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书会|重寻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文摘   2024-12-10 19:00   四川  




有一本书

讲述一个在地图上难觅踪影的川南小镇

如何在抗战期间

搭起学者大师们南迁后、‌砥志研思的书桌

如何从寂寂无名,到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摇篮



书中学者后辈珍存的资料

本地年迈乡民的久远记忆

以及作者岱峻奔走全国无数次的探访求证

在故事被逐年淡化之前

印成字迹,共同拼出了完整的时代地图


作者简介

‌岱峻,本名陈代俊,1951年9月19日出生于四川资阳。‌他于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随后经历了知青、工人、秘书、记者、编辑等职业,最终在退休前担任《四川政协报》副总编辑。‌

20多年来,岱峻潜心研究李庄,逐渐从“记者作家”过渡为“学者作家”,出版代表作《发现李庄》三部曲。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机构辗转迁移,最后落脚在当时属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这个长江边的古镇,慷慨接纳了许多学术单位,包括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的几个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虽李庄偏居一隅,但在那个年代只要信件上写着「中国李庄」,国际邮件也能直达。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从此站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一批学者,或乘一架滑竿,或换一把油伞,行色匆匆,出没乡间泥泞。”中除引用大量史实,更有不少珠玑之语,掷地有声,文字精炼,寥寥数语,便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勾勒得清楚明白。


* 内中有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博士,“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博士,“中国民族学开创者”凌纯声博士,“中国体质人类学莫基人”吴定良博士,“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巫宝三、梁方仲等。


跟随书中文字,我们一一再寻那些历史里的地图。






在争分夺秒搬迁的队伍里,“史语所是一艘大船,随之游弋的还有一些小船甚至舢板”。傅斯年希望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经多方协助,觅到一处秘密基地。



这座远离场镇五六里地的栗峰山庄,因一颗古老粗壮的板栗树得名。曾为当地张家几辈人建成的大宅院,七处院落相互贯通,那桂花坳、田边上、柴门口、牌坊头、戏楼院独觅清净,本是充斥着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常。



在1940年冬,迎接了如此庞大的国立学术团队驻场,从此,这个隐蔽的山庄,成为支持战时中国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成果研究的大后方。


* 1940年田边上图书馆的书箱,整装待发(董敏供图)


“一百多号人的史语所,租定板栗坳张家大院。板栗坳绿荫丛中的「田边上」,掩隐着一座战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藏有十七万册中西文图书。一大批学人追随至此,含英咀华,依靠图书资料,写出高质量论著。

董作宾介绍史语所图书馆,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鲜明的傅斯年印记;二是数万里辗转迁运;三是提供精神食粮,滋养读书种子。”






* 李庄张家祠堂原中博院(1943.6-1946.10)办公地


中央博物院,由李济作为主任跨史语所而兼任,其内迁总是随史语所而进退,先后入驻李庄场镇上的张家祠堂与月亮田张家大院。中博院除了部分研究领域与史语所重合,更侧重于馆藏筹建将器物资料用于收藏、研究、展览和辅助教育。


* 2005年5月李庄月亮田张家大院原中博院(1940.10-1943.6)办公地(岱峻摄)


在李庄期间,中博院仍积极展开搜集与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四川、甘肃、新疆历史与川康民族调查四川手工业藏品收集对既有调查资料的学术研究以及恒定坚持的科学展览。1943-1944年于李庄举办的一场「史前石器」科普展览,一日之内意外收获八千之多的本地参观者。


* 李济所用过的研究标本

* 李济旧居原址


“那时的李庄及其附近的乡民,可能是最有见识的一个群体。”对他们而言,这些展览有力破除了对这些异乡人的神秘误解,也让他们的人生视野得到扩张。


* 老照片见证在李庄张家祠堂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李济(前左)、曾昭燏(前右)等同事


“中博院,绘制了一幅书生救国的伟大蓝图。”他们的重大成果产出,离不开熠熠生辉的「中博李庄精神」:“伟大的学术抱负,浓厚的研究氛围,良好的读书风气,热忱的合作协调,用心的人才培育。”






李庄门官田的地主庄园,层叠有致地建造在竹林葱郁的小山坡上,由于地理位置与世隔绝,曾被笑称为“闷官田”——中央研究院社会所就临时设立在这个地方。



社科所所长陶孟和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中国社会调查的先驱,带领当时的学人们研究战时经济损失及赔偿谈判的清算准备,中国GNP核算的奠基之作便在门官田诞生。


* 李庄门官田原乡绅张迎恭的大院门外,当年社会所的吊牌即挂在此


他们这一群人当中,“不但有不舍昼夜的新人,还有不择节假的前辈。” 根据和中国经济史学家梁方仲有过长期交往的李文治先生回忆:他在星期天去梁先生那里讨论问题时,常常会碰到这样地发问:“今天是星期几?”社会所学人们的伏案,是不受星期天的限制的。


*1943年6月,李约瑟拍摄门官田社会科学所办公地内景(王砚峰供图)


“山间静寂,流年无声,黄卷青灯,夙兴夜寐。”门官田办公环境恶劣简陋,社会所学人们长日与牛棚相隔,与牛马为伍。他们行之不辍坚守信念,而后在自己的领域里百花齐放。“这成绩的取得,实由于陶先生的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学术研究,甘苦以之的精神所感召。”






*营造学社旧址


“月亮田上坝,是板栗坳下山到镇上的必经之地。过去是长江与山丘过渡的一片滩涂地,那里有另一支张氏家族,也叫张家大院,那是中博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租定的办公区。”



这座简陋的L形平房农舍内,不仅发生过伉俪情深抗争病痛奔走筹资的艰难困苦,以梁思成为首的社员们,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如果说1931年至1940年的十年,是学社对中国古建筑的调查时期,那在李庄的五年,则是对调研成果的整理和归纳时期。


* 梁思成在李庄绘制图纸

* 林徽因养病期间协助编著


李庄时期的中国营造学社,最终编著完成数本中国建研究著作及以《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为代表的划时代之作——这是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中国建筑史。


*划时代之作《中国建筑史》,李庄的旋螺殿也收入其中。


“脚下长江奔涌,浩浩汤汤,不舍昼夜;对岸桂轮山,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如今,原梁林故居的办公生活环境仍被完整复原保留下来,可供全国到访者参观,故居旁设立营造学社陈列馆,细述中国古建筑探索之路。



近年来国内外建筑论坛展览在此踊跃开展,广大建筑学子纷纷拜访这处文化胜地。营造学社虽建立时间不算长,但它与李庄的血脉余温,仍持续扩散着影响力,鼓舞着一代代建筑人和每一位为中国古建筑雕梁画栋的存在而动容的我们。







*李庄东岳庙 原同济大学工学部


“乱世烽烟,板荡不已。破庙祠堂,庠序如旧。”战时教育科研机构内迁,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镇上的九宫十八庙,多为明清建筑,是分布较为集中的佛道教信仰之地。1940年,由于房屋资源极度短缺,那些庙宇被腾出空间,用以接纳同济大学学子及其他机构迁往。


*1943年6月5日,李约瑟拍摄同济大学学生在禹王宫礼堂听课(滕玉红供图)


“从西边的东岳庙开始,沿江次第排开张家祠堂、紫云宫、土皇庙、万寿寺、南华宫......再背后是天井山。若把李庄比作一艘大船,禹王宫就正好在驾长室。”同济校本部恰置于此,相应的,工学部置于东岳庙,理学院设置在南华宫,医学院则是在祖师殿。



同济的师生们在课余时间逐渐入乡随俗,“消夏纳凉,草坪上安一坝竹椅。砌几个三角灶,煮几把铜壶,氤氲的香气中,卖香烟、瓜子、椒盐花生的老者、小孩,在人群中穿梭不息。”


 当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与当地的生活轨迹重叠,“李庄增加好多人,面馆增加不少,市面也繁荣了,文化水平也提高了,整个市面就兴旺发达起来了。”


*1942年5月20日,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运动会(同济校友会供图)


庄六年,是战时同济人与自然、社会最亲近融合的时期。同济大学也因由这张宁静的“大书桌”,为国储才,培养了战后建设的一大批精英。






* 如今打造的月亮田景区,已成为热门旅游地


先行者开疆扩土,后继者继往开来。今日学界仍在传承李庄的学脉精神,直接或间接地汲取李庄的养分。


然而,李庄的魅力不仅仅止步于它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李庄容纳了更多维的生活方式和新的风景,依旧以其独特的底蕴影响着每一个到访者。无数游人在此驻足,感受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漫步于那条旧巷,倾听风声与历史的对话,再笃定地朝着下一场日出前行。






作者岱峻

用二十余年去重新发现李庄

他的坚持 让历史「返场」有意义

我们才得以触到

知识分子命运和历史洪流交错中的

种种可能性及运行机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方历史的书

更是一首献给文化与精神的不朽赞礼

正如书中的隐喻

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生命

每一段历史都不该忘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读懂李庄也是读懂中国





编辑:妹坤

编审:陈秀英

监制:王敏

图源:《发现李庄 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一场穿过月亮田的旅行


来李庄住哪里?超全宝藏民宿清单奉上!


请接收!李庄古镇景区出行指南




中国李庄
你想要了解的李庄资讯,这里都有!快来关注我们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