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是57年跑香港,为生计才写作,初中毕业,又没有家学,没有导师领路,学问底子低。他的写作格调肯定不高,写不出好东西是正常的,能写出好东西才是怪事。他在香港有人形打印机之称,就是码字速度奇快,敷衍文字能力很强,据传闻曾同时给十家报社连载,弄到现在写网文,也肯定是个日更万字的大手子,这是他的天分,羡慕不来。但也只是敷衍而已,尽管他靠写作发家,但真没有什么写作理想,写作只是他的赚钱工具。就算以通俗文学的标准判断,他也没写出什么真正引人入胜的作品,只能说都在水准线以上,但离经典还远得很。金庸当年连载《射雕英雄传》,古龙为了追更专门请香港的朋友拿电报把最新的连载拍给他,当时电报多贵啊,可好东西的吸引力就是这么大,倪匡的作品从来没有这种吸引力。努力写出一部传世经典的想法,在倪匡身上不存在的,他一生潇洒恣意,估计嫌这个太累,也可能是他白手起家,需要靠码字赚钱,没那个余裕。总而言之,他的作品就是和同时代的人相比,也是想象有余而严密不足,文字可以粗览而难以细看,适于消遣而少有回味,多是虎头蛇尾,匆匆完结。放到今天,他的优点早就落伍,缺点加倍放大,可读性就非常差。他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流创作者的天分,却没有一流创作者的耐性,积累过少,输出过多,天分过度用于挣钱而不是用于创作,重复生产了太多低水平文字,以至于创作格局被固化,没能达到他的天分上限,成为第一流的创作者。所以他自述平生得意事有二,所谓“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却从未提及卫斯理和自己的小说创作。这说明他自我认知很清晰,他需要其他顶级创作者的评价认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单凭自己的作品还差点劲。比喻一下,他特别像唐家三少,写作量大管饱、从不拖稿、通俗易懂、YY力度足,只要给钱什么都能写,是个优秀的商业写手,编辑最喜欢这样的作者,除此之外没什么优点,就是中国没有人把唐家三少捧成什么四大才子。至于他写出名堂后,被捧为四大才子,那就和时代因素关系更大,彼时电视和粤语电影这两种传媒开始在香港普及,他通过金庸和明报的关系搭上了这趟车,随着这个圈子越来越大,他的地位就越来越高。后来没有这个历史机遇的作者,比如黄易,就没这个福分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个人努力是很重要,历史进程更重要。
浪子,职业读书人,一个活在文字世界里的人,不定期分享读书心得和感悟。
在文字里岁月静好,在温暖中风华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