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

政务   2024-10-18 19:40   上海  


近期,根据中央和市委、区委要求,黄浦区分3期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对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全覆盖集中轮训。本次培训帮助干部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上海、黄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干劲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通常以改革为主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提出重要方向。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新时期历届党的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
会议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这次全会揭开了序幕,邓小平理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由此,中共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二届三中全会

时间:1984年10月20日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步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决定》就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经济杠杆作用、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济技术交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十三届三中全会

时间:1988年9月26日—30日
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全会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形势,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这个方针与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价格、工资改革方案的初步方案》相比有两点重大变化:一是从加快改革步伐转向其后两年以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为重点;二是强调价格改革不能孤军突出,改革必须是全面的配套改革。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主要是整顿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混乱现象,特别是流通领域中的各种混乱现象。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要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

时间: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有新的突破是继续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五届三中全会

时间:1998年10月12日—14日
会议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农业和农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决定》强调,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全会总结了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十六届三中全会

时间:2003年10月11日—14日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还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市场体系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决定》是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

时间:2008年10月9日—12日
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决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决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

时间:2013年11月9日—12日
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十九届三中全会

时间:2018年2月26日—28日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会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来源:党史镜报


黄浦史志
在这里,让我带你走进黄浦,了解昨天的历史,聆听今天的故事,畅想明天的诗和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