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两个主线”要求,具体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民族地区的“六大建设”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六大建设”是什么?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体是什么?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4.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五个认同”教育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加以巩固。“五个认同”是哪五个?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四个关系”是什么?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各民族树立哪“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相互”是什么?
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时写入党章?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9.“中华民族”何时写入宪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
10.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哪“四个方面”的教育?
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
12.“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四个共同)?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次提出是在什么时候?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本质属性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其形成发展过程,是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到不断强化的过程。从构成要素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括我国今天的56个民族,也包括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族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各民族居于从属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15.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16.什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17.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哪“两个主义”?
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18.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是什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9.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党的领导。
20.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2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这“十二个必须”指的是什么?
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2.“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格局”是什么?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23.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三个事关”重要性是什么?
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24.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是什么?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25.“两个共同”是什么?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6.“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7.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三个意义”是什么?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28.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29.《宪法》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是怎么概括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0.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2.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是什么?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保证。
3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6.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什么?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7.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3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增强哪“三个意识”?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3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时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法治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
41.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三个不能简单归结”是什么?
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
42.维护民族团结“多说多做”和“不说不做”的内容是什么?
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
4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什么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4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目标。“总目标”是什么?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4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理念是什么?
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
4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要求是什么?
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4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两个纳入”是什么?
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
48.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词的内容是什么?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49.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赢得并长期保持了哪项崇高荣誉?
“模范自治区”。
50.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中“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是什么?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51.“七个作模范”是什么?
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
52.民族地区“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是什么?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53.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内蒙古要完成好“五大任务”(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
54.民族地区的“六区”特征是什么?
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55.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6.《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自何时起施行?
2021年5月1日。
57.“蒙古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58.“三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59.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三交”,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交”是什么?
交往、交流、交融。
60.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
61.2022年国家民委提出“三项计划”,全面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项计划”是什么?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62.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63.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完善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在哪些方面上的团结统一?
理想、信念、情感、文化。
64.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什么时候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每年9月的第三周。
65.《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自何时起施行?
2022年1月1日。
66.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最管用的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67.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68.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每年开展“两月一周”。“两月一周”是什么?
每年五月为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每年五月最后一周为民族法治宣传周,每年九月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69.《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确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是什么?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
70.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建筑、美术、标识、影视、艺术表演等媒介具象化地表达出来。
来源:通辽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