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上午应邀参加了某公司的找矿座谈视频会,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研讨了。原本我今年要去那里野外现场参观学习的,可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至今仍只能纸上谈兵。这个公司原本是追求资源储量的找矿正规军,数十年的勘探功绩卓绝。目前转为追求可采储量的挖矿英雄,硬生生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生产出了吨吨金灿灿的黄金,令我敬佩不已。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进入交流环节,有人说,他们那有个矿段,现已发现的雁列矿脉陡倾带,在最低中段已成强弩之末态势。沿矿脉带的倾向(SW向)、走向(NW向)和倾伏向(SE向),均已钻探,有的已达800多米深,可矿带河依旧在,矿体鱼躲猫猫。问:怎么办?
我说:择见矿最好部位之最深中段,打一排坑内钻拦截,方向继续往NE。
问:坑内钻打过,地表钻更是打过,密密麻麻的,还有必要吗?
此时有人来访我,而我已让他等了很长时间了,便没有继续说明理由。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剪切带,地表矿化(包括民采)断续见矿宽达2km。矿化已不限于片岩-千枚岩,越过了杂岩基接触带,进入杂岩基内。含矿围岩有片岩-千枚岩、蚀变闪长岩脉和杂岩基中的岩脉,矿石有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角砾岩型,或兼而有之。但无一例外是硅化与硫化物缺一不可的,应属于统一的成矿系统产物。虽说地质演化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多期多次,但最终定型是在杂岩基侵入之后。临门一脚,便是同剪切期闪长岩脉侵入时的剪切变质流体与岩脉尚未固结时深部上升的透岩浆流体,表现为蚀变闪长岩脉形态的多样性、厚度的多变性以及变斑晶-残斑的定向性。在这一宽2km的成矿构造走廊内,目前最西面控制了一个矿体走廊,从地表的采矿开拓工程已达400m深。在这个矿体走廊内,存在着若干个雁列的陡倾透镜状矿体。我想这种矿体走廊,在3D空间内,也是会存在雁列规律的。这种陡倾的透镜状矿体,地表钻探的控制难度很大,限于钻机类型及施工技术,深钻的钻机天顶角大多为15度,截切矿体均为小角度斜交,很难揭露到透镜体的大肚子矿,很多情况下会是透镜体的细颈线矿。这就是坑内施工大钻的理由所在,可以在坑道内以尽可能大的角度截切矿体,并发现新的隐伏矿体(带)。如果我们将所有见矿与不见矿的钻孔轨迹线联系起来的3D图中看,往深部,已经存在许多没有钻探工程控制的空白区了,亦即成为熟悉的“陌生地”了。而这些“陌生地”是有可能隐伏着另一个矿体走廊了。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就是这个道理。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既有见矿最好部位的剖面线,是因为矿体富厚部位附近,很可能正是隐晦的与区域构造线不一致的构造线的交汇处。当我们在朝着矿化倾伏方向找矿受阻时,何不朝着相反的方向,即在矿体下盘往NE方向,送上一段联络道,再用坑内钻探控制,或许找到第二个隐伏的矿体走廊。至于陡倾矿体的控制难度,试举浙江遂昌金矿的I号铅锌矿体为例。1976年,浙江丽水地质队,在控制遂昌治岭头金矿的中矿段缓倾金矿体南界时,于24线施工了ZK45直孔(开孔标高890m),于深达500米-604.53米处,见垂厚104.53m铅+锌8.39%的富矿。接着在ZK45四周50米内施工的钻孔均不见矿,令人诧异。最终在20多年后(1999年),遂昌金矿经坑探证明:原来ZK45孔所钻遇矿体,只是一个垂向延伸>700 m、走向长29.5-130m和水平厚11~58 m的筒状矿体的反映。此单一矿体就贡献了(122b+333)矿石量312万吨@铅+锌平均品位6.07%,铅+锌金属量18.72万吨(见图)。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此矿体埋深还不到100米,如果用斜孔的话,这一迷惑不解的难题,早就解决了。此铅锌矿体属于厚大矿体,尚且如此,更何况薄金矿体(一般厚2-3米)而又要600-800米以上的地表深钻呢?!有人说钻探多费钱啦,是不是还有比钻探更好的便捷之法!我也这样想呀,当今矿致异常与非矿异常的区分,仍属于未解的国际性难题,特别是对金矿而言!当然,钻探设计,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特别是对高难度的矿区而言!钻探,看起来是最笨的做法,但也是节省大把的时间、结束无休止的争论、并取得突破的最聪明做法!说到熟悉的“陌生地”,就要从最初发现矿化与普查时谈起。当初选定一个靶区找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表矿化露头,然后是基岩露头,再就是浅覆盖层。通过地表填图和揭露、化探、物探,然后普查钻探。如果基岩与浅覆盖区矿化不好,则会慢慢地向第四系覆盖区探索。有不少矿床就是最先发现于洼地第四系覆盖区的。如果基岩与浅覆盖区见矿效果好,则会加大勘探力度,地质特征比如断裂越来越多,物化探异常也会越来越完美,蚀变也会越来越强,矿脉也会越来越多,这样随时间的推移,就会向着矿点、小矿、大矿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人们的面前。哦,矿体区的地质特征不同于无矿地段哦。这样,就会慢慢失去对全区整体审慎的客观判断,以及对浅部见矿不好地段与第四系覆盖区的放弃。有些地区,尽管每天我们都会从那里经过,但就是不肯停留一会,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此处地貌会与矿区不同,它是如何形成的,其下有可能存在矿体吗?加上先前的浅部钻探效果不好,弱化了我们积极进取的心。久而久之,这些地段就成了熟悉的“陌生地”。这类熟悉的“陌生地”,在有矿可采时,当然无需考虑。但在找矿进入困境,无矿可采时,就应当作为博一博的靶区选择。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智商引领你走进矿区,但心商引领你找到矿体!(IQ gets you there,but NQ finds it!,Siegfried Muessi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