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李智纲艺术文献捐赠展”学术研究会

文化   2024-12-25 09:04   天津  

2024年12月18日,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协办的“李智纲艺术文献捐赠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展示李智纲先生的重要艺术文献,彰显其在艺术教育与创作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为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见证。

学术研究会现场

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智纲艺术文献捐赠展”学术研究会于开幕当天同步举行。本次研究会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邀请了霍春阳、陈冬至、喻建十、何延喆、刘永胜、赵栗晖、孙飞、李华栋(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等多位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专家,共同围绕“李智纲的艺术教育理念”“李智纲的创作研究路径”“李智纲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影响”几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研究会上,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李智纲的艺术贡献与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进一步丰富了对李智纲艺术思想的学术认知。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霍春阳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李智纲先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刻贡献。他指出,李智纲先生始终秉持“不为名利、专注修炼”的创作理念,通过自制颜料、精细创作等实践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作品中体现出色彩纯净、技法精湛的特点。同时,李智纲先生不仅重视艺术传承,曾提议为李鹤筹先生筹办个人展览,还注重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霍春阳回忆了他们在青城山写生时深入生活、无畏险阻的经历,充分展现了李智纲先生对艺术题材的独特发现力与深厚的表现力,尤其是在山石表现上达到了苍茫雄厚的艺术境界。即便年事已高,李智纲先生仍奔波于津冀之间,与同行切磋学习,不断精进。他为提升艺术水平所付出的努力和执着精神,深深感染和启发了后辈艺术家。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陈冬至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冬至在发言中详细回顾了李智纲先生的求学经历和艺术发展历程。他提到,李智纲先生早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就读,因热爱艺术毅然转入美术学院,尽管起步较晚,但凭借天赋、执着以及深厚的文史积淀,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晚年,李智纲先生以海南植物为主题,创作了大量大尺幅作品,其笔墨技法精妙、气韵雄浑,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深度与力度,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此外,他回忆了李智纲先生求学时期所在班级的整体业务水平,并指出李智纲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磨练,最终成为少数能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认可的艺术家之一。最后,陈冬至先生高度评价了李智纲先生对艺术的专注与坚持,认为他的成功源于天赋、机遇和不懈的努力。他特别提到李智纲先生创作中展现的文化底蕴,强调“中国画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喻建十
天津美术学院喻建十教授从多个方面肯定了李智纲先生的艺术特色。他提到,李智纲先生在题材上展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将传统写意画与创新题材相结合,将前人未曾涉及的内容纳入创作,并以极高的成熟度表现出来,开拓了写意画的表现形式。同时,他的作品充满深厚的文史学养,这与其早年在南开大学学习历史的背景密不可分。李智纲先生的书卷气与文人风骨自然渗透于作品之中,在画面与题辞中流露出深刻的文化积淀。此外,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开放的艺术态度,积极探索形式与风格的突破,尝试创新传统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研究能力与创造力。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在发言中回顾了李智纲先生的传奇艺术人生及其重要贡献。他指出,李智纲先生的求学和创作经历见证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历史变迁,在重大历史变动时期坚持追求艺术理想,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执着精神。此外,何延喆详细分析了李智纲先生在艺术传承、创作特色和学术造诣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强调,李智纲先生不仅深受传统花鸟画名家李鹤筹的影响,还融会贯通了深厚的文史学养,将诗书画结合,展现了既有才华又有学识的艺术家风范。李智纲先生的画作既保留了传统功底,又结合海南植物等自然题材进行创新,以笔墨之自然抒发胸中情怀,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最后,他呼吁美术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李智纲先生的艺术成就,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美术学院津美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刘永胜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刘永胜在发言中指出,李智纲先生等艺术家不仅继承了传统笔墨的精髓,还在创作中体现了对自然生命力的独特理解和时代之美的追求,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文人画的新风貌。他认为,这些画家的作品已超越了传统文人画对诗文修养的强调,转向对自然生机的表现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解。这种生机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更折射出画家的精神风骨。例如,李智纲先生画作中的刺梅,突破了传统对“雅”的定义,通过自然形象直接传递出画家的内在气质与生命张力,赋予“雅”以新的内涵。这种雅趣不再是文人情怀,而是升华为对人生和自我的更高要求,与传统士大夫对人性品质的追求一脉相承。他进一步指出,要全面理解这一代画家的艺术成就,不能仅仅孤立地研究个人作品,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群体现象,放在时代背景中展开讨论,以深入挖掘他们对美的全新认识和对中国画艺术的开创性贡献。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赵栗晖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在发言中提到,此次展览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智纲先生的作品,他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人气息和真挚情感,这与李智纲先生深厚的学问修养密不可分。赵栗晖指出,从李智纲先生的画作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受孙其峰先生、李鹤筹先生等前辈的影响,这种传承也与天美的文脉一脉相承,并对后辈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此次文献展对学院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近距离观察校友的优秀作品,弥补了日常教学中的不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捐赠活动,通过展览和作品,延续艺术家的精神与影响,用艺术搭建起交流桥梁。
天津画院专职画家 孙飞
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孙飞在发言中指出,李智纲先生不仅是李鹤筹先生的三位重要传人之一,还在河北省花鸟画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两地的国画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孙飞详细分析了李智纲先生的艺术风格和教学传承。他指出,李智纲先生的创作深植于传统文脉,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晚年的现实题材作品,都体现了中国画自身的创作规律和师法传统。特别是在新题材的创作中,李智纲先生通过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悟,将个人生命体验与自然物象相结合,展现出具有象征意义和比兴内涵的作品特质。他的创作方式区别于其他院校更多关注形与色的表现,而是以传统文脉的方法,将个人情感融入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温厚苍润、才学兼备的独特笔墨风格,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他的学养、气质和艺术修为。孙飞进一步提到,中国画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性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用笔用墨”等非物质性的动作传承,而李智纲先生恰恰将这种传统内化于心,并在创作中升华为独特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方式和心性修养,是天美国画教学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也为当代中国画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邢台市文联副主席 古柳

邢台市文联副主席古柳高度评价画家李智纲先生,称其通过写意花鸟画与散文集《心境》,展现了浓淡干湿、皴擦点染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心境》饱含真情与沉思,这得益于李先生早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的学习经历,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他认为,李智纲先生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创作了以《九月柿子红》为代表的大量自然题材作品。他的画作突破传统,以开阔构图和浓重色彩展现自然之美,并赋予一品红、仙人掌等少见题材新的艺术价值。他的创新探索开拓了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正如李先生所言,“生活是客观存在,灵感是主观触动。”他的作品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也展现了他对艺术不断攀登的追求。

李智纲之子 李华栋
在研究会的尾声,李智纲之子李华栋对各位嘉宾出席其父亲李智纲先生作品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到,在此次向天津美术学院捐赠作品的过程中,严格甄选了三遍,共挑选出102幅父亲的精品力作,以确保捐赠的作品能够代表李智纲先生艺术创作的高水平。受喻建十教授“将最好的作品捐赠给社会和学校”的理念启发,他希望通过此次捐赠,为天津美院的文脉传承增添力量。同时也将这些优秀作品呈现给社会,让艺术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天津美术学院副馆长、研究会主持人 李旭飞

天津美术学院副馆长、此次研究会主持人李旭飞会后总结表示,此次“李智纲艺术文献捐赠展”研究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参会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当代美术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研究内容将被系统整理,作为宝贵的学术资料保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美术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本次展览以丰富的文献和深刻的学术研讨,全面呈现了李智纲先生的艺术成就与学术思想。不仅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学术贡献,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艺术文献保护与研究的关注。
学术研究会嘉宾合影


 来源  |美术馆
 编辑  |于冰蓉
 审校  |董毅 王玉东 杨鹏 于童
 终审  |李旭飞
 现场图  |张之龙


天津美院美术馆
展览信息、艺术文化交流、馆藏精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