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下午第三节下课的时候,又被小孙同学追出教室赶着问:老师,李清照和王安石认识不认识?有没有啥社会关系?毕竟她家那么多姓王的亲戚……
胖胖的小孙气喘吁吁地跑到楼梯口,终于挡在我面前。
这孩子,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作者“边角料”。这阵子大约对千古才女李清照感兴趣,要不接二连三的问题怎么都是绕着李清照在转呢?
我还没开口,小孙就又习惯性挠头,对着我一脸讪笑:“老师,就喜欢听你说作者‘周边’,这样主角就更有光环,印象也就更深刻。”
瞧瞧小孙这话说的,好像生怕我会说什么,或是不回答他这不够正儿八经的“语文问题”。
对了,顺便插一句,我常称这些文本作者外或写作背景之缘的内容为“边角料”。“周边”这种时尚的说法,还是小孙这小子给我“科普”的。
我笑笑。大脑也在高速运转着。小孙真有意思,别说你这是课下问,课堂动辄发问的现象老师也不是没有见过。怎会责怪你对语文如此的“饶有兴趣”呢!
02
小孙不简单,他时常会用他特有的“小孙式”幽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故事,还讲这些课文作者的“周边”,甚至还会单元作者大“串烧”。当然,也有把这些写成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
印象中,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我简单说了几句关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的事情。话说那欧阳修奋笔疾书,直言不讳地向朝廷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为变法失败的范仲淹等人辩解,结果触怒了保守派,这才导致他被贬滁州。
这孩子当场惊讶地感叹:原来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同事兼好友啊。
自打这以后,我发现只要是在学习新课的课堂上,小孙动辄就会问,和作者同时期的谁和谁认识不?跟谁谁有关系没有?有时能回答,有时还真不行,就如实回答我查完资料再回答他。他倒也不急不恼,总会对我一边讪笑,一边挠起头来。
03
这不,上周刚细说完“李清照认识欧阳修不”这样的话题,这周又想到“李清照认识王安石不”这类似问题。
迎着小孙期待的目光,我说了最保守的推理:从他们各自的生活时间上推算,王安石去世时,李清照两岁多。李清照应该是会知道王安石,但他们好像并没有啥关系。
耐不住“好为人师”且“好求甚解”,更有对小孙同学深深的喜爱,私下里又哗啦哗啦扒资料。
不想又抖出“大料”。原来,李清照的生母王氏出身名门,是宋代三朝宰相王珪的大女儿。王氏还有两个妹妹,也就是李清照的姨母。俩姨母分别都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是李清照的表姐,一个是李清照的表妹。
后来呢,表姐嫁给了大奸臣蔡京,表妹嫁给了另一大奸臣秦桧。
这蔡京呢,有一个弟弟叫蔡卞,而蔡卞的岳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照这样来看,李清照随着她表姐的这层关系论起来,大抵应该叫王安石一声伯伯或是叔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