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宁国 | 十月,央媒关注了我市这些工作~

民生   2024-11-27 17:44   安徽  

一直以来,宁国元素都备受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众多央级重点新闻媒体的关注,相关内容频频被定格聚焦,也让现代化美好宁国的魅力传递得更远更广阔。

快随小编来看一看,整个10月又有哪些宁国元素被上级媒体关注。以下是我们挑选的一批重点稿件,以飨读者。


央媒看宁国(10月)




CCTV13 新闻联播



CCTV13 新闻直播间



CCTV2 天下财经



CCTV4 中国新闻



人民日报

第01版:要闻  



经济日报

第03版:要闻  



光明日报

第02版:要闻 



中国日报

New high-speed railway line opens in Anhui



工人日报

02版



新华社

新华全媒+|宣绩高铁开通运营



人民网

宣绩高铁开通 到宁国旅游有这些优惠




新华网

宁国市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央广网

宣绩高铁今天正式开通运营



中国新闻网

宣绩高铁开通运营 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突破7600公里



人民网

宁国市纵深推进“小山变大山”改革

日前,在宁国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林权登记窗口,南极乡梅村村黄家村民组村民陈妍华领到了3本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书》。她笑言,比拿到“房本”还开心。

与陈妍华同批拿到新证的还有其他5户村民,都是黄家村民组的山核桃种植户。这是宁国市实施“小山变大山”改革后,首批申请办理的不动产登记证,涉及8户,其中受让户6户,涉及11宗地,合计面积19亩。

“首批林地面积并不大,但涉及林农最基本的利益。”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志辉说,“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是‘小山变大山’改革的后续工作,既是为了巩固改革创新成果,更是积极回应林农需求,让群众吃上改革后的‘定心丸’。”

宁国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产干籽1万吨左右,涉及林农7.1万人。为破解“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山场碎片化问题,近年来,宁国市探索开展“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以托管承包经营为主,互换、转包、租赁等流转形式为辅,引导农户承包林地集中有效整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已经有67个村民组实现了“小山变大山”,农户参与率超过85%。

南极乡梅村村黄家村民组共有农户19户,2023年开展“小山变大山”改革后,共有18户参与,户均减少山核桃地块4.3块。山场整合后,该村民组被纳入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新建2条林区道路,还安装了一条单轨运输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管理成本降低,林地规模经营初显成效,实施“小山变大山”改革,让林农户均年收入增加3000余元。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后,有村民主动提出,能否为自家新增的山场变更承包经营权,以减少后续可能产生的协议纠纷。面对村民提出的要求,村民组长汪永明联系了林业部门,咨询办证的相关程序。

“小山变大山”实现山场数量的降低,有托管、转包、互换、租赁等多种方式,其中转包、互换的林地符合承包经营权调整的基本条件。“村民间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转包、互换山场。但种山核桃成本投入比较大,而且投入周期长,有些设备投下去能管几十年。如果有一方不续签了,或者在协议期间生变了,那受让农户前期的投入就打水漂了。”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改革和产业发展科高级工程师石道国说。

了解到村民的需求后,石道国积极与不动产登记部门联系,明确申请变更登记的条件、程序、材料等相关事项,并多次到村里开展入户宣传,指导村民们准备申请材料。为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宁国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小山变大山”改革“定制”了特别版本的《林权类不动产确权申请审批表》。“去除了‘四至相邻人’签字环节,尽量简化办证程序。以前必须当事人自己到现场,现在也可以委托办理,因为‘小山变大山’改革工作是以村民组为单位的,在办理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时,村民可以委托村民组长来统一办理。”宁国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邓文华介绍道。

“拿到证了,心里踏实!”去年村民组整合山场后,陈妍华家的山场由原来的13块整合优化成现在的7块,山核桃种植面积却从原来的3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近70亩,真正实现了“小山变大山”。因为山场成片,具备了张网采收的条件,陈妍华和丈夫商量着为山场装上采收网,不仅可以提升安全度,还能提高采收效率、降低用工成本。但算了算账,从购买设备到请人安装,要花费超2万元。“不是自己的山场,不敢投入太多。现在有证了,没有后续的纠纷隐患,可以放心大胆地增加投入,通过科技化设备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山核桃种植效益的提升。”陈妍华笑着说。

办证一小步,改革一大步。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降低了林权流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奠定良好基础。首批证书的发放工作,也提供了变更登记的“样本”。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与宁国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密切协作,反复商榷登记发证的关键环节,尽量优化办事的流程,共同制定了《宁国市“小山变大山”改革林权不动产申请变更登记工作指南》。

“作为‘小山变大山’改革工作的后续延伸,我们把充分尊重林农意愿作为变更承包经营权的前提,稳妥慎重推进。”吴志辉说,“以黄家村民组为试点,我们将鼓励条件成熟、积极性较高的村民组推广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巩固完善改革创新成果。”(余洁红)



人民日报

多措并举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各地针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群众,开发合适岗位,开展技能培训

多措并举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劳动技能偏弱、就业渠道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群体面临的困难。为克服这些障碍,各地尝试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服务,开发合适岗位,提供工作信息,组织技能培训,为困难群众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编者

  扶持大龄群体——

  开发合适岗位,有针对性组织技能培训

  “小儿推拿特定穴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年龄越小推拿效果越好……”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德隆职业培训学校内,一堂“婴幼儿健康护理公益课堂”正在进行。讲台前,教师张春玲详细讲解中医小儿推拿知识;讲台下,100余名妇女认真听讲,仔细记录。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婴幼儿健康成长。”今年50岁的张俊然家住阜城镇尤常巷村,是一名“阜城嫂”,如今在衡水市区当月嫂,月工资有1.2万元。为了持续提升劳动技能,她隔段时间就会重回学校,上课“进修”。

  “近年来,阜城县聚焦大龄人群、失业人员和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就业问题,依托德隆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优势,发挥家政服务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阜城嫂’这一劳务品牌。”阜城县人社局副局长蒋庚介绍。如今,已培养“阜城嫂”6.51万人次,向京津等地输出4.12万人次。

  “职业培训让我有了知识和技能,收获了稳定的工作。”此前,家住阜城县古城镇郝家庙村的历杏兰因为年龄较大、缺乏技能一直未能就业。几年前,她在德隆职业培训学校参加养老护理课程培训,考取养老护理员证后,到北京一家养老机构工作。“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用专业的知识为老年人进行日常护理,我感觉很有意义。”历杏兰每月工资有7000多元。

  大龄群体是就业困难群体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衰退、技能储备不足等因素,导致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较大。”衡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刘勇介绍,针对大龄劳动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衡水大力开展家政服务、保安、面点等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今年9月,河北省人社厅印发《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九条措施》,提出要优化服务保障,拓展银发群体增收渠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提高大龄劳动者求职能力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开发‘适老化’岗位,拓宽大龄劳动者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帮扶,让越来越多的大龄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发挥社会作用。”刘勇说。

  帮助残疾群体——

  完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集中安置工作

  走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的润庐工坊,刚一进门,便会听到王启军的一声:“您好!”王启军口齿有些不清楚,但依然十分热情:“拿快递请直走左转,我可以带您过去。”

  王启军是一名残疾人。“2021年,王启军刚来的时候,非常腼腆,很少主动说话。经过工坊的技能培训和社会融入指导,他已经能够与人交流,我们就把他安排在门口做引导工作。”润庐工坊负责人刘仁如说。

  润庐工坊全称为润庐残疾人辅助就业工坊。“2021年,我们通过引入专业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公司,打造了残疾人辅助就业机构——润庐工坊。目前吸纳了39名残疾员工,并配备了8名培训管理人员。我们不仅免费提供场地,残疾人工资和运营费用也由政府兜底。”庐阳区残联就业所所长张毅说。

  “在润庐工坊,残疾人可以学习简单的手工活。我们还通过组织志愿活动、外出参观,引入高校志愿团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刘仁如说。

  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安徽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在辅助性就业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并提供适当补贴。截至6月底,安徽已有200余家辅助就业机构,解决了4600余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早上8点,程志飞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生产车间。他是位于宣城市宁国市的安徽津桥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操作印刷机器。

  程志飞患有听力障碍,从2005年进入企业,他已经在这里工作近20个年头。“他工作起来非常认真,工作效率不比别人差。”安徽津桥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目前该公司已聘用了26名残疾人,是一家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

  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背后是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对于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月安置残疾人的人数不少于10人,且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5%,并符合其他相关条件,就可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宣城市残联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晔表示。

  以安徽津桥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可享受150万元左右的增值税退还。目前,宁国市已有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31家,安置残疾人就业622人,每年给予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税收优惠4000余万元。

  “我们还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建立残疾人大学生‘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台账、开展就业技能或创业培训等,努力让残疾人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安徽省残联基金教育就业处处长刘群说。今年1—6月,安徽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4096人、农村新增残疾人就业10697人,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10476人。

  服务较长时间失业群体——

  提供就业指导,找准定位提升工作能力

  早上8点,39岁的李璐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光。

  在此之前,她早早起床,做好了全家的早饭,再将两个孩子分别送到家门口的幼儿园和小学,然后来到对面小区,到一对空巢老人家里做家政服务——拖地板、擦桌子、洗衣服、做午饭……

  李璐是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街道古运苑社区的居民,也是一名新无锡人。10年前,她与丈夫来到无锡生活,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5年前,因为事业发展和家庭原因,她选择辞掉了当时的工作,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

  李璐在求职中遇到两个困难:一是自己要照顾两个孩子,离家远或者要坐班的工作,难以胜任;二是缺乏专业技术和就业竞争力,工作空档期很长,许多岗位要求35周岁以下,自己的机会不多。

  今年9月初,社区党委书记姚琳在走访中了解到她求职的困难,将她领到本社区的“春蚕·时光里”就业服务站介绍工作。姚琳介绍,这是去年8月社区孵化的创业带动就业项目。

  考虑到李璐希望“照顾家庭与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实际情况,服务站从家政公司请来老师,对李璐这批再就业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包括清洗收纳、营养搭配、老年心理等,然后她签订合同、正式上岗。

  姚琳介绍,在培训人员中,有好几名是本社区及周边社区的长期失业人员,他们的困难和李璐类似:家中有老人或小孩要照顾,同时就业技能不足、年龄不上不下,希望有份弹性灵活且收入稳定的工作。如今,有了家门口的“饭碗”,又有社区做后盾,劳动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我一般上午忙完家政工作,下午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每月工资3000多元,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李璐说。

  无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就业服务部副部长黎波告诉记者,无锡人社部门为失业一年以上人员提供重点就业援助服务,包括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介、培训推荐、心理疏导等“一对一”服务;同时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源,强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站点建设,鼓励基层结合自身条件开展重点群体帮扶工作。目前,该市已建成159个社区(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就业服务,2023年至今,全市帮扶长期失业人员就业124人。

  (文中残疾人均为化名)本报记者 邵玉姿 罗阳奇 姚雪青



央广网

安徽宁国:深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央广网宣城10月25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丁元武)近年来,宁国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据统计,2023年该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当量值)下降12.88%,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当量值)继续下降11.91%。

发展清洁能源,优化用能结构。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光伏建设,并在经开区成立光伏投资运营平台公司,目前已完成66MW装机容量,预计年发电量5900万度,可减少碳排放约5.8万吨。中德智造产业园已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23MW,积极推进光伏、储能、充电桩和用电于一体的微电网项目建设,年发电2300万度,可减少碳排放约2.3万吨。发展农林生物质能利用热电联产,逐步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率,在经开区港口片区建设以农林生物质为燃料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4万吨,同时大量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建设海螺生物质再生洁净能源示范项目,通过利用毛竹和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目前已建成一期1条5万吨生产线输送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宁国水泥厂综合利用,预计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3万吨。

深化培育引导,打造绿色工厂。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摸排指导重点企业对照绿色工厂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补缺补差,引导企业在清洁能源利用、能源回收利用、环境排放等方面加强建设。截至目前,该市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设计产品14个,以及省级绿色工厂19家、宣城市级绿色工厂14家。同时,积极开展节能诊断,挖掘企业节能空间,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开展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机电设备能效摸排调查工作,指导企业做好高耗能机电设备淘汰工作;广泛宣传引导,结合日常企业走访,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转型。制定《宁国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的企业给予单个产品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10元一次性奖励,2023年兑现绿色工厂企业奖补资金90万元,2024年预计兑现奖补资金70万元,并将企业单位能耗纳入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用好亩均效益“指挥棒”,激励企业节能降耗。

加强固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以磷石膏和耐磨砂资源化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通过终端产品及副产品互补互动、共生共利,初步形成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区域层面“三层循环”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模式。司尔特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废弃余热发电、废水循环利用、废渣提炼铁粉、磷石膏制造建材板等,其中,园内磷石膏利用企业每年可消纳近200万吨磷石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万吨;与安建大开展磷石膏气泡轻质土研究,通过综合利用磷石膏制成路基新材料,1公里路基可利用约6.5万吨磷石膏。推进耐磨砂资源化利用协同减排,并引入覆膜砂和再生砂循环利用项目,解决铸造废砂回收再生循环利用问题,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回收废旧砂18万吨。



人民网

宁国市“机器换人”促亩均效益提升

走进位于宁国经开区的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片的厂房、整齐的生产线以及忙碌的工业机器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智能制造的生动图景。作为该市“机器换人”的先行者之一,桑尼泰克正以其生动的实践成果引领着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桑尼泰克多次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并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已形成以机器人冲压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为主体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作平台。2023年,该公司亩均税收超过40万元,成功跻身宁国市2023年度“亩均英雄榜”,并被认定为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机器换人’让我们受益匪浅。”公司相关负责人沈德贤表示,引入机器人后,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原来准备买地扩建厂房的资金省了下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空间。

时间回溯到2018年,正值桑尼泰克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急需20亩左右的土地扩大再生产,但是周边已无地可供,较远的地块又无法和老厂生产线配套。但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牵头调研后认为,企业厂房布局不尽合理,边角地多,有升级改造的潜力,完全可以通过规划调整实现“工业上楼”。

说干就干,新的多层厂房建成后,桑尼泰克从瑞典引进了13台机器人布局自动化生产线,上马新能源汽车高端底盘生产项目,成功推动土地存量转化成经济增量。

“通过‘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亩均效益比过去提高一倍多。”沈德贤表示,企业已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检测线36条,计划2027年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作为山区县(市)的宁国走出了一条有着自身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之路。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工业用地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亩均论英雄”正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提高亩均、人均产出,向用地少、能耗低、技术高、产出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共同推动了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同样是在宁国经开区,A股上市企业——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台台精密的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它们或抓取物料、或进行精密加工、或进行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感与智能化。通过“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升级,中鼎股份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提升,更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作为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排行榜10强之一的中鼎公司,近年来已全面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转型,并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23.46亿美元,亩均财政贡献达53.7万元。

坚持“亩均论英雄”的集约发展理念,宁国市以“机器换人”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中鼎密封件、裕华电器等企业5G场景应用设施建设,83家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诊断,建成智能工厂5家、数字化车间23个;73家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370台(套),实现“机器换人”和生产线智能化转型。在2023年度全省亩均效益评价体系中,该市规上企业亩均销售收入达298.69万元,同比增长11%;亩均税收17.16万元,同比增长15%。(程棋奎)





人民网

安徽宁国:文旅产业“新”潮涌动



央广网

去村里“浪”!宁国文旅新业态正在“圈粉”年轻人



CCTV 新闻直播间


在这些重点央媒的报道中

既包括宣绩高铁通车这样的重大节点

也有宁国促经济惠民生的大事小情

还有“花样百出”激发的文旅新活力

……




那么

11月厉害了我的“国”

还会有哪些新鲜事“出圈”

一起期待吧~


来源:宁国市委宣传部、宁国市融媒体中心


一审:黄瑞莉
二审:张佩萱
三审:张礼宾

宁国融媒
宁国市融媒体中心(宁国市广播电视台)旗下官方公众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1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