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学】60首常用经方精讲(13):大柴胡汤方

健康   2024-09-09 09:30   新西兰  



大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24克 黄芩10克 芍药10克 半夏12克 生姜12克 枳实12 大枣4枚 大黄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 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 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盛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希恕老先生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 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常用加减

1.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

2.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

4.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

6.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脓散;

7.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8.肠痈,合大黄牡丹皮汤。

运用与发挥

1.噤口痢者,胃为邪热浊气所致,踞其清和之气,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而不纳,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中西汇通》)

2.潮热,胁下汗出者,为胆实,宜大柴胡汤。(《伤寒绪论》)

3.合小陷胸汤治心下实满,连左胁,难以转侧,大便闭而痛;合桃核承气汤治发狂;合茵陈蒿汤治发黄。(《皇汉医学》)

4.治下痢,舌黄口燥,胸满作渴,身热腹胀谐语者。(《皇 汉医学•直指附遗》)

5.急性胃肠炎,高血压血管硬化,以及中风后半身不遂,而胸胁心下逆满,腹直肌拘挛,按下痛,大便秘结,其人精神不安,喜怒无常;有赤痢经过中,心下痞满、呕吐、口渴,舌有黄苔,里急后重者;急性胆道炎、胆石疝痛、烦热呕吐、便秘者;亦用于眼结膜炎、耳道炎,头目胀痛、头重、心下痞塞、 烦闷、不大便,欲呕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6.肝、肾囊肿。(《汉方临床》27卷8号)

7.妇人瘀血、动气强,大便不通,心神不安……或不论男女,凡动气强,胸满,便秘,心神不宁,大柴胡加龙骨、牡蛎效均佳。加苏木、木通,治目生赤脉,目涩痛而羞明者。加甘草治周身膨胀,行动不便。(《腹症奇览翼》)

8.半身不遂、不语者,由于肝气塞于经络,血气运行不畅,以左胁至心下有凝结状,或左胁筋脉拘挛,按之则痛,大便秘,喜怒为目标。又青年发少、脱发。(《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

9.冠心病。症见胸闷痛,心烦易怒,恶心口苦,心下痞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新中医》1992;8:47)

10.妊娠恶阻。但头汗出,手心热,心下如烙,苔黄,脉沉数。(《江苏中医杂志》1983;6:39)

11.11.吐血。伴胸胁痞满,频有呕意,口苦,脉弦数,苔黄,大便数日一行。(《治验回忆录》)

12.哮喘。呈昼轻夜重,不得卧,胸腹满,便秘,心悸,苔薄白。(《经方传真》)

13.阳邪入里。下痢红白,烦渴谵语,腹痛拒按,呕逆,脉弦数有力。(《谢映庐医案》)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海外国医
弘扬中医文化、海外名中医介绍、中医出版服务、中医学术会议、中医师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