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距离刚过去的蛇年春晚播出还不到一周的时间,社交媒体上已有许多春晚考点集锦的相关文章,其内容针对中小学升学考、国考等不同阶段的考试。文化盛宴何以成为考点的“围猎”?一起来看记者调查。
01
文化盛宴
何以成为考点的“围猎”?
来自河南的高三学生小铭向记者展示了他看到的2025春晚题库。身为高三学生的他,尽管更注重看春晚的文化体验,但也会在观看过程中不自觉联想到习题、考点。
“就比如在看到凤凰传奇演唱的《栋梁》与北京中轴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当天做了一道语文的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试题。”
小铭告诉记者,其实春晚考点在做题当中出现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就是作为背景依托去更好地出题。最初自己也觉得看春晚应该是一个比较娱乐性的活动,他并不想带着学习考试这样一种比较偏功利的心态去看待这样一项活动,但有时就是“不由自主”、“条件反射”。
同样将春晚与教育联系起来的,还有高中语文教师贺国卿。
贺国卿任职于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他告诉记者,每年看完春晚直播后,他都会带着教育视角重看一遍春晚,从新高考所倡导的“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角度思考春晚如何与教育教学融合。
贺国卿表示:“就拿语文来说,它为我们高考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说凤凰传奇演唱《栋梁》,激励我们每个中国人要立天地、遮风雨、挺胸膛,甚至要做栋梁,这一点正好是和我们高考的主流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02
“看春晚学知识”
本无过错,用力过猛
反成买椟还珠
不过,面对互联网上的春晚考点集锦——当开场秀《迎福》为全国观众带来精妙绝伦的中式美学享受时,一群中学生正埋头记录“非遗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当中国民歌遇上秘鲁民谣的《山鹰和兰花花》唱响时,家长群里的笔记接龙已滚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秧BOT》被转写成物理大题、《庆·新年》被换算成“政治考点覆盖率”……贺国卿也无奈地表示,知识的机械转化已然背离了文化浸润的初衷。
“现在我们的高考,从前段时间八省联考看出来,由考知识向考思维、考能力去转化,单从记住考点无法适应未来的考试。如果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考点而考点,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傅王倩也指出,从春晚中学知识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下考试在朝着“育人”的方向改变,然而,过度强调“知识点捕猎”会导致青少年陷入“工具性观看”的认知陷阱——看似高效的“知识提纯”,实则消解了节目整体的感染力。“春晚变‘考点’的导向是单一化的导向,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已经有部分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试图破解这一困局。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将2024年春晚作为教育资源,开展了以“探秘春晚”为主题的项目化课程。同样的,贺国卿在教学中也进行过类似的探索。
他告诉记者:“其实在很多年间,我们已经尝试将春晚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今年蛇年春晚,我们让学生一起搞蛇字成语接龙,用一种有意思、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实践,通过创新的表演来引入。”
03
放下对“知识点密度”
的执念,用心去
感受和品味文化
事实上,仅在春晚节目播出次日,也就是大年初一,各类“高考密卷级解析”就已经铺天盖地地席卷了网络。而这场看似热闹的“看春晚学知识”风潮,实则暴露出教育功利化与流量狂欢合谋下的集体迷失。
傅王倩认为,关键在于把握文化熏陶与知识学习的平衡点。“可以加强对于春晚的引导,比如说在其播出及之后加强解读。家长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在观看春晚的过程中,给孩子加强一下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对此,红网报道作出如是评价:“当我们放下对‘知识点密度’的执念,当春晚上的笑声与掌声不再需要换算成分数,当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再依赖考点清单,我们或许才能听见《我的家》里青山绿水的和鸣,读懂《栋梁》中传统技艺与现代价值的对话。须知,比记住技术原理更重要的,是保有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比拆解节目结构更珍贵的,是获得审视时代的精神坐标!”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区里聊一聊!
记者 | 薛棋文
编辑 | 方安然
责编 | 元小欣
审核 | 燕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