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活动|研训柴达木,知行教相长。

健康   2024-08-27 19:16   重庆  

为更好地适应“三新”改革要求,转变地理学科育人方式,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地理实践力,探索一条学科教师培养的新途径,依托重庆市高中地理课程创新基地和两江新区谢世正地理名师工作室,我校地理组教师利用暑期参加了由西南大学、兰州大学专家教授们联合举办的“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实践能力培训班——解密柴达木盆地”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从8月4日持续到8月13日,为期十天;东起兰州,西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全程约2900km,海拔跨度近3200米。时间持续久,空间跨度大,景观差异显著,可谓是一场地理野外实践的饕餮盛宴 。






研学安排



 


本次培训也是一次创新的、成功的尝试,探索出了一条学科教师培训的新途径。在每一个现场,不仅有自我的验证、矛盾和反思,也有同行的思维碰撞相互启迪,更有专家的高屋建瓴指点迷津。

参训老师们勇于克服困难,在培训中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参与互动、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令人称赞;西南大学王勇副院长、兰州大学曾彪教授、张德忠老师对野外研学路线、内容的精心设计,研学过程中巧妙而耐心的指导,他们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的情怀令人感动。


在培训最后的总结汇报中,曾彪教授寄语各位青年教师,要将最先进的地理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堂,希望地理教育的变革能够像星星之火一样日渐燎原;谢世正老师虽已荣休,但他仍然心系中学地理教学。“热爱学校、热爱学科、热爱学生”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


此次柴达木野外研学培训已经圆满结束。这是培训的终点,更是地理教学重新出发的起点!这十天培训获得的能量将会为今后的教学给予源源不断的营养,老师们对地理教学的思考,将永不止步!






教师研学感悟




1

谢世正

本次培训切合了地理教师真正的需要,相较于传统的培训,让老师们走进真实的情境中,避免了空讲和被动的接受,增强了老师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的热情,培养了科学精神,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有了切身体验;导师们将老师们带入情境、放手自己观察、提出系列问题让老师们思考和相互讨论的培训方法使老师们深受启发,值得教学借鉴。通过分析地理过程让老师们知道了自然地理过程形成的本质是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与传递过程,人文地理过程本质是集聚和扩散过程,尺度思维是了解一般和特殊差异,实现辩证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

2

李九彬

解密柴达木的关键在于把握构造和水分两大核心动力。一路上或溯源而上,或顺流而下,考察了黄河、湟水、倒淌河、巴音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等6条河流,体会到水分梯度对植被带谱的塑造;穿越了兰州盆地、西宁盆地、共和盆地、茶卡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5个盆地,明确了地质构造和流水侵蚀在盆地演化中的贡献。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见闻思考,对“柴达木盆地是否为一个年轻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应归入青藏高寒区还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关键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实地研训活动,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入格”的地理人。

3

杨园园

在为期10天的“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实践能力培训班——解密柴达木盆地”研学活动中,我收获最大的是两个概念,一是“物质与能量”,二是“权衡与协同”。联系到当下的地理大概念教学,正好对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两个大概念。“自然地理过程即为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过程”可以作为自然地理部分的顶层大概念。“人地关系即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可以作为人文地理部分的的顶层大概念。在这两大顶层概念的统摄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情境问题和任务去落实这两大概念,帮助学生自己悟得这两大概念。当然本次研学的收获远不止于此,既有知识层面的纠错与更新,更重要的是打破固化的思维方式,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我将带着这些收获,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正确地教地理和教正确的地理。”

4

周小萍

三位专家知识渊博、求真务实、风趣幽默,此行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教育情怀和对基础教育的用心、用情。不仅带我们“行万里路”,将理论联系实践,助力大中融合、学考结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深化、细化,也为我们“高人指路”,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示范和指导。“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理解自然地理过程”、“用权衡与协同的关系去分析区域综合、人地协调”……这些高屋建瓴的学科教学理念,让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虽只有短暂十天,但丰富的教学素材、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实践引领,必将给我们长期的教学工作提供营养和力量! 

5

缪 羽

从外流盆地走入内流盆地,地理思维却走向了更加开阔。本次柴达木盆地考察培训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更加清晰具象地理解了“聚宝盆”一词,在我看来,柴达木盆地有三聚:一为地貌景观之聚,有巍巍昆仑、绵绵祁连的内力地貌景观,亦有皑皑冰川、湍湍河流、粼粼湖光、漫漫荒漠的外力地貌景观,且这些景观以盆地内的多个低点为中心形成了类环状的分布现象;二是地理过程之聚,首先是作为周高中低地势而带来的物质向内的汇聚,而在物质迁移的过程中伴随着规律性的分选,再在此基础上不同部位能量转化又产生差异,从而构成类环状景观分异的内在机制;三是地域人文之聚,汉、藏、蒙、回等多民族的和睦杂居,农耕、畜牧的交错,钾、锂盐矿等的开发和太阳能、干热岩等的利用,这种多彩富足的人文景象正是地理景观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还有一聚,正是诸多地理人的汇聚。感谢西南大学王院长、兰州大学曾老师、张老师辛勤搭建平台,感谢师父谢老师创造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各位附中、南开的前辈和伙伴的引领和照顾,是大家所有人的严谨和热忱共同造就了本次更加专业、更加地理的学习之旅!

6

曹白凤

在这里风有了形状,沙有了方向,他就是——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还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干热岩等资源,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国计民生提供不竭动力,点缀在盆地上的盐湖是这个年轻的盆地留给我们的珍宝,而镶嵌在盆地洪积扇边缘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绿洲。这里聚水、聚风、聚沙、聚盐、聚人……感谢学校搭建的平台,有幸跟着专家们走出书本,走进神奇的柴达木,深刻理解祖国的聚宝盆。   

7

胡雨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长时间的研学活动,我也非常感谢在学校的关照下、在谢校的组织下我们地理组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研学,我发现我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而在王院长、曾老师和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也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灌丛沙丘,我们跟着三位导师了解并亲眼看到了它发展的各个阶段,知道了它形成的过程以及最终可能发展出的两种结果,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大自然中的景观一一对应、紧密联合到了一起。这一次的研学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我也期待下一次仍然能有这样深入大自然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8

张 启

柴达木盆地研学之旅是一次非凡的人生经历,在三位导师的带领下,柴达木的故事在一次次提问、追问、质疑、反思中慢慢展开。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地质、气候、生态的,更是关于生命、进化与适应的。湖泊的斑斓、雅丹的壮美、戈壁的苍凉,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共同编织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卷,当然,更多的震撼来自于教材描述与真实情境的巨大差异、来自于研学形式的新颖独特、来自于对教学和自我成长的反思。如果要给‘我的柴达木’作文,题目应该是“起点”,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起点。

9

李 怡

为期十天的观察,感触颇多。首先感叹生命机制之强大。矮小植株下隐藏着的是无尽绵长的根系纵横交错盘错成网——水源是这里“寸土必争”的财富。沙地中灌丛沙丘发展演变的一生也将课本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动地展演在我眼前。其次感叹尺度把握之重要。一路西行,途径众多洪积扇,曾经的洪积扇模式图骤然踏在脚下唯有感叹其宏大,坐在洪积扇巨型冲沟之下听老师讲解其发展演变的可能性时感受到了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地理变化是如何演绎的。最后感叹此行何其有幸。感谢西南大学王院长,兰州大学曾老师、张老师以及师父谢老师为此行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感谢这十天一路同行的各位小伙伴们。此行,我不再像往常旅行一般需要通过照片向谁证明“我来过这里,我留下了痕迹”,一路所见过的冰川雪山、抚摸过的高原草甸、感受过的风沙弥漫……都将在我的心中定格!

10

谭定容

柴达木之行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改变”。一是改变我对柴达木的认识,地图册上的柴达木给我的印象是黄沙漫天,荒芜人烟,风力作用强盛。而真正的柴达木有草原,草甸,矮半灌木,红柳沙包,还有生机勃勃的绿洲农业,山麓连片的洪积扇印证着流水作用才是柴达木主要的地貌美容师。二是改变我的学科思维,所有地理现象的背后都有多种推测的原因,只有实地考察,找到证据才是唯一的解释。三是改变我的教学理念,真正的情境教学是基于真实的情境,真实来源于一脚一脚的丈量,作为地理老师,不能只捧着书与资料,还要尽可能的行走,找到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四是改变我的情感,以前我认为我爱地理学科,而三位导师的科学精神教我明白真正的热爱是情怀,是对科学逻辑的执着,是可以坐在小小的山头久久不能平息的激动。愿所有改变只为不变的初衷——当一个好老师,成为优秀的地理人。

11

何东春

此次柴达木之行是一次视觉的冲击,认知的重塑和观念的革新之旅。从盆地到高山高原,从荒漠到绿洲,从山川河流到日月星辰,无时不被“天地之大美”所震撼;当在导师的启发下尝试用地理的系统思维、尺度思维、地理底层逻辑去串联、去解释这些散落的“珍珠”时,它们就不再只是空洞的美景和地图册上干巴巴的符号文字,彼此之间产生了有意义的链接。多了一份对自然的理解,就多了一份珍惜和爱。








推荐阅读



研学招募 | 亲子研学 — “读地层史书 寻生命踪迹”跨学科实践

全国生态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收藏!市教委推出“防溺水”宣传警示标语图片

社团嘉年华|青春出彩,奔赴热爱!


图文:何东春、杨园园

编辑:党政服务部

审核:党政服务部

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展示学校活动动态,传播教育服务资讯,学校品牌宣传,公益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