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入冬,一场降雪就纷纷扬扬地将达拉特旗原本晴朗、寂静的天空笼罩,气温骤降。探访“三北”防护林,原本应在郁郁葱葱之时,可一行人却偏偏选择在了“不合时宜”的寒冷冬季。出发前,内心满是忐忑和疑惑:这种天气,树叶都掉光了,能看到啥?然而,当站到达拉特旗光伏应用领跑基地的瞭望塔上时,12层50多米高的视角下,入目皆震撼,与出发前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感慨油然而生:几十年,几代人,前赴后继在沙海奋战,鄂尔多斯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所以“三北”应有的,绝不仅仅是绿色。
塔上远眺,雪落后的夕阳余晖中,一边是库布其沙漠锁边林与沿黄公路相行相伴,另一边则是茫茫沙海中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光伏板闪着粼粼波光。幡然醒悟,走进“三北”,风越是刮得紧,就越能感受到“三北”工程的历史和时代意义。鄂尔多斯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计划,列入规划范围。1979年3月至今,全市先后实施5期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2933万亩。
在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一间作业点的值班房里,锅炉温热,几位护林员穿着厚厚的作业服讲述着往事。从1958年至今,这里的护林工人来了一批又一批,治沙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从肩背手扛拉树载苗到风餐露宿巡林养护,20.94万亩的土地经过治理,从植被覆盖率不足10%的荒漠变成森林覆盖率达76%的密林。夜色渐浓,一阵阵的风穿过值班房的铁皮屋檐,轰隆作响。一位护林员说,白土梁林场与塞罕坝林场建设于同时期,那时还没有“三北”工程。日月斗转,执奋斗之笔“描绘”风景的人,成为了风景中的人。
来到展旦召苏木柴登嘎查村民白其劳家时,一碗热茶驱散了寒意。透过他家老式的红色方格玻璃窗,刚好能看到白其劳一直参与建设和守护着的库布其沙漠锁边林。那一抹厚重的青黛色,将远处的黄沙带与近处的村落隔开,北风呼啸而过,稠密高挺的林带岿然不动,萧瑟的冬景中,锁边林愈显苍劲、挺拔。老人今年74岁,他口中的库布其沙漠是黄沙漫天,草木罕见。从1949年到1980年的30年间,库布其沙漠向北移动了近3华里,与农牧民争地争草场,人们只能无奈迁移。从1981年春天开始,展旦召苏木党委、政府组织全苏木群众,从五库尔土伦到西柳沟河畔造锁边林,十几年栽植30多万株沙柳和杨树,最终形成了防止风沙北侵的绿色屏障,更为后来的沙区治理提供了绿色样本。长河似弓,大漠如弦。一条长达348公里的林带横亘其间,这条由政府主导、国家工程带动、全社会参与共筑的锁边林宛如一条蜿蜒的绿色长城,守护着家园,也守护着母亲河。2023年,鄂尔多斯率先启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如今的“三北”,不仅拥有为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留下的璀璨金色和已被治理成效显著的盎然绿色,更有从沙海中探索的宝藏资源,熠熠生辉的墨蓝色——以风电光伏为创新举措,重点推进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建设,建成库布其蒙西基地、达拉特旗光伏应用领跑基地、库布其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等一批示范项目。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与观光,蓝海、金沙、绿洲的完美结合,让“三北”工程焕发出新的生机。走进“三北”,其实不拘时令,不畏天气。若遇新绿,可赞其生机,若听落雪,则叹其厚重,若闻感人故事,则称其来之不易,若见经济效益,则言其未来可期。所以,无论何时,“三北”都在,且都是那么壮观、豪迈。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紫欣 孙海滨 王慧丰 苑雪璐
编辑:郭娜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