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节目视频
春节
是阖家欢聚的温馨时刻
每一个角落
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在这喜庆氛围中
有一种独特的声音
总能瞬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便是乡音
一句熟悉的乡音
裹挟着家乡的风土人情
带着儿时的回忆与温暖
无论走多远
都能凭借它找到回家的方向
然而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下
乡音的传承
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该如何守护
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育见新闻”专访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教授
王莉宁
王莉宁是广西南宁人,家乡方言是粤方言,节目一开始,王莉宁教授用家乡方言向观众送上了新春祝福。谈及儿时在方言环境中的成长经历,王莉宁眼中满是怀念。
王莉宁介绍,广西堪称我国语言文化的宝库,作为壮族自治区,这里不仅有白话、粤语,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语言。小时候,她常听大人们说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像被蚊子咬后皮肤发痒叫“痕”,这个字的写法至今无从知晓;询问名字时所用的“什么”说“咩”,背孩子或重物也叫“咩”。这些灵动且神秘的说法,充满了趣味性,也让她对方言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方言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它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对此,王莉宁深有感触。初到北京时,想家的情绪常常涌上心头,她便通过听粤语歌、看粤语电视剧来慰藉思乡之情。熟悉的乡音,瞬间能将她拉回童年时光。
打从咿呀学语起,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方言,那是与生俱来、融入血脉的存在。在多数人眼中,方言不过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会用就行,犯不着大费周章去研究,更从未想过它需要保护。可王莉宁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她对方言怀着深深的热爱与好奇,一心想要去揭开方言背后更多的奥秘,就这样,她踏上了一条鲜有旁人涉足的求学探索之路,这条路的起点是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学虽并非冷门专业,却也难称热门。是什么让王莉宁教授毅然投身其中,并坚守二十余载呢?王莉宁回忆起当初选择专业的经历,起初她选择中文系时,家人十分支持,期待她能在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的熏陶中成长。然而,进入大学后,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她心中,相较于文学,语言学更显冷静客观,其研究方法与数学、化学有相通之处。例如,运用音素、音位等概念分析语音,从词语、短语、句子到篇章结构,以及对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分的剖析,这些都让语言学在文科领域中独树一帜,偏向理科的思维方式深深吸引了她。
到了研究生阶段,王莉宁确定了方言调查研究方向。但此时,她却面临着来自家人和社会大众的不理解。在大家的认知里,方言是三岁孩童就能掌握的语言,实在难以理解为何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深入研究。带着这些质疑与压力,王莉宁却在语言学领域中发现了独特的魅力。
王莉宁用“冷热深浅”的反差萌来解释支撑她走下去的理由。所谓“冷”,是指二十多年前语言学专业相对冷门,关注度不高;而“热”则体现在她看到老师们和学者们在田野调查工作中的投入与激情,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与外界的不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浅”是外界对方言研究的误解,认为这是简单易懂、无需深入探究的领域,然而真正深入其中后,才发现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如同小熊掰玉米般应接不暇,这种巨大的反差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方言研究极为注重从实地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王莉宁回忆起最初对这项工作的憧憬,那时她听闻前辈学者们的田野调查经历,心中满是向往,觉得去陌生的地方进行调查就如同一场惬意的旅行。但当自己真正投身其中,才彻底颠覆了这种想法。
方言调查工作经常要去到一些偏远地区,与当地老乡密切交流合作,然而一开始,由于人生地不熟,老乡们总会抱有戒备之心。即便研究人员带着身份证、介绍信,甚至拿出国家政策进行解释,老乡们仍会怀疑他们是来推销保险或搞传销的。如何获得老乡们的信任与认可,让他们敞开心扉,分享从小积累的语言文化记忆,并将这些珍贵的内容记录保存下来,成了方言研究者们工作的常态。
经过多年在各地的调查研究,王莉宁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她认为只需专注于精致的学理探索,无需过多关注社会现实,在书斋中潜心研究即可。但方言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让她走出校园,深入百姓生活,从而发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式微以及语言文化的消亡,成为这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近十年来,她的研究方向从个体的精致学理研究逐渐转向满足社会需求,工作方式也从个人的单兵作战转变为与团队合作。
其实,语言调查记录传统可追溯至两千年前,西汉扬雄就曾称那些架着小车采集记录方言或民歌的人为“輶轩使者”。这些先驱者用脚步丈量着语言的边界,为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印记。
然而,当今全球语言形势却不容乐观。在超过6700种语言中,有40%正濒临灭绝,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在我国,同样有众多语言面临着使用人口锐减的困境,有些语言甚至仅剩下十几人,乃至几个人能够使用。这些数字敲响了语言保护的警钟,也凸显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王莉宁毅然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她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深入全国各地,凭借专业的素养和严谨的态度,精准采集语言样本。这些样本不仅是语言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
同时,王莉宁深知,语言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的象牙塔内,更需要走进大众的生活。于是,她积极组织各类趣味活动与科普宣传,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大众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独特魅力,以及保护语言文化的迫切性。她致力于将语言保护的理念传播到市井街巷的每一个角落,唤起人们对本土语言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汇聚起守护语言文化家园的强大力量。
在语言保护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王莉宁坦言,如果只能说一个最大的困难,那便是语言消亡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抢救保护的速度。这犹如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王莉宁满怀期待,她希望能“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语保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凝聚起更多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守护好中华文化的基因。此外,她还希望将语言文化转化为重要的育人资源,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领略到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我们的语言文化,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播出安排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周一至周五19:45播出。
该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
编辑 | 苏娟 许昊
美编 | 佳卉
责编 | 元小欣
审核 | 燕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