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澄江市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湖生态城市、昆玉旅游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区域,享有“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世界级名片,形成独具特色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海口古镇依托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的抚仙湖旅游度假区,将康养休闲、体育旅游、生态食品实现产业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古镇生态康旅成功融合的模式,对于当前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健康帮扶、金融帮扶都具有实践价值和学理意义。
一、康养资源
澄江地处高海拔地区,具有天然的康养旅游资源。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温度在17-25℃之间,夏季平均温度19-21℃。空气优良天数达99%以上,每立方厘米富含3000多负氧离子,是冬日避寒、夏日避暑的理想之地。抚仙湖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是天然的康养好去处。利用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康养条件,整合市场资源和康养医疗配套资源,打造全国性、区域性旅居养老和康旅平台,培育长寿健康生活目的地。比如,海口镇的热水塘村有地下温泉数口,散布在湖岸边。全镇保存县保或文特点级别的古建筑6所(海晏桥、文昌宫、海镜书院、施氏宗祠、湖光寺等)、古遗址3处(海镜遗址、矣渡遗址等)、碑刻和石刻8个(《于万年斯碑》《湖光寺碑记》《龙朝寺碑记》《世家关圣宫碑记》永和村石猫等)。闻名于世的澄江“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坐落于海口镇新村村委会帽天山,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就海口镇而言,其康养资源主要有:
(一)矣渡:“原乡、原貌、原民” 老村古韵
海口镇矣渡村历史悠久,清嘉庆21年之前,整村约100余户,该村是连接江川、澄江的主要渡口,依山傍水,取名为“矣渡”。村内有百年香樟古树100余棵,三百年以上挂牌的7棵。山清水秀的生态底色与老村古韵的特色肌理,相互映衬、光阴婆娑。(1)古村保护与再造方案。住房中土坯房116宗,房龄为70—100年,其中百年老宅共计6宗。①百年老宅,采用修旧如旧方法,用于精品产业发展。②土坯房统一流转后作为经营性用房,外观修缮恢复土墙青瓦。③砖混房采用中式外观设计加壁画的方式,统一进行风貌整治。(2)渔村历史文化与仙湖奇景。该村有“原乡、原貌、原民”的三原特征,保存并建成村史馆、普渡庵,青鱼亭、名人故居、农耕体验馆、非遗工坊等文化设施,记载“徐霞客印记”“矣渡村记”,传播抚仙湖十大奇景之一“青鱼戏鱼阵”“肖石二仙”等民间故事。(3)文化品牌建设。该村拥有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获得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云南省美丽乡村、云南省特色旅游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二)地方性的民族文化
海口镇松元村聚居着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717人,占17.20%。彝族主要分布于石门、松元、石龙、草格4个自然村,苗族则聚居在大塘子村民小组。大年初二至初四的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跳乐、唱山歌、摔跤、斗牛、找情人、背新娘、彝族之花选拔等民族文化活动。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资讯平台,融入澄江文旅产业。海口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服饰等内涵和特色,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花灯、彝族传统村落、草狮子舞、彝族刺绣等,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松园村的“太平花灯”获评省级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狮子舞”获评市级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五大基地+特色文化。
海口古镇-矣渡古村的“露营、帆船、潜水、攀岩、摄影”五大基地。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古镇+古村”核心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注重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露营+研学+团建生态示范基地:海口镇清风湾露营基地。(1)绿色康旅系列:露营,房车等。(2)商务休闲系列:承办户外团建、婚礼等庆典。(3)研学系列:湖滨带植物研学、生态蔬菜种植、果蔬采摘、普洱茶茶艺、云南小粒咖啡。
2.高品质帆船基地:2018国际珐伊28R帆船世锦赛在云南抚仙湖落下帷幕,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支队伍共142名选手参赛。2020年全国商学院杯赛、川滇对抗赛等大型赛事。开设帆船专业与基地共同推进体教融合、组建帆船赛队和培训基地。基地主要设施为培训中心、会务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帆船文化展示中心、水上训练等功能。引入中式帆船,拓展参与受众、丰富旅游体验,打造抚仙湖独特旅游品牌。
3.专业化潜水培训基地:以国家应急管理部对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的契机,依托现有潜水俱乐部的安全保障能力,将现有潜水俱乐部升级为潜水培训中心,进行水域救援、潜水救援的相关培训。
4.云南攀岩协会的攀岩基地:有独特的渔村徒步线路,年均15万左右的基础人流。具有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文、群众”等优势条件。
5.抚仙湖国际摄影基地: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契机,结合抚仙湖婚拍、旅拍、水下拍、梯田景观等,共同构建矣渡国际摄影基地,基地主设施为室内影棚、配套、室外布景、花田等。
二、模式特色
澄江康旅发展初步形成三大特色:一是生态+康养旅游,“山水双线”;二是体育+康养旅游;三是“四同步+五一体”运营机制。
特色一:生态+康养旅游,“山水双线”。澄江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山水双线”特色康旅模式,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娱乐和文化体验的多元化需求。(1)利用绿道资源,全长28公里的沿湖时光栈道,提供徒步、摄影、观光等项目。发展开展多项水上运动,如游泳、划艇、帆船、潜水等水上运动,建设沿湖时光栈道、帆船基地、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形成环抚仙湖体育+康旅线路。(2)依托梁王山、老虎山、大黑山等丰富的山地资源,建设梁王山骑行徒步道、大黑山登山步道、自驾房车营地等项目,发展山地运动、自行车越野、徒步、拓展运动等业态,形成环湖面山运动休闲线路。重点打造帆船基地、潜水基地、抚仙湖半程马拉松赛道、环抚仙湖骑行赛道、梁王山徒步线路等体育运动基础配套设施。拓展攀岩、越野跑、徒步等精品康旅项目,把体育活动和康旅研学等相融合。
特色二:体育+康养旅游。“抚仙湖边跑早操”,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观赛、多人出游的新康旅模式。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相结合,开发有主题、有内涵的绿色低碳的康旅产品。挖掘新旅游核心要素,开发“养、闲、商、学、情、奇”六大类产品,满足游客放松、审美、娱乐、教育等不同的体验需求。文旅部制定《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进“旅游+和+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澄江市依托抚仙湖优质水体和环湖山体资源,形成环湖面山体育旅游线路,“内培外引”,打好“精品赛事牌”。
表1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谱系
澄江市马拉松、帆船、自行车“体育+新康旅”模式
特色三:“四同步+五一体”运营机制。建立横向合作机制,采用“治环境、落产业、复渔村、创循环”的“四同步”原则,带动“投、融、建、管、营”一体化建设。第一步:村庄风貌整治,环境整治、矣渡河整治、生态文明展示服务中心、帆船基地、潜水基地、摄影基地及梯田区域落地实施。第二步:老宅整治、基础产业招商入住、高端民宿落地实施。第三步:村民帮扶创业孵化,创建村庄业态内循环。第四步:与抚仙湖整体文旅产业融合创建外部循环。“五一体”:“投资”,由国有公司投入基础配套设施,由村集体整理集体资产入股平台,由企业投资建设经营性物业。“建设”,企业负责策划、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管理”,以基层党组织作为管理核心,结合村规民约,运营和收益分配公正和透明。“运营”,以企业为运营核心主体,对接市场,发展新业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的运营,提升乡村流量,按照流量切割模式,带动企业、村民、经营者的三方增收。与澄江市云港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帆船基地)、昆明潜乐潜水服务有限公司、云南缇恩斯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服务合同。2021年,海口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6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约4000万元,招商引资1亿元。
三、典型做法
2023年澄江全年接待游客1005.23万人次,旅游收入11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1%和85.78%,康养旅游的综合效益初显成效,康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市场基础初步形成。
一是绿色发展,守住绿水青山的康养环境。澄江市构建形成污染防控、健康水循环、绿色发展、智慧监管四大体系,打造全域现代化水网,建设抚仙湖生态廊道。(1)市级层面:全市按照源头截污、过程控污、末端治污的策略,建成污水管网体系1604公里,271个村组污水纳管进厂。(2)乡镇层面:入村企业与海口镇政府签订片区湖滨生态区域管护协议,责任共担,负责湖滨缓冲带的水生植物收割、清淤、湿地管护等业务。2021年,海口镇持续推进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市项目海口片区建设,管网铺设基本完成,铺设污水管网6万余米,安装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36套。
二是注重健康,配套优质医疗资源。正式运营的中山医院,为游客特别是老年康旅游客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康养保障和医疗服务。中山医院,投资27.5 亿、千余张床位三甲医院。昆玉同城区位交通优势,澄江距离云大医院半小时高速车程。突发重大疾病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澄江市中山医院或云大医院(位于昆明呈贡区,30分钟高速车程)诊治,为急、难、重病提供便利。
三是旅游为先,打造 “吃-玩-住-养”精品生态康旅。环湖坐落2000余家民宿,形成风格各异的生态民宿群。包括网红民宿小湾村(圣托里尼风格)、马房村(乡村田园风)、高端民宿太阳山和希尔顿(商务风)、禄充民宿(度假休闲型)及矣渡半山民宿(传统复古风)。矣渡村有特色民宿7家,宾馆3家,其中五星级民宿3家,共计床位数212个。
四是美食养生,构建地方美食文化与绿色生态食品体系。矣渡村有特色餐饮7家,以川滇及本地菜系为主,老帅余厨的铜锅鱼、老酱渎鱼等,在CCTV《暖暖的灶台》美食纪录片播出(20210218澄江篇)。通过美食养生,增强旅游和康养食品元素。主要有:海口镇酸汤生态火锅、仙湖鱼,仙湖莲藕,澄江“小金果”蓝莓,古法豌豆粉、凉米线、手工豆花,九村羊肉等等,备受食客青睐。
五是培养人才,补齐技术短板。对农民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投资,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的源泉。2023年地区共建,中山大学启动云南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4年中组部乡村带头致富人培训项目等,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地方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综合培训。
四、发展瓶颈
澄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及前期治理基础工程投入,为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在激发内生动力和外部资源协同过程中,亟待补齐文化、资金、营运及交通四大发展短板,改变“点强面弱”现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块协同联动与功能互补,为绿色经济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政策限制与文化短板。针对澄江生态治理下空间整体规划与建设用地限制,在现有的空间规划下,进行精耕细作,提升绿色内涵和生态品质。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基础上,依托“澄江市规划馆”,培育、发展并打造生态功能区特有的“生态社会文化”,带动科研考察、亲子研学游。
二是投资不足与资金短板。亟待解决市场投资不足、融资主体单一化等。增进市场投资主体信心, 整合自有资金和常规性银行贷款,开拓绿色金融支持渠道。
三是业态单一与营运短板。传统旅游业态迭代升级,解决传统民宿、餐饮行业同质化、竞争力不足问题。例如化石博物馆采用入馆票证,适当收取门票,弥补场馆运行资金不足问题。
四是通勤设施与交通短板。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高铁轻轨建设(直达长水机场和高铁南站)。开通环湖旅游观光车,实现游客出行的便捷、节约、减排、低碳等。
五、政策建议
(一)金融赋能乡村文明善治
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租赁等多种融资渠道,丰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金融服务场景。(1)开展文旅知识产权、景区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探索将村民“无形”信用资产转化为“有形”信贷资金。(2)不断优化“保险+期货”业务模式,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优化农业风险管理。(3)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探索推行“整村授信”等主动授信、批量授信业务模式,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更好满足农户“短、小、频、急”资金需求。
(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强基础、重保障
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培育不足问题,完善动迁安置社区的中间结构和社会网络,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常态化生态补偿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构建乡村社会变迁的缓冲-整合机制。
(三)挖掘资源优势,创新澄江“三避”+“五养”现代新型康旅发展模式
以康养为目标,推动强身健体旅游;以居住为补充,打造特色康养旅游社区,营造慢节奏“生活式”旅游体验;以医疗为辅助,打造高端康养旅游;以体育+旅游为载体,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和融入程度。“三避”,即避霾、避暑、避寒。“避霾”深呼吸,以换气洗肺为目的;“避寒”与“避暑”深呼吸是为了感受温暖如春和清凉宜人的气候价值。“五养”:养生、养心、养老、养颜、养疗。养生深呼吸——健康生活;养心深呼吸——精神文化度假;养老深呼吸——度假养老居住;养颜深呼吸——颜值气质双修;养疗深呼吸——健康养疗,以此创新澄江“三避”+“五养”现代新型康旅发展模式。
参考资料
[1]陈艳妮.体验经济时代下抚仙湖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7.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