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流亭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色彩的大地上,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岁月的长河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流亭街道,一起感受流亭独特的文化魅力。
流亭大集,作为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大集,承载着440多年的人文记忆。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版《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流亭,在县西南三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流亭市集已属乡间十二市集之一。至清末和民国时期,流亭大集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几十里的规模。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对流亭市集也有较详记载:流亭市集以农历逢一、六为集日,利用流亭村外河滩集会,每年共72场市集,周边四村八疃或十里八乡赶集的人皆汇集于此。其买卖之繁盛,可谓规模宏大。
流亭市集是明代流亭村形成较大规模后出现的市集。明朝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由于倭寇的入侵,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在沿海设防。建文四年(1402年),在即墨县设鳌山卫,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划境而治。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随着驻军军屯的开发和军户、移民的增加,即墨县南部、西南部仁化乡、里仁乡等二十四社的居民逐年增多,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四百多个村落。其中仁化乡古镇社流亭村就是这个时期由周、胡等姓氏建立的村庄。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于海防开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时任即墨县令许铤报清朝廷批准,于万历七年(1579年)在即墨县仁化乡的古镇社、郑疃社和里仁乡的城阳社、洪海社等区域选择人口稠密、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乡间,建置了流亭、李村、城阳、棘洪滩四个市集。流亭市集设置后,由于周边村庄农产品丰富,手工业发达,经商人员往来多,贸易繁荣,逐渐成为即墨南乡最红火的贸易中心之一。到清朝末年,流亭市集的自由交易活跃。交易的商品有粮食、海产品、手工制品、木材、禽畜、蔬菜、水果等。交易品既有本地自产,也有来自外地的,还有煤油、洋火(火柴)等舶来品。
每到集日,周边村庄的居民和十里八乡的人们便一股脑地前来,摆摊的摆摊,购物的购物,整个市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从针头线脑到锅碗瓢盆,从蔬菜瓜果到五谷杂粮,不论是生活常见的还是罕见的,在流亭大集上都能找到。
如今,虽然生活便利度增加,消费渠道多元化,但赶集的习俗依然不变。流亭大集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人们深厚情感的见证者。这里是历史和文化的交融之地,仍然是人们欢聚一堂,感受传统风情的特殊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