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张幼军:语言之花一束品赏(44)

文化   文化   2024-10-14 00:00   湖北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44


张幼军


1.


地嘴山,名不见经传  

不是供人游玩的山  

不是清明节,寒食节  

不是有人要安葬  

这座小山似乎被人忘记  

任其生长荒草,杂木


每次回老家  

只要有空,总想上山走一走  

看看我将来的归宿地  

到时像地嘴山一样  

有嘴也把嘴闭上  

不说半句闲话


(向天笑的诗选自2024年08月06日《次要诗人》七月诗选(下):烈日退居幕后)


地嘴山,大概是一地名,是“我”老家的一山名。像人一样,地嘴山却也是有其“为人处世”的品格的。有的人,活在世上,生怕埋没了自己,在什么场合他都要冲一头,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像不知羞耻为何物的鸟。其实,它就是说得再多,又有谁在意它在乎它呢?这样的人,品格低下,人品差。“地嘴山,名不见经传”,终日终年终生默默无闻。不是游玩景点,没有人亲近他。除非在清明节、寒食节,除非有人要安葬,才让人不得不想起它来。它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满山的荒草、杂木,也许就是它的特征?就是这么一荒山野岭,却有它的“做人”的品格,那就是“有嘴也把嘴闭上/不说半句闲话”。所以,“我”很敬佩它。这地嘴山也许是“我将来的归宿地”,“每次回老家/ 只要有空,总想上山走一走”,表示对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的敬佩之情。
“到时像地嘴山一样/有嘴也把嘴闭上/不说半句闲话”。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更是全诗主旨,借了一山名巧妙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做人的情怀。这诗的意蕴就深厚了!


2.


我们都有了白发  

我们都染成了黑发  

我们都知道我们染了发  

我们都假装我们没染发  

我们都知道染发伤身  

我们还是染发  

只为看起来满头黑发  

只为所谓的意气风发  

有时候  

我心一横  

想示现自己的满头华发  

可还是忍不住  

一次又一次假装  

一次又一次染发  


(选自2024年10月5日《新东西》李秀兵的诗《假装》)


不是说,生老病死随其自然吗?生白发了,一般表现为人在逐渐老去。有了白发,随其自然为好。为什么要把白发染成白发呢?明知道染料有毒,有害身体,“我们还是染发”。  
为什么这样?“只为看起来满头黑发”。让人看起来满头黑发,又是为了什么?这里面恐怕隐含着一个不便于明说的心理:想年轻呗!为多数染发者不愿意说出口的话,却被作者一语揭示:“只为所谓的意气风发”——不就是显示自己还年轻吗?作者的诗的标题更是一语捅破——假装。不是吗?都生白发啦,已经老大不小了,把发染黑,假装年轻、装嫩!
把这种众人心照不宣不便言说的事儿揭穿、捅破,是不是有意要出“众人”的洋相,使染发的人尴尬,揶揄、取笑,叫染发者难为情呀?不不不!这里用的是“我们”,染发者里面包括“我自己”。“我”不会取笑我自己。这里作者表现的是一种乐天的情怀,生活中的一朵欢快的浪花。
读这首诗,眼前好像来了一群将白发染黑的老男老女。“我们”凑在一堆,嘻嘻哈哈嬉里哈拉说笑。这个说:“我们都知道我们染了发/我们都假装我们没染发”;那个说;“我们都知道染发伤身/我们还是染发”;张三说:“只为看起来满头黑发”;李四说:“只为所谓的意气风发”;王麻子生得丑一些抢着说:“有时候/我心一横/想示现自己的满头华发/可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假装/一次又一次染发”。哈哈哈哈哈!一些老男人笑得直弯腰,几个老女人本来有点直不起腰,笑得更直不起腰了……热热闹闹的场面,气氛融洽活跃,其乐融融的样子,散发出一种年轻人活泼泼的生气——让人能感觉到“我们”不是在“假装”年轻嘛,“我们”的心情心态本来就好就年轻。
能达到这种效果,与作者选用开口呼表达情感大有关系。全诗干脆用一个韵脚“发”。发,就是开口呼。开口呼发音时双唇张开,正适合于表达自豪、骄傲、兴奋、乐天,情绪激昂、激动、爽朗等情感。
未必,这就是让我喜欢这首诗的奥妙之处?


3.


梦想装下整个大海

或者一条江河

供一条鱼游荡

水草是假的

天空是假的

连岸也是假的

只有鱼在虚无的世界

真实地摇摆

飘落水面的饲料

也是真的

鱼儿嘬一口

沉下去

足以让这个真真假假的

乾坤

生动起来


(选自2024年10月9日《新东西》姜飞的诗《鱼缸》)


天地乾坤可以造假吗?说得艺术点儿,天地乾坤可以塑造吗?
怎么不能?鱼缸,就是人工制造的乾坤。您看,在这个乾坤里,“水草是假的/天空是假的”;在这个“供一条鱼游荡”的乾坤里,“连岸也是假的”。很奇妙的是,既是造假的乾坤,却又有很多的真。鱼是真,鱼在“真实地摇摆”;“飘落水面的饲料/也是真的”。这鱼儿呀,嘬一口人们撒下的饲料,“沉下去/足以让这个真真假假的/乾坤/生动起来”。鱼,可真有本事,是联系这个人工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世界的联系物。
既然乾坤可以人工造出,梦想用一只鱼缸“装下整个大海/或者一条江河/供一条鱼游荡”,就不是瞎想,而是真实。
读《鱼缸》,我忽然觉得设计制作鱼缸者之伟大。当初,他们设计制作鱼缸时真是这么想的么?那么,诗人的一支笔,给点破了“玄机”。鱼缸的发明者,应该给颁发艺术大奖。
更靠谱者,鱼缸乾坤应该是诗人奇妙的艺术想象吧。


4.


是一个悲伤的词眼

形而上,却是一种深深的慈悲

无根的风可以略作停留

一切弱小,比如蜘蛛,比如麻雀

有了温暖的庇护所

那些灰色的炊烟

也有了出逃的通道

再比如我,还有我们

在这密实的围墙里东奔西突

仿佛圆满,实则支离破碎

而裂隙

多像佛祖的指缝

看似漏洞,却有光明


(选自2024年10月9日《新东西》姜飞的诗《裂隙》)


裂隙,很普通一个词儿。本来是很形而下的一个词儿,在诗人眼里,却“火眼金睛”一样,看出了它的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指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不是吗?裂隙,太具体可感了。大地震,地生裂隙;墙壁出现裂隙,告诉人们那是要倒的征兆;久旱的水田龟裂,像张开嘴要喝水的裂隙;人际关系中产生意见分歧,有裂隙了……可是诗人偏偏说,裂隙形而上,赋予这裂隙浓浓的哲学意味、情感意味,而引导人们作哲理意味的思考。
是啊,裂隙,看似“是一个悲伤的词眼”,然而,“却是一种深深的慈悲”。天下佛祖都是以慈悲为怀的。诗人不是佛祖,但看来他也是一位以慈悲为怀之人。在他的眼里,裂隙,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是有慈悲心的。裂隙,是“一切弱小,比如蜘蛛,比如麻雀”的温暖的庇护所——此,裂隙之慈悲也;再比如,农家做饭产生的炊烟,如果让它老窝在屋里,那是很讨嫌的,炊烟必遭驱逐。嗳,有了门缝、窗户缝、烟囱,那么“那些灰色的炊烟/也有了出逃的通道” ——此亦裂隙之慈悲也……可以说,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裂隙都是如佛祖一样的以慈悲为怀的。裂隙,“像佛祖的指缝/看似漏洞,却有光明”。
裂隙,原本是个坏词、不讨人喜欢的贬义词,而诗人通过哲学的思考,读出了感觉出了裂隙所包含的慈悲,这是怎样的“菩萨心肠”啊!


5.


孟秋的思念是月照大江

和江风灯影混搭的层次感

融融江流触碰夜的每一根神经


朝阳阁是喧嚣的

夜舞者夜唱者都是自已的歌谣

惟独没有行吟图的寂寥


江水从昨流到今

有多少支可以入梦

夜,可以收留未序的残章

饱蘸江水拓纸以志

江水又可以从今流到明


今夜有了明月

世间又有了思念

仿佛一种未曾孤单的思念


(选自2024年10月9日《新东西》朱焱名的诗《江夜》)


写诗的人写江流,写江夜,写江上明月,古往今来,写的数也数不尽。而朱焱名的这首《江夜》表达的面对江流、江夜、江上明月的感受,可谓“独树一帜”。
若问,江夜是有神经的吗?您一定会说,那是异想天开吧!
嗳,作者偏偏就感觉到了“融融江流触碰夜的每一根神经”。
若问,江夜写文章吗?您一定会说,扯淡,怎么会呢?
嗳,作者偏偏看见了,江夜在那里不厌其烦地“收留未序的残章/饱蘸江水拓纸以志”。她都写了些什么呀?答曰:流水账似的“江水从昨流到今”;当然,也不完全是流水账,还有充满豪情的“江水又可以从今流到明”的展望。
若问,江上明月很神奇吗?她能赐予每一个孤独者“一种未曾孤单的思念”吗?您一定会说,孤独即孤单,孤独者的思念即孤单的思念,怎么可能是一种未曾孤单的思念呢?
嗳,作者偏偏有这样的奇特的感受,表达的是一种对江上明月的特殊情感啊!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中国唐代大文豪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都说的是,文学创作贵在创新。别人已经说过了的话,不去重复;别已经讲过的故事,不去照搬;别人的创作路子,可作借鉴,但千万不可亦步亦趋去走。作者的诗作《江夜》别出妙思,异想天开好得很哪,更绝非扯淡;而是写出了自己独有的思考、感受和情感哪!


6.


我用铁镐钢钎,在黄荆山内挖掘

喂饱她的炉火,温暖她的寒冬

用所有的黑,去映衬她的白


她用热炕头,铺出我的温柔乡

幸福地生儿育女,让一个糙汉子

迅速升格,成长为细腻的父亲


对于耕耘者和挖掘者

必须用黄黑交替的汗水

去浇灌肥沃的自留地

去大山深处,拿胆识

换取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所以,那些年的那些日子

她的叮嘱,像安全警句

她的委屈,像井巷塌方

她的眼泪,像透水事故

她的炊烟,像坚韧的绳

轻易就能将我捆绑回家



(摘自2024年10月10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挖煤者说.爱人》)


为什么要用“爱人”做自己的诗的标题呢?现在很不时兴这样称呼了呀!几十年前,很时兴,男的称自己的妻称爱人,女的称自己的丈夫也称爱人。当然了,男人称自己的女人“屋里的”“媳妇儿”“孩子他妈”也有很多,特别在农村。仔细想来,我认为,男女还是互称爱人好。为什么呢?冯强生的这首诗,应该说把这个“为什么”回答得十分透辟。这是以一个挖煤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一样,谈了自己和媳妇儿的情和爱——
我爱我的妻。我的爱人虽算不上特别好看,但她洁白娇嫩,看一眼她心里都爽。“我用铁镐钢钎,在黄荆山内挖掘”辛苦劳作。就是因为我爱她。我没有其他本事,但我必须保证爱人的温饱,特别要保证她的炉灶,我必须“喂饱她的炉火,温暖她的寒冬”。我终日与煤炭打交道,虽浑身黑不溜秋,可我爱人从不嫌弃。我乐得“用所有的黑,去映衬她的白”。
我妻也很爱我。爬上黑咕隆咚的井巷出口,寒风几乎又把我冻成冰棍儿,回到家又软成一滩泥。我好累呀!“她用热炕头,铺出我的温柔乡”。我好幸福。我妻给营造的温柔幸福之乡让我养足了精神、恢复了力气,又精神抖擞下井干活挣钱养家糊口了。我爱人爱我,最大的爱、最大的功劳是跟我“幸福地生儿育女,让一个糙汉子/迅速升格,成长为细腻的父亲”。
我和我妻是天下最好的夫妻、天下最爱恩的夫妻。最可贵处,我和我爱人能互敬互让、互相理解。妻敬佩我,最理解我一个挖煤工人的价值:“对于耕耘者和挖掘者/必须用黄黑交替的汗水/去浇灌肥沃的自留地/去大山深处,拿胆识/换取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这就够了!
我呢?
我乐得听爱人一天又一天叨叨没完的嘱咐,我最怕爱人受委屈爱人受委屈心疼,我还乐得爱人管束我。
“所以,那些年的那些日子/她的叮嘱,像安全警句/她的委屈,像井巷塌方/她的眼泪,像透水事故/她的炊烟,像坚韧的绳/轻易就能将我捆绑回家”。
什么什么?把你捆绑回家?你老婆那么粗蛮对你?(此时有人忍不住插话)
我爱人虽并不担心我在外撒野寻觅野花异朵,但她爱管我,总会捆我回家,你听仔细啦,是用的炊烟这根世界上软得不能再软却又是最坚韧的绳子捆绑我回家。我乐得她这样对我。她做的饭菜才香哩!
我要用现代最先进的网络传媒向世界宣布,这就是我的媳妇儿!我,一个挖煤工人的爱人!


7.


堆场上,有种煤果子

有时候会飞

那是唯一被驱赶,会惊飞的黑炭


我们像煤果子,也像它

在井下受了那么多的惊吓

就是不会飞,轰都轰不走


没有太多奢求,虽然

我们也像煤和它一样黑

只要不被认作是不祥之物

被善待,就足够了


(选自2024年10月10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挖煤者说.鸦颂》)


鸦颂,即歌颂乌鸦。诗人为什么要歌颂乌鸦呀?这里,恐怕一句话两句话难得说得很清楚。
大家知道的,乌鸦在我们中国、在我们民间流行着一种乌鸦文化。也就是赋予了乌鸦很多的寓意和象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乌鸦被视为吉祥和预言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乌鸦被认为是“孝鸟”,因为年幼的乌鸦会反哺年老的乌鸦,象征着孝顺父母;乌鸦非常聪明,具有很高的智商,因此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鸦在自然界中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鸟,能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因此被认为寓意着独立和自由等。这都是褒扬的。也有不少贬义的。说乌鸦是不祥之物,是恐惧和厄运的代名词,它的啼叫被认为是凶兆等等。钻进地层深处的挖煤工人普遍把乌鸦看作是不祥之物,加以驱赶。
诗人曾经就是挖煤工钻进地层深处挖煤多年。而他为什么要歌颂乌鸦呀?是不是因为乌鸦曾给他报过什么喜?诗人没有说;是不是认为乌鸦孝、聪明、智慧,或羡慕它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都没有说。诗人说,“堆场上,有种煤果子/有时候会飞”。哦,在唯一 一位挖煤工的眼里,乌鸦,就是一坨黑炭,会飞的煤果子,“那是唯一被驱赶,会惊飞的黑炭”。这让诗人很羡慕。诗人在《挖煤者说》的很多篇章里都说了,自己就是一坨黑炭,浑身黑不溜秋爬上井口走进阳光里浑身闪亮的黑炭。诗人说,我们这些挖煤工“像煤果子,也像它/在井下受了那么多的惊吓”。哦,知道为什么羡慕乌鸦了:我们这些挖煤工“在井下受了那么多的惊吓就是不会飞”。冒顶、塌方、透水、瓦斯爆炸……哪一样不叫人胆战心惊!可我们“就是不会飞,轰都轰不走”。
为什么不走?远离井巷不就好啦。咋能好?挖煤好歹是一份工作呀!离开了深深的地层,又能到哪儿寻得一份能保证温饱的事儿做呢?挖煤,起码不愁有烧的,寒冬来临,烧盆炭火暖暖身子,烧壶开水喝可驱驱寒哪!
    哦,羡慕乌鸦,不是由于乌鸦身上的众多之好,恰恰是因为像一坨黑炭一样的乌鸦被挖煤人视作不祥之物驱赶时,它会飞而逃离灾难!乌鸦,具有这样的本事,值得歌颂。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挖煤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没有太多奢求,虽然/我们也像煤和它一样黑/只要不被认作是不祥之物/被善待,就足够了”呀。

   

8.


寒露已至

可夏天的余热未消

热浪依旧

那些蠢蠢欲动的防寒衣们

躺在衣柜里唉声叹气

秋景,秋收

既近且远

有了一种莫名的恍惚感

不由得想到

那被夏天的狂热煽动的淫雨

此刻偏执于僻静

把人们置于忐忑

应该有一场秋雨滋润深秋啊

可惜,我这不着调的念想

随着一阵秋风的推推搡搡

挂在一片枯萎的叶子上

飘进了苍茫的夜

落在了又一个零的起点


(选自2024年10月11日《新东西》石灵智的诗《秋惑》)

诗的标题“秋惑”。这诗题就起得巧妙。秋惑,即秋的困惑、秋的很多让人不解。
哪些困惑不解呢?
您看吧,“寒露已至/可夏天的余热未消/热浪依旧”。
是的是的!今年的夏季实在霸道。把今年秋的地盘占去了一大半。都寒露时节了,都接近秋的尾声了,夏还在横行霸道赖在秋的领地不走。搞得天怨人怒的。
天怨人怒?
您冇看见吗?“那些蠢蠢欲动的防寒衣们/躺在衣柜里唉声叹气”?
是的是的!往年之秋,到了寒露时节,一些老头老太们已经把羽绒服穿上身“招摇过市”啦!就是年轻的姑娘们也已经把领口高高的白白的羊毛衫穿上,秀娇媚晒健美啦!。今年,都寒露了,可是,防寒衣们还躺在衣柜里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他们埋怨着埋怨着,又老巴望着巴望着:怎的还不见寒风预警?不是老规矩:“一场秋雨一场凉”吗?怎的还不见一丝雨一丝凉的影儿啊!落得个唉声叹气的份——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有显身手拳脚的机会。唉,这可真是的!
今年的秋景、秋收如何呀?
“既近且远”。
这是怎么的啦?
拿健康观念方面的新秀红薯来说吧,健身、防癌的好食粮红薯——就是咱大冶人常说的红苕,其苕尖、苕叶都是健体美容的佳肴。秋的到来,正是红苕发育长身体的大好时候。可今秋盼老天下他个几场秋雨“催膘长肉”,硬是不下一场透雨。你叫红苕怎么长?那苕藤蔫蔫的,面黄肌瘦的样子,一点儿也不水灵。农家割了几把上街叫卖,人家婆娘嫂子都不愿意买了。那红苕的产量就大不如从前、大比不了去年啦!
唉,这可真是的!
这都让人“有了一种莫名的恍惚感”。
今年的雨,下的都不是时候。您看,夏天从南到北,都奈它不何,到处作案作恶,搞得处处一片水泽。而今年的秋,想要点儿雨润润待收的庄稼,“那被夏天的狂热煽动的淫雨/此刻偏执于僻静/把人们置于忐忑”不安的境地。
老天,“应该有一场秋雨滋润深秋啊”!
老天,下场秋雨怎么就那么难呢?你应该去查一查,你的专司人员是否擅离职守?对今年天庭雨司失职者作出严格严肃严厉的查处!
可惜,老天发昏,不作为,无动于衷。
“可惜,我这不着调的念想/随着一阵秋风的推推搡搡/挂在一片枯萎的叶子上/飘进了苍茫的夜/落在了又一个零的起点”。
老天,恐怕等你清醒过来,就霜降啦!
今年的秋雨,已是无望?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