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川,那条河
文/魏涧溪
川名曰闫子川。
河却无官名,静静地在川道中流淌,流到哪个姓氏村里,就叫什么河,如史家河、马家河等。但就是奇怪,小河流到我的家乡林家河村,村子却无一户姓林的人家。曾问过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捋捋胡须,笑一笑也无答案。可见林家河这个村名的历史至少过百年了。
那道川本无大路。山民世代沿着山脚下、顺着小河边走,走出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二十几年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个县委书记叫张定会,他利用日本援华资金,主持修建了高渠(小河入泾河口)至安家河的川道公路,从此才结束了这条山沟河川有人居、无公路的历史。
念小学时,写大字的影格是在河下游邻村的史家河买的。小卖部本是个古庙,面朝东座落在小河的北岸边上,庙门前还有北边沟里流出来的一小股溪流与小河汇合。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木质房屋,有高高的屋脊,向上翘起的屋檐,瓦楞间长满高高低低的苔鲜植物,门窗油漆掉落的斑驳感异常明显,里面墙角甚至还有泥塑的神像……
物质异常短缺的时代,那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小卖部里,有为数不多的学习用品、有数量很少的糖果点心,就这也是山里孩子们心中的圣都,那里是他们能看到工业产品的唯一地方。
离小卖部不远处,往下游走几分钟,就可到另一个神奇的地方——水磨坊。在一个突兀的石崖边,拦河水入一洞,利用水力推动叶轮带动上面的石磨转动来榨油。那时年龄小不知道这个原理,只是好奇那个石磨并无人力、也无牲口推动,却不停地转动。由于经常去一亲戚家路过,常常在其路边惊奇发呆、四处张望。
当年,村子附近的哪个山沟没有放过牛羊?哪个山沟没割过野草?勤工俭学时到处爬山头寻柴胡、远志、黄芪,挖药材赚学费。漫长的暑假,成群结队在沟洼里找野果解馋。午后在河道里游泳嬉戏,等到大人在场边喊吃饭时才慢悠悠极不情愿地回家。
那条河、那道川,以不同的四季景观,向山民呈现着不一样的生活背景。春天山花烂漫,小河静流;夏季山青水秀,河水汹涌;秋季瓜果飘香,河水恬静;冬季两岸萧疏,河流冰封。
那些半山腰住过的冬暖夏凉的窑洞哟,那些秋收后堆满谷子糜子翻跟头的大场哟,那些上学走过无数次崎岖陡峭的山路哟,都一一渐次退出生活的场景。还有,那些河两岸密集的粗大树身的大梨树呀,那些滩地上风吹即落的甘甜的果子呀,那一次次夏季涨河的惊心动魄呀,都曾消失在过往的历史烟云中。
有时,反观现在自己的孩子,真心觉得他们可怜。有限的活动空间、单调的学习生活,没完没了的作业,吃着远离土地的垃圾食品,唯一的兴趣就是打电子游戏。没有与大自然片刻亲近的时间,甚至没有自由畅快地在大地上奔跑过、也叫不出几样路边的小草名字,未曾对朗朗天空上飞过的飞机发过呆,没有体验过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喊几声,好倾听一下自己的回音,也不曾有时间站在高山之颠,扯起嗓子高歌一曲信天游……
总觉得,有袅袅炊烟的地方,才能滋生丝丝乡愁;看得见日落的地方,才配叫自己的家乡。
没趟过弯弯的小河,没走过曲折的山路,没爬过树杈掏鸟蛋,没光着身子打蜂窝,那童年多么无趣无聊,没数过星星的童年,思维能不贫瘠?作文有何想象力?生活难以接地气!
麻辣火锅迷失了他们的味觉,环环相扣的公路迷失了他们的方位,没完没了的游戏、作业、考试,让他们抬不起望远的目光。
亲近自然、脚踏实地,晨可见云雾缭绕,夜可见繁星满天。国家、民族的记忆靠文字文化记载,家族、个人的记忆依童年经历、靠上辈口口相传。
如今的农村,到处水、路、网通了,人却少了,呈现出老龄化、空心化态势。川道修通了,拦河大坝起来了,当年的爷爷坐在场边,衔着烟锅,发出的深深感叹却一一实现了,只是老人早已不在了。
河流,是儿时心绪的轴线,顺流而下是西,逆流而上是东。这是印在他们心底的方位,不论走到哪里,心里的方向感总是拿家乡的东西南北来判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全村百十户人家没有一台电视机,到了年底,才有外面工作的人拿回自己家的机子。夜晚,人们扛着木杆天线爬山找电视信号,一堆人虔诚地站立在户外草丛里、受着严寒看满屏都是雪花点的黑白电视连续剧。
长大了,想看山那边的风景、想看小河流向何处?不断追寻童年的印迹,还原早年跋涉的山水。
河的下游,因为拦坝聚水,村民全部搬走了。流水渐渐升高,淹没了公路以及河两岸的村庄房屋。
我曾骑着电动车沿着公路一路向东,朝着小河上游走。小时候看电过电影的马家河村的那个大场还在、隔河相望那个磨面的旧址、眺望曾经放过羊的那个山沟。顺着小河一直逆流而上,竟然跑到了旬邑县地界的刘西村。这样追寻,只为了却一个心愿:就是想看看小河上游、大山两岸都还住着多少人家?还能否闻到当年那种农村特有的烟火气息?每每看到山坳里的人家还养着的黄牛、看到平整的土地上还保留一个小学,望着门前一杆国旗随风舞动时,思绪一下子返回到少年时代。同样的大山模样、弯曲流淌的小河,亲切而又熟悉,心情有着别样的激动,脚步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那儿发愣。
从小学合并,至撤乡并村,一步步必然地把农村逼向萧条。没有人,哪来人气,哪来人脉?乡名、村名也消失了,那个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音乡愁的农村在哪里呀?
而今,小河汇入泾河处,大坝筑成,高峡出平湖,将儿时的传说变为了现实。河流径流量变小,响淌亦不再响了。那个小卖部,只剩下一堆荒草、两面颓废的土墙。小时颇具神秘色彩的水磨早已不见了。从南、北面沟里流出汇入小河的支流也全没了,山沟全部成了干沟。
那条川,是家乡所在,是父母曾经生存的地方;那条河,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父母在,家在,人生尚有来处;有一天,父母走了,家不在了,此生只剩归途。站在高山之上,望着家乡群山起伏连绵、卯梁逶迤的沟沟坎坎,不知道自己的灵魂要在哪个硷边、哪个山前寄托和安放?
那道无比熟悉的山川呀,那道趟过无数次的河!你是我的情感寄托,你是我的灵魂归宿。一位作家说,人活到一定年龄,灵魂早站在那儿不动了,向前走的是尸体!莫非,我的灵魂早已站在南山之颠向下,不停地眺望。
作者简介:
魏涧溪,公司职员,喜爱文学,在各类文学杂志、报刊发表作品若干篇。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轻触品诗,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