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刘宝珺和曾允孚(1985)主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基础上修编而成,在内容和篇幅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精选了内容,完善了体系。全书系统阐述了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分为三篇十章:第一篇为基本原理篇,主要阐述岩相古地理的基本分析原则、沉积作用机理和沉积环境判别标志;第二篇为基础理论篇,系统阐明各类沉积环境及其相模式;第三篇为技术方法篇,全面阐释岩相古地理内容分析、编图方法与实例。本书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可读性强,反映了近期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地质、矿产、石油地质等专业及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岩相古地理学”“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地质、矿山、石油、煤田地质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生产人员参考。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年问世,迄今近40载。该书出版以来深得我国广大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科技工作者的欢迎与好评,在我国地质、石油、冶金等行业的专业培训中曾作为教材使用,对提高我国岩相古地理工作者科研业务水平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推动了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使岩相古地理呈现古地理研究的中国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专门人才,指导了相关的矿产预测、成矿远景区划和油气勘查,对发展和丰富我国基础地质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多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岩相古地理基础理论与编图实践及其基础学科地层学、沉积学,在理论上、方法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进入新时代后,地质调查、资源能源矿产普查与勘探、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宜居星球演化研究等,对岩相古地理基础与工作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不论是为岩相古地理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为满足新的地质调查与找矿形势对岩相古地理学科的需求,与时俱进修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已迫在眉睫。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第二版)理论和应用并重,较系统地吸取、总结了我国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基础理论的最新进展和近10余年研究工作的实践成果,并在众多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际沉积学界具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及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当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全书分为三篇,共十章:第一篇为基本原理篇,主要阐述岩相古地理的基本分析原则、沉积作用机理和沉积环境判别标志;第二篇为基础理论篇,系统阐明各类沉积环境与相模式;第三篇为技术方法篇,全面阐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内容与编图方法。
以侯明才教授等新一代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学者为主力,修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第二版),既保留了1985年版《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的精髓,又增加了大量近年来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一部理论前沿、方法先进的岩相古地理学教材。在资源能源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地球演化等研究日益重要的当前,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在本书编撰完成之际,特作序深表祝贺。
“岩相古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学科。开展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对揭示地球表层层圈的相互作用、重建地球系统的演变历史、资源能源的勘探预测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5年由刘宝珺、曾允孚主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对我国的岩相古地理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发挥了引领作用,促成了我国侧重资源能源勘探应用特色的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壮大。随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岩相古地理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了诸多新进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应对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宜居地球形成演化等领域的挑战上,对岩相古地理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经典、迭代更新修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书继承了1985年版《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的编写风格、思路,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增补了近年来的岩相古地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了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交融、深入浅出,编入了大量新的科研实例。全书系统阐述了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分为三篇十章:第一篇为基本原理篇,主要阐述岩相古地理的基本分析原则、沉积作用机理和沉积环境判别标志;第二篇为基础理论篇,系统阐明各类沉积环境及其相模式;第三篇为技术方法篇,全面阐释岩相古地理的内容分析、编图方法与实例。
本书由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组织编写,侯明才教授领衔,编写分工如下:前言,侯明才;第一章,侯明才;第二章,向芳、陈安清、杨田;第三章,向芳、杨文光、黄虎、王峻;第四章,王峰、李凤杰;第五章,邢凤存;第六章,陈安清、李凤杰、杨田;第七章,侯明才、陈安清、王夏;第八章,时志强、赵应权;第九章,陈安清、李凤杰、时志强、王峻;第十章,侯明才、陈安清、李凤杰、向芳、杨文光。全书由侯明才、李凤杰、陈安清统稿、定稿。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也得到了地质出版社刘亚军编审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的胡晓强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单位和专家的成果资料。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研究生江文剑、晁辉、周倩玉、何家伟、罗来、田馨、宋见春、王佳、苑广尧、任栩莹、付文念、刘小勤、王超群、刘耀祖、刘彦欣、唐玮玮、张鹏飞、陈政安、李杰、马小康等为插图绘制、录排和校稿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承蒙自然资源部西南地质调查中心丘东洲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感谢。全书初稿完成后,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及成都理工大学陈洪德教授、田景春教授审阅全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刘宝珺院士还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刘亚军 吴金键
版 次:2023年11月北京第2版
印 次:2023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200.00元
书 号:ISBN978-7-116-13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