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红十月农场光伏发电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结合国家所需、未来所向、阳江所能,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奋力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立足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我市抢抓发展机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涵盖风电、水电、光伏、抽水蓄能等较为完备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的进程中,阳江牢记嘱托、勇毅探路,努力在国际绿能产业版图上嵌入更多“阳江坐标”。
竞逐绿色能源新赛道
风起于青萍之末。御风者,首先是听风者。
阳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中心,是大湾区向西延伸第一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等自然资源禀赋,这是发展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项目的先决条件。而优越的港口资源、较强的电力消纳能力更是让我市绿能产业“如虎添翼”。
资料图:位于阳春市八甲镇的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龙敏 摄
既占地利,又聚人和。对于阳江来说,如何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着眼于实际,我市一路“碳”寻,瞄准了以海上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目标清晰了,就知道脚步怎么迈。
2017年9月,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阳江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同年10月,粤电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海上风电场项目、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自此,一场“蓝海会战”在阳江全面打响。
资料图:三峡沙扒海上风电场。梁文栋 摄
海风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驱动一个千亿级产业链。
短短7年时间,阳江从造“风车”到架“风车”,基本构建起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并启动了全国首个国际风电城建设。
资料图:5月,全球最长的143米海上风电叶片送达阳江检测。
锚定“双碳”目标,我市做大做透做深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构建完善“4+4+X”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作为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构建起涵盖风电、水电、光伏、抽水蓄能等较为完备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
“绿能”悄然改变了阳江产业结构——
我市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国率先规划建设“一园三区”绿能示范产业园,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约33亿千瓦时可物理隔离可溯源且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税认可的绿电直供,助力广东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
积极布局风口产业,推进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协同发展。作为全省布局“新能源+储能”战略的重点区域,我市规划建设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倬粤5GWh锌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东亚电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一期、中国(阳江)储能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初播下的种子,如今蔚然成林。我市绿能产业已初具规模,蓄势腾飞。
勇当“碳路先锋”
聚势串起产业全链条
高标准规划建设的7.4平方公里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有38个总投资约364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落户,其中明阳整机、金风整机、中水电塔筒、粤水电塔架等2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天顺风能、东方海缆等12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显现,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风电装备制造规模最大的集聚区。
“一港四中心”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加快成型,建成了风电装备专用出运码头,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风电装备质量检测平台和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正式投产,同期工程试验中心、集中运维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我市以“营商环境年”为抓手,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流程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出台了《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涉企服务新生态。 同时,市委市政府精准制定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招商图谱,突出新型储能产业招商,强链补链延链,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留得住、干得好”。
“阳江山海兼优,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有产业链集聚的后天优势,发展绿能产业前景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表示,立足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建议阳江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科研机构等,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搭建创新联合体,共同研发攻关关键共性技术。通过集聚人才和创新资源,阳江有望成为绿色能源发展的典范,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绿色能源转型提供宝贵经验。
未来
阳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更加务实的行动
引领绿色发展的新浪潮
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阳江方案”
设计 | 曾阮晴 张健青
视频 | 宋福亮 陈宏侃
编辑 | 陈子玲
校对|叶尚昕
审核 | 李宗君
终审 | 黄 庆
设计 | 曾阮晴 张健青
视频 | 宋福亮 陈宏侃
编辑 | 陈子玲
校对|叶尚昕
审核 | 李宗君
终审 | 黄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