的深化,期待张江孕育出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成果,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