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曲折蜿蜒,穿村过户的盘山路。
驾车一路前行,窗外银霜挂上枝头,冬终于冷冽登场。这也是我们最为期待的时刻。
行至“皖南川藏线”中段,天边正泛起鱼肚白,千亩红杉正静谧地伫立着,相拥一湾清河,水映杉林,杉林随流,如梦似幻。
冬季的红杉林是明亮的、丰满的、叫人咋舌的。冷空气过后,才是浓烈的红,似乎要从枝叶的末梢窜出来的生命力,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满目的深的浅的红色。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这抹红色被点亮了。
有了光,就有了生命力。
_
一同被晨曦唤醒的,还有谭春梅,一个土生土长的方塘人。面朝杉林、推窗见景的又见·杉河民宿是谭春梅姊妹俩的事业,也是她们的家。
“酒香也怕巷子深,曾经因为交通不便,我们门口的千亩红杉林,就像藏在深闺的女儿,没人认识。”从谭春梅的讲述中,我们已经很难发现从前的踪影,如今正值落羽杉的最佳观赏期,每日门前游人如织,民宿前的停车场更是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
而在十年前,安徽“川藏线”“初出茅庐”,从无到有,探索起步。2016年,“皖南川藏线”火了,村前的红杉林成了“爆款”景点。
“特别是那年国庆节,真的是大堵车!有些当地人回家过节,也被堵在路上好几个小时。”据统计,2016年国庆节这条线七天车辆进出超过3.5万辆,人次15.3万,超过了黄山景区接待流量。
巨大的“流量”变成了直接的“销量”。从宣纸字画到笋干特产,从黄瓜西红柿到蜂蜜番薯,都成了游客抢手的特色好物。
“我妈妈当时就在路边支了个摊子卖东西,生意很好,后来就把我们家的两间小平房整出来,给游客住,但那时候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厕所啊供水啊,跟现在不能比。”回忆之余,谭春梅始终忙碌着,这边和民宿官家讨论着当天的住房情况,那边迎来送往住客,勤劳智慧是这母女两代人身上的底色。
| 又见·杉河民宿的蝶变 |
“早班车”碰上了“新瓶颈”,转变也在同步发生着。随着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道路全程拓宽并黑化改造,加装护栏,切坡除险;沿途的停车场、观景台、旅游厕所、休闲驿站也应有尽有。
谭春梅家的民宿也完成了两次升级改造,实现了从简陋平房、三室之小到如今十三间客房的精品民宿的华丽蜕变。特别是当前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
“在政府的大力的支持下,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才更有底气把我们家的民宿不断地升级改造,更好满足各地顾客的需要。”
十年“一路”话变迁,谈起家门前的这条路,谭春梅感触最大的两个字是“幸福”,她笑着说,“家好了,有事可做,老有所乐。”
十年幸福路,不仅串起了好风景,也串起了百姓新生活,让村民出得去,让游客进得来,更让乡村旅游业旺起来。
有归来的人,也有来的人。
如果说“又见·杉河”民宿更多的是靠山依水因地制宜的探索,那么,“杉顶见”·四季艺术空间则是对乡村文旅发展的创意赋能。
即使是周四的中午,“杉顶见”咖啡店里也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裸眼3D的观景窗,让红杉林出屏,又出片,身临其境感拉满。
只听快门声咔咔作响,一位长枪短炮的游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郑首超是一位从北京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这位头回客感叹道,“景色惊为天人,怎么拍也拍不够,1500公里没白跑。”
“皖南川藏线摄影创作基地”的标牌在店内打眼处成列着,说道摄影,店主徐锴更是打开了话匣子,“从2016年,我拍了第一部关于红杉林的片子,当时拍到觉得挺兴奋的,我觉得宁国有这样一块美景值得去推广,然后每年到这个季节我都会在这里拍摄。”
从拍风景的人到成为风景里的人,对摄影的专注和对商业的敏感,让徐锴选择了与“皖南川藏线”一路前行,“杉顶见”已经是他在“皖南川藏线”经营的第三家咖啡店了。
这家咖啡店以观景、赏享、享景、喝咖啡、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空间,开业1个月就随着红杉林的旺季“火”出圈,每天的客流量将近1,000余人。
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之中,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意风潮正悄然兴起,一大批怀揣梦想与热情的年轻人与乡村“撞个满怀”。
正如徐锴所说,“在皖南川藏线上一个十年,我们作为一个参与者,作为一个见证者,见证它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我们会有更多想法去融入进来,让这条线能够绽放更好的色彩。”
—
—
行走在“皖南川藏线”,看得见过去,触摸到现在,望得见未来。
十年“一路”生花,十年向新出发。
如果说2014年安徽省自驾游大会的举办,开启了宁国自驾旅游的新时代,那么今年“皖南川藏线”10周年·2024华东六省一市自驾盛典的举行,就是在这个新时代里又一次崭新出发。
就在不久前,“皖南川藏线”宁国自驾线路又上新,方胡路盘山公路“难翻岭”路线正式“亮相”……
举全市之力打造“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未来十年,还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讲。向着“诗和远方”进发,恰逢其时、风光无限。
图文:张佩萱 记者:储琼 高伟
视频:马若琳 视频配音: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