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好如坚壁——
“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
1949年7月,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位于市中心的南京路上依旧人群熙攘,数位身着军装的解放军官兵,以训练有素的矫健身姿在这片街区展开了巡逻站岗,引起路人纷纷注目。这支正在执勤的连队,就是当时接到命令进驻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八连。
承担这一重大使命的八连,其前身原本只是一个组建于小山村的普通连队,队员都是来自胶东贫苦农家的子弟。1947年8月,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的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这几十个志愿参军的农民子弟编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不久之后,又改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上海刚一解放,该连又被改编为三营八连,准备进驻上海。
整编完成之后,八连却并没有立即开入市区,而是先在北火车站月台上露宿了三夜,又先后在跑马厅后的马厩、苏州河畔废旧仓库里潦草地住了一段。在此期间,连队上下每天一遍遍背诵着《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将这些内容熟记心中。直到七月,才被分配到南京路值勤,在青海路刘家公馆居住。
初来乍到,上海的一切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战士而言,都是无比陌生而新奇的,松懈的情绪在连队中悄悄滋长,一些战士开始模仿起了“小资情调”。常年风餐露宿的战士们住进刘家公馆后也很不习惯,许多先进设施都不会使用。自来水、电灯、抽水马桶……面对这些物件儿,朴实憨厚的八连战士们完全一头雾水,不明就里,甚至还要专门跑到外面去找厕所。据说,战士们曾在淘米做饭时犯了难,没有河,也没有井,只好在抽水马桶里淘米。结果令人哭笑不得:米粒越淘越少,捞也捞不到,只好把马桶给敲碎了。
连队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引起了八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的注意。于是在党支部会议上,他严肃申明: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到这里就没有退路了,全连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随后,连队及时展开了反腐蚀斗争,开展思想教育,纠正不良作风。为了不再“闹笑话”,还组织大家学习了城市生活知识。
一番整顿下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连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大家纷纷表示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将“两个务必”铭记于心。时刻谨记并实践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箴言,他们逐渐恢复了本色,守住了初心。
南京路上好八连为百姓提供服务
在和平年代,闹市之中,八连战士们仍延续了从前战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士们人人都有三件“传家宝”:草鞋、自糊信封和针线包,衣服鞋袜破旧了,就自己动手缝补;各班自备“三箱”:修理箱、木工箱和理发箱,桌椅板凳坏掉了,自己用工具修好;扛着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到十几里远的郊区开荒种菜;节约下的衣服和钱都捐给灾区百姓,身体力行地诠释并发扬了“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的五个一精神。
面对十里洋场的种种诱惑,八连战士也不再产生动摇。平日里,有的路人会偷偷在值勤战士身边扔下钱、香烟和手帕,想看看战士会不会捡来私吞,还有些艳丽的女人故意抛来媚眼,分散战士的注意力。对于这种别有用心的考验,连队上下不为所动,踢开故意扔下的财物,斥退无理纠缠的路人,主动上交捡到的物品。
久而久之,上海市民都看到了这支人民子弟兵艰苦朴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意,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赞许。“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便是市民们对八连作出的极高评价。
八连的事迹被写成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刊登在了《解放日报》的一版头条,同时配以《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社论,向上海市人民展现八连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事迹。好八连艰苦奋斗的故事一时在上海人民的口耳相传中家喻户晓,传为美谈。后来还被排成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反映“好八连”事迹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正式授予了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社论与《南京路上好八连》长篇通讯。八连事迹在全国迅速传播,引发了争相学习八连精神的热潮。1963年八一建军节,从未为任何连队作过诗的毛泽东主席亲自挥毫写下了一首杂言诗《八连颂》,表达了对八连精神的充分肯定,此后这首诗便成为了一代代八连将士们的骄傲。
八连颂
“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
如今,八连虽然不在南京路上站岗了,但好八连的精神早已被融入红色基因里传承至今,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榜样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强调,“‘南京路上好八连’可是我军的一面旗帜啊!”八连红旗处处飘,就这样飘动了半个多世纪,并将继续高高飘扬。
作者: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转载请注明来自黄浦史志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