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学术研究会召开

文化   2024-11-06 11:34   天津  


2024年10月21日下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作学术支持单位的“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展览的组成部分,“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学术研究会在开幕当天举行。

本次研究会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王振德、刘永胜、刘文生、喻建十、李毅峰、孟庆占、舒士俊、杨维民、何延喆、陈治、郭雅希、徐晋平、李鸣泉、肖培金、路洪明(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等众多艺术领域的学者与专家先后从“吕云所的艺术教育思想”“吕云所的创作研究方法”“吕云所对现代中国美术的影响”展开深入研讨。研究内容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亦将被系统整理、录入至吕云所画册之中,作为珍贵的学术资料,以供未来研学之用。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王振德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作为第一位发言者,首先回顾了吕云所先生的人生历程与艺术成就。他回忆到,从1980年到2000年,我与吕云所先生为邻,得以目睹其创作的诸多过程,对其艺术生涯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当代太行山水画派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吕云所先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与不懈追求。由于吕先生本身是太行人,太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使得他将描绘太行作为其一生的艺术信念。1962年,他开始创作以太行风情为主题的作品,描绘太行的农民、妇女、儿童、牛群、羊群等,表现乡土生活的细腻与质朴。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如《漳河畔》系列组画和《老来红》在全国展览中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蔡若虹的赞誉,这也奠定了他在山水画领域的地位。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回忆起童年时期放牛、放羊的经历,以牧童的视角创作了牧牛系列,这一创作受到李可染的影响,展现了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精神。然而,在不断探索中,吕先生意识到这种风格不足以充分表达他对太行的蓬勃情怀,因此他逐渐发展出更加个人化和具有力量的绘画语言,以抒发其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和对艺术的热忱。”

1983年,吕云所先生创作了《夜走太行》,这幅作品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当时,闫丽川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提出了关于亮度的改进建议,这进一步激发了吕先生的灵感。自此,他深入探索太行山系列创作,采用积墨技法,将家乡情怀、时代感受以及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凝聚于画作之中,逐渐形成了太行山的系列组画。这些作品包括《太行浩气》《苍山涌墨》《太行风雪》等,以大幅积墨山水为主要形式,充分抒发了他的家国情怀与对太行历史的深刻回顾。吕云所先生的积墨山水先后受到刘君礼、龚贤和黄宾虹的影响,其创作特点是以大笔斗笔直接书写,力求表现太行山的博大精深和雄浑气势。他对太行的表现不仅将太行的文化与笔墨结合,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太行山绘画范式,以石鼓形的山体作为太行的代表性符号,并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与视角,使太行山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表现山体的构成与亮度,他将云彩与山石巧妙结合,突出山的气势与结构,形成了厚重、苍茫的积墨风格,这一风格具有宋代荆浩、范宽等大家的气魄。吕先生的画作引发了观者的强烈共鸣,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和愚公移山的传说。然而,吕先生自己则更多地联想到革命老区,特别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和邓小平等领导人进入太行山区带领人民抗战的那段历史。若能了解吕云所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和影响力。他在创作几幅大型作品时,甚至因过度劳累而住院,但他依然将绘画视为毕生的使命,誓要为太行山传神写照,为太行人民树碑立传。

王振德在谈到吕云所的艺术风格时提到,吕先生拒绝小巧细腻、柔弱的表现手法,而是追求博大精深,力图通过太行山的笔法抒发对艺术与时代的深刻感慨,进而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自身的艺术灵魂。他将大我与小我、古今与中外的精神融合于绘画之中,形成了一种兼具个人与民族特质的艺术表达方式。吕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立下了要为太行树碑立传的雄心壮志,经过十年的艰辛磨砺,最终确立了独具一格的太行山绘画范式,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构图方式和艺术表达体系。总之,在回顾其艺术历程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其精神的崇高,并认识到其中蕴藏的丰富学术价值与深刻启迪。希望以此为契机,学习吕云所先生的艺术精神,激励我们在各自的艺术事业中不断精进。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 刘永胜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刘永胜在发言中表示吕云所先生的山水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几乎是在认识他本人时便同时认识了他的山水画作。吕先生为人爽朗直接,这种个性在他的山水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画作用笔干脆利索,人与画风合一,令人印象深刻。我从事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尤其关注近现代山水画的变化与发展,吕云所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例与代表人物。他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的演进之路是我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从1962年的《漳河畔》系列组画开始,我们就能看到他尝试将写生与传统笔墨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探索显得尤为有趣。这种创新可能与他在50年代末期于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经历密切相关,当时的教学倡导兼收并蓄,既受到了新农村山水画风格的影响,也注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河山。但吕先生独具匠心,他通过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了他很多老师们未曾做到的突破性创作。这种创新不仅令他的作品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得《漳河畔》系列组画在当时获得了年轻画家的高度赞誉,体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超越性成就。
在吕云所先生的艺术生涯中,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抽象绘画,不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题材,他都进行了抽象风格的探索,尤其是在一些山水作品中,甚至融入了西方立体主义的元素。这些尝试中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书写的状态。即便是在进行抽象绘画的探索时,吕先生依然通过书写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探索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现代的构成感,但同时他的书写方式又使他能够随时回归传统,实现“书画为心画,太行为心中太行”的艺术境界。这种转变非常有趣,几乎是一种突然的转向:从对形式的兴趣,转向对太行山的气势、内涵与精神的表达。我认为这与他采用书写的绘画方式密切相关。刘永胜提到,最初未见原作时,我曾误以为他的许多作品是通过渲染手法完成,但当我看到原作后才发现,不论是浓墨还是淡墨,皆是一笔一笔书写而成。正是这种坚持书写的方式,使他在创作中跳出了写生的束缚,达到了更高水准。
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强调“为人民服务”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背景下,人民易于理解的绘画通常来自现实生活,具有写实性,因此传统笔墨与写生结合,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时代气息。而吕云所先生的创作独树一帜,正是得益于他始终坚持通过书写的方式作画,这种方式不仅使他的笔墨充满时代感,也让他摆脱了对形式和写生景观的具体依赖,进入到心像表达的层次。这一创作路径与一些依赖写生作画的画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张仃先生,晚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便难以再创作新作,因为“眼里看不到自然就不画了”。而吕云所先生通过书写方式进行创作,即便在写生过程中,也能保持形与意的融合,心与意的统一。正因如此,他在晚年绘画风格成熟后,将精力转向太行山的表现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表达的障碍。因此,这种坚持书写的创作方式,对当下以写生为主的绘画风气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艺术创作不应过度依赖外在景观的描摹,而应注重心象的表达,以实现更高的艺术境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文生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文生在研究会上感慨时间流逝,转眼间吕云所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十年。回忆起与吕先生的交往,刘文生提到他们曾有许多互动,甚至有时朝夕相处。当时两人都住在学校,吕先生热爱美术学院,常在校园的凉亭里聊天。他形容吕云所先生是一个充满激情、爱憎分明的人,直率而坦诚。对艺术的探讨中,吕先生的观点虽有时尖锐,但总能直指核心,准确精辟,令刘文生受益匪浅。他曾强调,完美的艺术个性必须通过美的艺术形式、高超的艺术手段和长期的修炼来实现,这意味着艺术不仅需要形式感,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法。刘文生认为,这些观点至今仍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参观吕云所先生的展览时,刘文生深感触动,尤其是吕先生每幅画作的小稿留存至今,实属不易。这种创作方式也与刘文生自己的习惯不谋而合,他的老师穆仲芹也常常勾画小稿,认为通过小稿能提前构思画作的构图和想法,从而在创作大幅画作时更加从容。尤其让刘文生印象深刻的是,吕先生的山水画小稿非常精细,这在写意画中并不多见。刘文生特别提到了吕先生的“夜走太行”系列,这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太行山水系列,画面虽然不繁杂深入,却雄浑厚重。这种浑厚博大的创作思路通过熟练的笔墨和新颖的构图形式得以展现。尽管“夜走太行”系列完成于1984年,但吕先生在不同阶段对艺术风格有着不同的追求,后来他甚至将笔墨变得更加抽象,更具形式感。刘文生还特别提到展览二楼的《秋韵》,这幅作品通过先泼墨再加线条的方式表现出一种灵动之感,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中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对吕先生来说,这种灵动充满个性,也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那些描绘树枝的线条不但富有形式感,还极具放松与灵动之意,这正是刘文生自早年起便喜爱吕先生作品的原因。
最后他总结到,吕云所先生热爱生活,这种热情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艺术创作历程丰富,从人物到山水,以及大量生活写生,作品无不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热爱。即便在后期,他在艺术上的追求逐渐向抽象化转变,也保留了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他说,吕先生的小稿作品,其中一些画得极为精细,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精神。相比之下,许多人在写生时难以坐得住,而吕先生却能够专注地花费数小时完成一幅小画,这份坚持与耐心令人钦佩。总之,吕云所先生是一位值得纪念和感谢的艺术家。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喻建十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吕云所先生的敬意和感动。他指出,尽管吕云所先生的展览并非首次举办,但每次观赏这些熟悉的作品时,他都会有新的感受,并深受作品的感染力和吕先生当年对学生教诲的双重触动。作为吕先生的学生,喻建十特别提到吕先生在教学和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重要特质。第一是他的“不断求变”。吕云所先生从不固守单一视野或固定方法,每隔几年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追踪学术前沿,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和笔墨语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这种阶段性的艺术探索不仅展示了吕先生完整而多样的艺术形象,也对许多同时代和前代的艺术家产生了影响。在这些艺术家中,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选择固步自封,缺乏突破与变化的勇气。而吕云所先生则通过不断创新和变化,树立了一个不断求变的典范,对学生们影响深远,是当代艺术家应当学习的榜样。第二是他的“好学精神”。八十年代,年轻人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是常态,而吕云所先生在2000年之后,年过花甲仍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他阅读当时前沿的新书,接触新锐的学术观点,不断更新自己,这一点是许多年长艺术家难以做到的。喻建十自述,如今自己也已年过六十,已很少接触新潮的知识,但吕云所先生在六十多岁时依然不断学习,这种精神令他十分敬佩。第三是他的“真诚与纯粹”。他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作为艺术家与教师的单纯与真诚。这种单纯的品格在当今社会尤其难得,面对高度竞争与压力,人们的人格常常被扭曲甚至异化,而吕云所先生的人格魅力为他的艺术创作树立了重要的典范。

喻建十谈到吕云所先生的作品时,特别提到了“积墨太行”系列。他指出,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令人难以判断其实际尺寸。例如,“积墨太行”系列,充满压迫感和博大的气象,体现了吕先生“驾驭大章法”的能力。此外,吕云所先生在积墨技法上的突破也令人钦佩。在北方干燥气候下,积墨山水的创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纸张容易干枯,难以达到湿润的效果。但吕云所先生的作品在积墨上不仅做到了“松、透、厚、润”,而且突破了北方自然环境对笔墨效果的限制,展现了他的技艺。喻建十认为,这次展览激励了天津美术学院在中国画教学上的传承与发展。


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毅峰


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毅峰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与吕云所先生的交往,并对吕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到,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因工作关系与吕先生结识,二人结为忘年交,吕先生称他为“小弟”。李毅峰认为,吕云所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他直到去世前夕都未停止在艺术和哲学方面的思考。吕先生的画作中充满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他将自然、宇宙的哲学思考融入笔墨创作,以“云”与“所”表现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境界。例如在“太行系列”中,密实厚重的山水通过“云”来打破沉闷,展现出“计白当黑、无中生有”的中国画理念。这种创作不仅是艺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宇宙能量和自然哲学的深刻表达。李毅峰进一步指出,吕先生的名字“云所”本身就蕴含着绘画的哲学意蕴,云代表动态和无,而“所”代表静态和有,这种动静相宜的哲学思辨也贯穿于他的艺术作品之中。

同时,李毅峰对吕云所先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其作品从早期的写实画风逐渐转向写意画风。吕先生在教学中所体现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贯穿于他的写意创作中,看似随意的笔墨实则经过精心的推敲和反复的思考,许多作品在写实基础上提炼了高度的写意性。他的写意画线条充满动态感,放而不拘,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能量的深刻领悟,这使得他的作品格外感人。吕云所先生的艺术改造是在他对哲学追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过程中,他率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面貌。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倡导“走进生活,扎根人民,改造旧时代山水画”的背景下,中国画坛的岭南画派、金陵画派、京派和长安画派纷纷奔赴各地创作,将传统山水融入新的生活理念。而吕云所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精神的解放为契机,将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提升到全新的境界。他的山水创作既表现出对山水文化的热爱,又将宇宙万物的能量融汇其中。他的影响延续到了后辈艺术家,包括李可染的学生张平、贾又福等人。他们在吕云所先生之后,展现了既苍茫浑厚又带有现实生活感与孤寂宇宙观的风格。因此,吕云所先生的艺术哲思和实践,是值得后辈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孟庆占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孟庆占作为1986年入学天津美院的学生,与吕云所之子吕大江是同届同学,曾有幸接受过吕云所先生的授课。此次展览令他倍感亲切,勾起了对吕先生课堂情景的美好回忆。在发言中,孟庆占总结了他对吕云所先生艺术的三点感触。第一,吕云所先生的作品采用了传统笔墨,但却充满了时代的表达。他继承了传统笔墨的精髓,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语言上都保留了传统的精神,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融入了严谨的学院风和学术理念。许多作品看似随意轻松,却都有草图和画稿,这种严谨的教学思想与豪放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第二,吕先生的作品质朴天然,充满亲和力,能够与观者产生对话,作品中的真情流露出对家乡、太行山的深厚感情,是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讴歌,这种表达来源于他对家乡的深切热爱。第三,吕先生的作品充满博大厚重之感,不论是大幅画作还是小品,都给人一种宏大而雄浑的视觉体验。像《漳河畔》、《故乡月》和《太行风情》系列组画等,虽原作尺幅不大,但蕴含着宽广的胸襟与深厚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以心入画,以情入画”的创作理念。孟庆占认为,吕云所先生的这种创作精神和教学思想应当传承下去,也应该成为当代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


著名理论家 舒士俊


著名理论家舒士俊在发言中表达了他对吕云所先生的深厚敬意,尽管他只去过天津三次,但其中两次都是为了吕云所先生的活动。舒士俊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追随陆俨少先生学习绘画,后来在《朵云》和《书与画》杂志工作,专注于陆俨少的理论与山水画的研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他与天津的缘分由来已久,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的相识也源自一次新疆的山水画活动。舒士俊长期关注吕云所先生的作品和文章,尤其钟爱他的一幅远山作品,画中前景的树仿佛在风中摇曳,充满韵味。这次教学文献捐赠展他特意亲临现场,以更全面地了解吕先生的艺术成就。他提到,此前并不知道吕云所先生最初是以人物画成名的,并对其人物画技艺之高感到惊叹。‍
此外,舒士俊对吕先生的山水画草稿和速写感到印象深刻,认为这些小稿体现了他创作的精髓。舒士俊以宇宙大气场的视角研究中国绘画,他发现吕先生从注重写形到抽离于形的写质,展现出比单纯的形象表达更深的艺术追求。他说,我已在微信上连续转发了三批他的画作,朋友圈中范迪安、卢禹舜等艺术界的朋友,他们都看到了这些作品,对吕云所先生的画作表示欣赏。期间,他引用清代王原祁的话“抗鼎力中有妩媚”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来形容吕云所先生作品的风格转变。认为吕先生的画作在宏大雄浑中保留了一丝妩媚,这种结合极为难得,尤其是在大幅山水画中展现出的精气神。最后,舒士俊表示,天津美术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画家,而吕云所先生作为其中的前辈艺术家,举办如此郑重的教学文献捐赠展意义非凡。

《艺术之旅》主编、美术批评家 杨维民

《艺术之旅》主编、美术批评家杨维民在发言中提到,五年前他曾应邀参加天津美院主办的“吕云所先生大江之源”大型展览。而今天再次来到天津美院美术馆,他比在座的许多专家更为激动,并且他与吕云所先生还是同乡。尽管事务繁忙,杨维民仍特地前来,以表达对吕先生的敬意。他提到,每次观赏吕云所先生的作品都会有新的感受,尤其是这次展览中展出了许多吕先生早期的水墨人物画,这让他有了新的感悟。他提到,近年来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一些年轻艺术家在人物画创作中不按常规手法,画出半截没有头的形象,或在背景处理上欠缺深度,尤其是许多背影画作未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他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说明背影的描绘应传达深刻的情感,而不是用来掩饰技法的不足。然而,吕云所先生的人物画却能将背影处理得十分出色,例如《漳河畔》系列组画,画中人物均以背影呈现,吕先生通过这些背影表现了人物与观者视线的同频共振,充满情感张力。
吕云所先生在艺术上对时代和人民的热爱远远超越了今天一些当代水墨画中自恋式的表现,这种与时代、人民同呼吸的创作精神尤为宝贵。正如孟庆占所说,主题创作必须接地气,而吕云所先生正是以太行山的创作为例,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吕云所先生的学生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深入研究并推广他的艺术精神,使其在中国画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在发言中提到舒士俊先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非常精辟,并且两人私下交流频繁。舒士俊先生在分析艺术作品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讯息符号系统,经常在微信上分享画家作品的概括和画论,这其中涉及到审美和知觉的问题。何延喆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观点,特别强调审美的直觉性,即作品是否打动人可以在瞬间得知,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值得进一步解读。吕云所先生的作品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能够瞬间打动人的直觉性,才如此具有震撼力,让观众为之感动。

何延喆回顾了天津美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并提到“八大金刚”的称号,这代表了那个时期学院派的艺术力量。他介绍了美院的一些杰出教师,包括从北京湖社过来的老先生,他们在花鸟画领域有着极高成就,是当时全国美术院校中极为罕见的。而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各有二至三位花鸟画家,西安美院只有一位郑乃珖,在工笔花鸟领域特别厉害,其他美院甚至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天津美院不仅有十位花鸟画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例如刘君礼培养的吕云所先生,以及陈冬至等人,他们都属于“八大金刚”。“八大金刚”包括“五国二油一版”——“五国”是指吕云所、陈冬至、杨德树、白庚延、郑庆衡,“二油”是边秉贵和张世范,“一版”是孙世亮。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陈冬至的导师是湖社的李鹤筹,擅长花鸟画,虽然陈冬至也学人物画,但他的艺术风格受到传统的深远影响。那个时期,人物画的创作受到教学和时代需求的影响,艺术家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追求彩墨写实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河北太行山一带的地域特色中尤为突出,如吕云所的作品。到70年代中期,许多画家开始从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其中吕云所和白庚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白庚延采用了一种融合西方光影明暗效果的泼墨技法,而吕云所则探索积墨山水。两位先生的创作道路虽不同,但都成为现代学院派美术中成功的范例。何延喆在谈到吕云所先生的作品时,都会联想到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卷首的献词:“献给贫穷、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吕云所先生的一生充满坎坷,这种苦涩和悲情自然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曾自述自己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之一,是一个苦学者,像老牛拉犁一样,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极其辛苦。第一次在美术馆为吕云所先生举办展览时,众人一致感受到,他的画作,尤其是“太行山”系列,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压迫感,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的艺术表现。

古代画家在太行山的活动历史悠久,特别是荆浩等人,他们的创作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太行山被视为北派山水和北宗山水的发源地,荆浩在唐末五代初期因躲避战乱,带着家眷来到太行山,体验艰辛的生活。他与大愚和尚的交往促使他对山水的独特理解,诗中写道“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表现出深厚的悲情意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到“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强调艺术与情感的共鸣。吕云所的画作也展现了类似的情感深度和人生经历。整个传统艺术中,还包括了范宽和龚半千等人。范宽的画作“夜夜如恒在”对吕云所的黑色太行系列有着深远的影响。吕云所在后期创作的《夜走太行》中,将当代抽象和意识流的理念融入作品,体现了禅宗所说的“见气”与“留白”的艺术哲学。他通过画面中的瞬间闪现和黑色的表现,探索了夜间太行山的意象,特别是运送军粮的故事,这与他生活在解放区的经历密切相关。吕云所的作品不仅仅表达对自然的情怀,还像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装出人目前之景”“道尽人腹中之事”,试图传达内心的故事。他将一生的精力倾注于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教学上,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当前的展览不仅展示了吕云所的成就,也是对其艺术理念的学习与未来研究的鞭策。


天津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陈治


天津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治回忆道,他是1997年入学的学生,属于吕云所先生的最后一批弟子。上大学时,他对老师的鼓励虽然在表面上感受到,但对吕老师的作品理解并不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吕老师和其他教师的教育对他们这一代优秀画家的重要性。陈治强调,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理念在于将传统与生活结合,但并非易事。虽然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复杂的层次与个人的认知。他认为,吕老师在对生活和传统的理解与探索中,始终在进行“表象”和“里象”之间的深刻探讨。尽管传承与创新各有挑战,但他在观赏吕老师的作品时不断收获。他表示,老师在艺术追求上的探索,既反映了对传统的回归,又推动了对生活的前行。他特别感慨,尽管美术学院的一些资深教师在高龄时离世,但他们的影响仍在,推动着中国画的继续发展。最后,陈治希望后来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老师们的要求: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种理解不仅是表面的,更是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郭雅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认为,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吕云所先生有三个重要贡献。第一,对孙其峰先生的教学体系的传承与推进。第二,对天津美院王颂馀、刘君礼的山水画的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扩展和开阔。第三,他所创造的独到的山水画语境。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既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探索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天津美院的教学成果。尽管孙其峰先生以花鸟画著称,吕云所却在传承其教学思想时,强调“室内功与室外功”的兼修。室外功指写生,而室内功则不仅包括临摹古画,还涵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自我认知及对世界的认识。吕云所对这些思想的深入理解,使得他的艺术创作与教学超越了传统技法和门类的限制,展现出强烈的自由思维。

通过其展览和画册,可以看出吕云所的作品在传统与独立探索、世俗与精神追求、现实与诗意之间的自由探索,形成了学院规范与艺术家独立精神相结合的特点。正如郭老师所述,吕云所的作品中蕴含着悲情的诗意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动容。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他对太行山的探索超越了其表面的客观景象,升华至精神与灵魂的层面。尽管作品表面上呈现为太行山,但实际蕴含着个人主观情感、童年记忆和深刻经历的感悟,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不仅拓展了山水画的教学体系,也彰显了吕云所在艺术领域所达到的高度。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徐晋平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吕云所先生的深刻敬意。他指出,吕云所将太行山作为毕生题材,通过春夏秋冬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成功地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其作品中,展现了太行山的深厚文化价值。徐晋平特别提到,吕云所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草图的准备,通常会画出数幅草图后再选定一幅进行创作,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感动。他也赞赏吕云所在素描与人物画方面的全面能力,认为他是一个极具实力的画家。徐主席曾在美术协会担任评委,尤其在大型展览中,山水画的表现力非常突出,平面画的分解表现也相当出色。然而,真正打动他的,正是吕云所先生在作品中倾注的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到创作中,这种投入令人深受感动。他说,从古至今没有情感的画家和作品冷冰冰是的不会打动人的。艺术创作必须富有情感,吕云所通过作品传递出的深厚情感,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总之,吕云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太行山的深切情怀,也体现了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激励他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投入情感,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丝盟美术馆馆长 李鸣泉


丝盟美术馆馆长李鸣泉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吕云所先生作品的深刻感动,回顾了自己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担任《东方美术》杂志编辑期间与吕先生的接触。他将这份感触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吕云所先生的作品得到了各位老师的充分肯定,大家对他的艺术语言、作品特色、艺术成就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其次,他强调了吕云所先生对艺术的担当与追求,尤其是在山水、连环画和人物画中所展现的深厚感受和构图能力。吕先生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担当、宽广的视野和综合修养都深深打动了他。最后,是吕云所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笔墨语言。各位老师已经对此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便不再赘述。吕云所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情描绘,他用全部的身心与心血塑造了太行之魂,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正如徐老师所提到的,在创作和生活中,艺术家的追求不仅仅是解决笔墨和技法的问题,更在于综合修养的提升。这包括对家乡的情怀以及对艺术、历史和文化的全面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水平。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肖培金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肖培金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吕云所先生的欣慰与敬意。他回忆起1980年代中期在校园里的经历,他说,那时候学校条件比较差,浴池是老师和学生混着用,洗澡的时候碰到学生,吕老师也要和你讲艺术创作。强调吕老师性格直爽、真诚,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乐于与学生讨论艺术创作。吕云所先生鲜明的艺术观点和突出的个性为其成就奠定了基础。肖老师提到,吕老师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情感转化为创作动力,痛苦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源泉。他认为,吕云所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具备较高的艺术认知,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指导。同时,肖老师对大江的捐赠及旭飞馆长的策展表示赞赏,认为这将有助于每届学生理解吕老师的艺术创作过程,极大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最后,肖老师强调吕云所先生的艺术生命始终充满激情,这种不懈的追求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特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值得后人持续借鉴。


中国书画报》社主编、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 


《中国书画报》社主编、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代表中国书画报社对吕云所先生的教学捐赠展表示热烈祝贺,强调该展览不同于一般画展,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文献捐赠展。作为天津美院的教授,吕云所先生从毕业起便在美院任教,其艺术创作不仅反映了他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还基于其教学成果而来。他不仅是一个感受生活的艺术家,更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炼为教学规律,传授给学生,这种独特的贡献使得他的艺术与教育相辅相成。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成果奉献社会,让公众品评。而作为教师,吕云所先生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成果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承使得天津美术学院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得益于吕云所先生和一代代教师队伍的奉献。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师如何有效转化教学成果以教授学生,并促使学生产生新的社会影响,是其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名号的背后是这些教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创作成果,构成了这个单位的重要价值。吕云所先生作为这一代教师的代表,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而是整个教师集体的体现。

天津美院的校史记录了代代学人和教师们所构建的丰富教学文献。虽然许多人将展览视为仅仅展示几幅画作,如早期的《太行山》组画和《老来红》,却承载着他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规律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这次捐赠展不同寻常,吕先生在天津美院求学和工作,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这种情感也传承给了后人。因此,他才会将多年珍藏的教学文献捐赠给学校。这一捐赠将为学校带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最后,路洪明代表中国书画报发表几点看法。首先,作为国字头媒体并且是天津美院主办的,将全力扩大吕云所先生及其教学集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和社会人士,了解这样的艺术家以及天津美术学院。其次,此次展览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后续文献的整理和发表,以及大家参观后产生的感受,这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对美院及吕云所先生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筹备这样一个展览非常不易,无论是家属还是承办单位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这些努力将成为美院历史和学术影响力的一部分。



吕云所之子 吕大江


研究会的尾声,本次展览捐赠人吕云所之子吕大江在发言中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感谢,包括舒士俊先生、徐晋平主席以及几位从北京赶来的老师,恩师喻建十和刘文生老师。他感激同道的孟主席、肖老师和陈治老师在寒冷天气中参与画稿捐献展和研讨会,并特别感谢天津美院的邱志杰院长和路波书记,以及承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李旭飞馆长和策展团队等。吕大江回忆了布展过程中团队的欢乐与争论,强调这些争论旨在推动父亲吕云所的艺术事业。他特别感动于馆长亲自撰写的前言,感受到父亲学术与人品的完整性,使他仿佛穿越时光,重温父亲在学校的生活与教学生涯。这次展览对他而言意义深远,唤起了许多情感。

吕大江在会中表示,今天的活动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将他最好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和母校天津美术学院,并尽量保留更多教学稿件在母校。对于他和家族三代人而言,天津美院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具有割舍不断的意义。他提到此次展览与之前的“太行浩气”和“大江之源”展览相呼应,通过寻找父亲的画室稿件,包括《高山顶上修条河》《老来红》和连环画手稿,展示了以往未曾展出的作品。在馆长的引导下,展览精选了包括画稿、草图、连环画、年画以及手稿杂记在内的作品。他开玩笑地说道,这些作品的高度叠加甚至超过了我的身高。捐赠这些作品能够为天津美院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了解父亲一代人的学术和创作体系,展现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吕大江此次捐赠了111幅画稿草图和3幅作品,心怀完成父亲遗愿的荣幸与自豪,并希望在未来继续逐步捐赠更多作品。他认为,将这些作品捐给国家画院和天津美院比保留在个人手中更有价值。这不仅能传承和弘扬父亲的学术体系和教学技法,也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和学生们能够了解老一辈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他感到如同完成使命般的喜悦。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 


本次学术研究会主持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表示,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深感荣幸和责任。他说,吕云所先生不仅是他的导师,更对他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策展初衷上,他希望展览能够充分体现吕云所先生的教学与创作水平,将其定位于学术层面。李旭飞以“宁缺毋滥”的精神进行展览策划,认为吕云所先生的画稿数量庞大,形容其作品为“浩如烟海”。经过精挑细选,展览分为三个展厅,展示了吕云所先生的人物画、山水画以及其学术思想。最后,李旭飞相信未来还有机会将吕云所先生的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感谢策展团队及各位专家的支持。


与会领导嘉宾与教师代表在开幕式现场合影


学术研究会现场


学术研究会现场


 来源   |  美术馆
 编辑   |  于冰蓉
 审校   |  李旭飞 于童 杨鹏 董毅 王玉东

天津美院美术馆
展览信息、艺术文化交流、馆藏精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