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 | 辽阳古迹巡游第六站:明长城遗址
文摘
2024-11-28 18:02
辽宁
沈阳!辽阳!朝阳!我心向阳,辽宁最强!三阳开泰,辽宁三个带“阳”字的城市,让世界看到了这块土地的厚重与多元。长城文化串起“三阳”,辽阳的长城有多长?作为明代辽东镇长城指挥中枢,辽阳境内曾经也有长城,长达40公里,这充分证明了辽阳是明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虽然遗址多分布在乡野村间,但依然可以期待偶遇的惊喜。想直观领略长城文化的魅力,辽阳欢迎你。长城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都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横穿今天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九省市自治区。其中,从山海关东去至丹东鸭绿江江沿台这段长城,称为辽东边墙。明代辽东边墙,由九边重镇的辽东镇统辖,总兵官初设于广宁卫,明隆庆年后,移驻辽东镇城辽阳,所辖长城近千公里 。那时的辽东边墙大体上可分为三段,即辽河西长城,辽河套长城,辽河东长城。其中辽河套长城因为地形走势,向内凹进,形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形,使一段40公里的长城留在了辽阳版图内。辽阳境内的长城位于今天辽阳西北方的辽阳县县域内。其大致走向是:起于辽阳县穆家镇大台子村东南,即辽阳县与海城交界处。长城从海城进入辽阳界,沿太子河东岸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经南台口村、喜鹊台村,进入唐马寨镇。然后,过陈家台村、乔家台村、谷家台村继续向东北方向而去,经柳壕镇高力城子村、南边墙子村进入黄泥洼镇。在黄泥洼镇,过八弓台、六弓台、五弓台、四弓台、三弓台、二弓台等村屯到河公台村,长城由此向西北转去进入小北河镇境。向北经张家村、兴胜台村(兴隆台村),跨浑河(辽阳、沈阳界)进入沈阳市辽中县肖寨门镇境内,与沈阳茨榆坨段的明长城连接上。 史路跌宕,岁月剥蚀。如今,在这白山黑水间已难觅长城雄姿,但在历史的间隙里,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它蓬勃的脉动:高台子烽火台:位于辽阳县小北河镇高台子村中心。目前,土台残存东西长22米,南北宽17米,残高15米。土台从上到下夯土层清昕可见,下部残存外包砖墙,存高0.6米,长4米。北部高台坍塌,形成长19米,宽18米,高约6米的土堆。高台子烽火台是明代辽东长城上的一座边台。2018年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晋级的还有位于辽阳县柳壕镇高力城村的高力城子烽火台。明代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由六部分构成,分别是陆路屯兵系统、长城防御系统、海路屯兵系统、传烽系统、驿传交通系统、军需屯田系统。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一定的兵力布置和不同类型的防御设施,在辽东实现了“步步为营,处处设防”的目标。目前,辽阳境内明代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遗址中:明代辽阳城遗址即当时的辽东镇都指挥使司城,属于陆路屯兵系统。首山烽火台、姑嫂城烽火台,属于驿传交通系统,因设置在驿路上,供人员、物资转运也称“路台”。四方台烽火台、新生烽火台、雅拔台烽火台、东堡烽火台等,属于传烽系统,因处在辽东长城腹里,用烟火传递信息,也称作“腹里接火台”或“烟台”。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是每个中国人的生命印记。虽然辽东边墙那伟岸的身姿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风烟中,但长城所积淀的象征意义早已融注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时刻提醒我们:不忘起点,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