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巨头公司旗下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的商业化落地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由于无人驾驶车辆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连续作业,再加上资本巨头的补贴使得价格明显低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价格,“萝卜快跑”在出行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以上的明显优势,很快就抢占了大量的出行订单,使得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收入锐减、怨声载道。
目前,该事件在中文互联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萝卜快跑”是无人驾驶技术在出行领域的应用代表了先进科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支持。而且国家在下一盘大棋,尤其特斯拉的纯视觉无人驾驶方案FSD在可预见的未来就要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国家应该支持相应中国企业尽快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以确保能够在中美无人驾驶技术的竞争中获胜。
另一种意见是为了保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岗位,“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应该被禁止。因为现在我国进入了经济的下行期,许多企业大量裁员,一些人被裁后没有其他出路去开网约车,在出行领域越来越卷的当下获取一份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当下应该保就业,而不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夺走这些人最后的谋生的保障。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应对“萝卜快跑”对社会带来的挑战呢?
我们要支持科技的发展,也要支持800万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就业!
按照AI赋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概率无人驾驶以后是会逐渐的取代人类来驾驶机动车辆的。有点类似汽车取代马车,但又不一样,因为马车司机可以转岗成为汽车司机,工作的岗位没有少。但是无人驾驶技术却是实实在在要淘汰人类司机,取代司机的工作岗位的。司机的工作岗位失去了,他没有了收入,怎么样来保障生存和养家呢?因此,我们在推行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商业化之前,首先要考虑、要解决的是800万司机的收入和生存问题。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挑战!
靳老师献策:
一是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对“萝卜快跑”的定价进行指导,参与出行市场的各市场主体应该实行平等价格。不能允许资本通过补贴打压价格,以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价格来提供服务。“萝卜快跑”现在其实已经通过技术和低价形成对武汉出行市场的垄断,这样的市场竞争态势对于司机来说是显失公平的。司机是肉身的人,需要吃喝,需要休息,在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竞争中明细处于弱势。
二是巨头公司可以研究改变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的商业模式,现阶段暂且不要走砸人饭碗的模式。巨头公司是否能利用所拥有的无人驾驶技术对司机的车辆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挣这个技术服务的钱,司机可以放手让自己的车辆以无人驾驶的方式去挣钱,相关公司挣的是通过技术来赋能传统出行产业的钱,同样可以积累无人驾驶出行数据,而不是和司机抢饭吃。
三是国家应未雨绸缪,建立被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取代人员的失业保障基金和并进行再就业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AI替代,现在越来越普遍的黑灯工厂,应用了自动化流水线,车间里越来越不需要太多的员工了。不仅是富士康的工厂、包括小米等一众新能源车的工厂,大量使用了自动化机器人,对流水线工人已经形成了替代。技术的发展把人往服务业来推,但如果以后类似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研发出来并大量普及使用,服务行业也会有大量的人工被取代。所以国家应该推出“被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取代人员的失业保障基金”计划,并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推介再就业等工作,保障失业人群的基本生存。
四是国家可以鼓励巨头公司建立相应失业补偿基金。对于因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技术垄断和资本补贴优势而在出行市场中经济受损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由相应失业补偿基金进行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