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头条】喀喇昆仑,印刻在心中的那抹红......

文摘   2024-11-15 17:24   河北  



喀喇昆仑山脉北麓,远远望去,连绵起伏的黄土山裸露着强劲的“筋脉”,那是在长期雨水冲刷下形成的一条条沟壑,被员工称为“鸡爪子”沟。


沿着山坡上钻工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爬上山顶,隐隐约约听见钻机的轰鸣声和钻杆的撞击声。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翻过两道山梁,看见烟尘腾起,机组还在远处的沟壑里。要找到机组,只能继续往前走。



找到张泽友的机组时,我们已经两腿发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剩下大口大口的喘气。就在这些起起伏伏的山梁上、沟壑间,塔里木物探分公司2170队钻井组要完成3万多口炮井的钻井任务。


钻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随着昆仑山前叶探1等风险探井的突破,塔西南油气勘探迎来新的高潮。继柯克亚三维和昆玉格架线二维之后,2170队又一次打响了叶探三维攻坚战。


项目工区位于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喀喇昆仑山前带,工区南部是喀喇昆仑山脉绵延的山体,最高海拔2700米,这里沟连着沟、坡连着坡,机组搬迁格外艰难。



司钻张泽友离家已经10个多月了,“今年完成了两个地震采集项目。”他说,从广西的十万大山转战塔里木库车山地,一干就是30年。



|||||||||||||||||||||




钻机轰鸣,冲击器吹出的尘土落在张泽友的脸上和身上。到前面去修钻井平台的队友告诉张泽友:“前面坡太陡了,还要修路,人少了干不成。”


脚下的松软黄土,不负重人都会往下滑。张泽友说,这里坡度大、土质松软,搬运设备时,两个人抬、旁边还要有人用大绳拉着做保护,要两个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搬迁。



搬迁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中午时分,给机组做饭的女工吴小艳把午饭送到了工地。随着机组不断搬迁,送饭的距离越来越远,从宿营的帐篷到作业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公里,吴晓燕背着饭走了半个多小时。


午饭是糖包、白菜猪肉馅儿包子和鸡蛋汤,高原作业体能消耗大,容易发生高原低血糖,糖包可以给钻工补充糖分。



 
 
 


张泽友用高压风管吹掉身上厚厚一层尘土,拿起一个糖包边吃边说:“吃完饭咱们先把钻杆搬过去,我给班长打电话派人来支援,等人来了再抬机器。”


山风吹过,张泽友抹了抹额头的汗,扛起三根钻杆,下沟、上坡,由于海拔高,他走得很慢。爬到半坡,他深深喘了口气,红色的身影和大山融为一体。



队友们陆续爬上了“刀背梁”。眼前,是一座更高的山......


前路漫漫,为了加快建成塔西南柯东构造带油气增储上产基地,物探人用坚毅的脚步丈量着莽莽群山,深沟险壑间,印刻下深深的足迹......



END



图文 | 王健 史璐阳 谢枫

平面编辑 | 杨琦

主编 | 刘长军

审核 | 王丽花 包勇 贾淑清



更多精彩内容


1、【东方头条】抢先看,国内最大三分量勘探项目全线铺开!


2、【东方头条】刚刚,新一代国产地震采集软件——KLSeis2025发布!




3、【东方头条】任文军一行到大港探区调研




国际勘探事业部
东方物探海外铁军 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