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文化守护者|钳海强:金与火的淬炼

教育   2025-02-06 18:03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节目视频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

被誉为“指尖上的绝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技艺

“花丝万缕织金冠、金丝银缕巧天工”

这项技艺堪称

中国传统金银加工艺术的最高代表

已3000年有余


“育见新闻”专访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

钳海强



金银细工:千年传承的工艺之美


古诗有云:“镂金像物艳于花”。这其中描述的就是玲珑雅致不凡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与皇家生活密不可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金银错”工艺,到东汉时期,掐丝、累丝、镶嵌等精细工艺大体完备,经唐至清1000多年的发展,金银器制作工艺更趋完善。明清为鼎盛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金银细工的黄金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金银细工在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又走向了衰落。


位于大运河畔的香河县钳屯村的民间艺人钳海强怀揣一颗匠心,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手艺。



30多年匠心坚守传统技艺


现年54岁的钳海强是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钳海强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接触金银细工技艺,初中毕业后,他正式开始跟父亲学习。由于他天赋异禀,基础较好,久而久之,钳海强的金银细工技艺在众多徒弟中脱颖而出。


1996年,钳海强通过努力,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继续发扬光大。一块块金、银,通过钳海强巧妙构思,再经反复敲打、掐丝、錾刻等手法,幻化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绽放出流光溢彩。四君子广口瓶、凤舞大唐栖凤冠、“圆”香薰……每件作品的精致程度,都让人叹为观止。


钳海强介绍,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供室内陈设欣赏并兼具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因材料优异的延展性,可薄如蝉翼、细至毫发,是一门独特的精细工艺。



金银细工制作繁琐 集八大工艺于一身


金银细工种类很多,其中讲究更是繁多。以花丝镶嵌为例,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等八大工艺,将细丝打造成首饰或者艺术品。在金银细工制作的过程当中,比较考验耐心和技术的就是焊接工艺,这个工序甚至可能要重复几十次才能成功。


一件金银细工作品,要焊接很多个点,在焊接的过程中,既不能让花丝融掉,又要焊得精美,整个过程需要制作高温、中温、低温不同种类的焊药,特别是在黄金类饰品的制作过程当中,要确保它的纯度达到两个9以上,制作的焊药熔化的界点很难把控。在钳海强看来,这门技艺也是金与火的淬炼,也人与火的结合。



200公斤白银打造滕王阁模型


钳海强这把铁榔头一敲就是30多年。他一直执着于传统金属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2016年,钳海强决定用200公斤白银,运用金银细工的花丝镶嵌、古建模型等传统技艺按1:36的比例,打造一个长、高1.6米、宽1.2米的滕王阁模型。整体造形风格,及局部的屋檐、椽子、拱、柱头、立柱、横匾等严格按照宋代《营造式法》制作。他设想的滕王阁是写实的,榫卯结构搭建、门窗可开启、银色琉璃瓦……


经过5年制作,这件滕王阁模型终于问世。面对这件作品,钳海强总会心生感慨,“中国的传统技艺是就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载体”。



传承为本 创新为魂


在钳海强看来,这门技艺最难的地方不仅是对其技艺的严格把控,更在于要把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和灵魂注入作品中,让作品“活”起来。为了推动非遗文化建设,钳海强觉得金银细工的传承人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改变,要设计、制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且实用的作品,才能让这门流传三千多年的老手艺持续焕发新生。


其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钳海强说:“金银细工作品完全依靠纯手工制作,无法机械化批量生产。对体力与智力都有要求,至少要学习两三年才能上手,能踏实坐下来认真学习的人越来越少。”金银细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技法,应该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它、走进它、爱上它、传承它。




播出安排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周一至周五19:45播出。

该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


编辑 赵博 张澜深

责编 晓平 

审核 燕筱晴

育见新闻
育新知·见未来。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融媒体官方账号,权威教育媒体,以观点创造价值,以思考引领变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