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与同方全球人寿在云南昆明共同举办《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发布会。
研究采用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六个指标来计算退休准备指数。数值8-10表明退休准备非常充分;数值6-8表明已经有了一定的退休准备,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值低于6则表明退休准备不足。2024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53,与2023年持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研究中心主任冯润桓在发布会上对报告进行解读时指出,与2023年相比,中部地区多数省份退休准备指数提高明显,整体上各省份退休准备指数差异增大。这些增长不仅反映了这些地区在提高居民退休准备方面的努力,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措施有关。
冯润桓解读报告
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60后(指60岁退休以后)群体正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这些“新老人”不再拘泥于传统养老观念,也不满足于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他们的养老需求正在经历从基本生存保障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型转变,从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延伸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多元化生活,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花样银年”。
同方全球人寿已连续12年与研究中心开展中国居民退休准备调研项目,深入洞察市场需求。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赵磊在致辞中指出,“‘花样银年’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的体现。同方全球人寿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变革,用创新引领养老领域的发展趋势,让‘花样银年’成为每位长者都能亲身体验到的幸福现实。”
赵磊致辞
2024年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要求个人重新审视退休储蓄计划。工作年限延长意味着更多时间积累财富,但也需面对更长退休期。因此,合理规划退休财务准备方式至关重要。
报告发现,收入较高的人群通常具备更强的财务规划能力,愿意为未来的养老储备进行投资。细看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居民,税后收入处于中等水平,26—30岁和51—55岁年龄组人群较其他人群具有更高的个人养老金缴纳意愿。前者工作稳定,具备较强规划意识,后者接近退休期但仍有一定准备时间。
冯润桓表示,虽然退休准备指数整体与去年持平,但低收入人群的指数出现下滑。这表明低收入人群退休保障面临挑战。
在养老金融产品需求方面,消费者更加注重稳健性和流动性。在允许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的政策下,预期退休年龄将呈现“山峰效应”。退休年龄将在最早、法定和最晚退休年龄这三个年龄上出现峰值。这符合弹性退休制度先行国家的实践经验。该现象对于养老储备需求和产业发展都将产生影响。
冯润桓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储备需求将显著增加。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民对“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和政策的了解。企业也应通过福利宣讲等方式,帮助员工提升金融素养。保险公司则可充分利用个人养老金制度,增强其产品收益的稳健性,提高用户投资选择的灵活度。这将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养老金融需求。
发布会最后是以“长寿时代下的创新与远见”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环节。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陈秉正、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金分会会长金维刚、法再集团Bee Tech副总经理张力、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童伯宁围绕新养老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康养服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前沿洞见。
相关阅读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