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9点,宣绩高铁正式开通。宁国南站的站前广场上,人流涌动间,欢腾喜悦的氛围蔓延开来,还能细嗅到山核桃的香气。
“欢迎来宁国!免费品尝山核桃!”在山核桃传统加工制作非遗展台前,县级非遗传承人赵礼友正在热情吆喝。内蒙古游客马祥特意过来品尝。“味道好香,特别原生态,想送家人,也想自己吃点。”马祥说,他打算将皖南特产寄回辽阔草原。
山核桃早已是山城宁国的亮丽名片。作为“中国山核桃之乡”,目前宁国山核桃种植面积40.4万亩,平均年产量1万吨,2023年山核桃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宁国山核桃”入选全省首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我省重点山区县市,宁国山核桃存在基础设施匮乏、林权权属严重碎片化、农村空心化等制约林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志辉告诉记者,近年来,立足林业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为目的,宁国不断拓展“小山变大山”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9月中旬的宁国市宁墩镇吉宁村独川坞组,夕阳打翻了调色盘,晚霞蔚然。林农们三三两两,荷竿而归。“90后”年轻小伙鲁钧格外显眼。“特意跟单位请了假,回家采收山核桃。”鲁钧告诉记者,“今年山场变化好大,小火车有了,林间作业道通了。没那么累,年轻人才更愿意回来帮忙。”
自2022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改革以来,宁国累计投入山核桃产业振兴资金3000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资金用于参加改革林农所在地的基地建设。山核桃“小山变大山”改革提出了针对当前林业发展中“山场权属碎片化”的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入选了全国第四批林业改革典型案例。
宁国的宁墩镇、万家乡、南极乡等地山峦连绵,山核桃树郁郁葱葱,挺直了身板。因地制宜培育“新型全程托管经营主体”和“国有托管”,宁国积极探索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宁国路径”。
▲9月14日,航拍的宁国市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这里是两年前宁国“小山变大山”改革的策源地,进山的道路也是当时修建的。
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是宁国“小山变大山”改革的策源地。故地重访,改革的风没有稍歇,掠过生命力旺盛的山核桃林,越吹越劲。
2022年,宁国市乡投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2023年宁国市乡投林业公司在茶厂组流转30年山核桃林地经营权和林木使用权,面积4200亩。在山核桃林权流转中,当地创新提出“茶厂模式”。
“‘茶厂模式’等于‘小山变大山’改革加两段式‘国有托管’,再加国储林项目加持。”吴志辉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培育本地化的‘非公托管’主体并逐渐向‘国有托管’过渡。”
今年,该基地中610亩山场已经实现“非公托管”。国储林项目建设过程中,前6年或8年允许林农返租自主经营,6年或8年以后实施统一经营,破解部分林农暂时有能力经营而不愿意放手的经营权流转难题。
“农民嘛,不怕苦,还能再拼个几年。等上了年纪,干不动了,当然愿意把林地交给乡投公司!”作为“小山变大山”改革的带头人,林农王建国现在“非公托管”了不少村民的山核桃林。
在南极乡永宁村九龙山组,更多林农奋起直追,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茶厂组和我们山挨着山,他们都有了‘茶厂模式’,我们也不想落后不是?”林农叶忠辉说。
在南极乡梅村村——宁国市山核桃亿元村,因过度使用除草剂导致长势不佳的山核桃林有了新变化。“我十几年没打除草剂了,你看是不是有明显对比?”高山组林农黄华波告诉记者,去年村民组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他承包了150亩林地。
▲9月14日,在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村高山组,林农在地上布网采收打落的山核桃。
▲9月14日,宁国市南极乡的梅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晾晒新收的山核桃。
春山在望,不惧路长。近三年来,宁国以多种方式实现山核桃全程托管经营总面积3.6万亩。截至今年7月,宁国已培育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等不同形式的托管主体52个;“小而美的家庭林场”8个。全市已完成“小山变大山”改革的村民组67个,覆盖所有产区,超过全市山核桃村民组总数10%,参与林农1716户,参与率达85%。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 徐旻昊 罗鑫 文/图
一审:张佩萱
二审:凌 欣
三审:吴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