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第一村”兴十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解读

文摘   2025-01-07 07:00   北京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闯关东精神”与集体经济结合的故事——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奇迹。前段时间,我到这个村为黑龙江省选调生班和大学生村官班讲课,了解到了这个村从一片荒原发展到“龙江第一村”的故事,兴十四村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兴十四村的发展之路。

兴十四村的村民主要来自山东省临沂地区。这个村庄是在1956年,有428名村民从山东临沂地区迁移到兴十四村,参与开发北大荒。在第一代拓荒人生产生活实物展区,有当时住过的草棚子,用过的弯钩犁,拉过的木推车,最引人注目的是镇馆之宝——一台现在还能打着火的拖拉机。这是1970年,付华廷领着大伙“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动手搞配套”组装出来的!转年春天,自己装成的拖拉机轰隆隆开动,1971年兴十四村开荒4000多亩,当年打了100多万斤粮食,村民们第一次领到了余钱。那个时候买拖拉机要凭票购买,一个县里只能分到一台拖拉机,兴十四村分不到啊!大家看这几十年啊,许多时候地方的发展、许多村集体的发展,到了关键节点的时候,是需要能人的,付华廷,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村的“天降猛人”,付华廷喜欢学习钻研,自学拖拉机装配技术,买不到整机,他就靠买拖拉机配件,硬生生组装出来一台拖拉机,靠着这台拖拉机,劳动才有了剩余,兴十四村才完成了最初的“从0到1”的集体资产的积累。兴十四村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大力开启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通过研制玉米收获机、深松机、除草机等农机具,实现了种植产量的突破式提升。这种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没有实行分田到户,而是选择了集体经济的道路。通过这种方式,村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这种模式确保了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优化配置,为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特殊性在于,村民都是从山东的同一个地方移民而来,有凝聚力,都同意一起干,成为黑龙江省唯一没有分田到户的村。兴十四村在2023年的总收入达到了21.6亿元,妥妥的“龙江第一村”。

现在呢,兴十四村投资建成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先进农机近600台套,作业面积辐射兴十四村及周边耕地40多万亩。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已成为二、三产业工人。全村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温室和大棚内全部安装了高效节水的滴灌设备。

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在乡镇企业发展时期,兴十四村发展了罐头厂、酒厂、榨油厂、木器加工厂和小修理厂,这些工业项目为村庄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为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兴十四村通过水利化和机械化,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种植,加快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兴十四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起了面粉厂、煎饼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发展酶制剂生产、微生态制剂生产等项目。全村共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8家,生物科技企业1家。

村里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化大农业,这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还吸引了外地农民来此承包大棚,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农民从事棚室产业。目前,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已达2.4万亩,建成万吨有机果蔬保鲜库1座,棚室总数达到1331栋。

兴十四村通过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实现了农民生活小康化。在村办企业的基础上发展组建了拥有多家企业,集农、林、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将兴十四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发展。

兴十四村非常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升级产业,通过发展电商和现代物流,给传统优势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村里成立了电商团队,非常成功的把村里企业生产的面粉、月饼、面条等产品卖到全网,中秋节时甚至供不应求。

兴十四村的发展故事,是集体所有制和“闯关东”拼搏精神融合的典范。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兴十四村的成功,展现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百折不挠和勤俭奉献的精神,让人震撼又感动。让我们一起为兴十四村的明天,为乡村振兴的未来,加油!

如果您对兴十四村的发展故事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并转到关联的《靳老师讲乡创》视频号观看相关视频。点赞哦

靳铮
该号仅为靳铮先生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点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