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人DNA动了!咚锵咚锵咚咚锵……

民生   2025-02-03 20:00   安徽  

阜阳人的春节
除了看舞龙肘阁抬阁赏花灯
还少不了这支舞
——国家级非遗颍上花鼓灯
不少人坦言,越跳越“上头”



跳起花鼓灯闹新春

“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锵咚锵咚咚锵……”

2月3日上午,在颍上管仲老街,伴着欢快的淮河锣鼓,10名花鼓灯艺人跳起了花鼓灯大花场。只见他们在一个拿杈伞的老把式引导下鱼贯而出,圆场、混插、圆篱笆、堆花等数十种队形不断变化,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平时就在管仲老街、尤家花园表演花鼓灯,过年这几天在老街都有演出。”颍上县徽韵花鼓灯艺术团负责人徐文华今年75岁,退休前在县印刷厂工作,擅长大兰花、淮河锣鼓,是颍上花鼓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在情景剧《管仲拜相》中扮演鲍叔牙。


“我们这些民间艺人都是多面手,去年踩街我演的老干娘,今年表演老伞把。”徐文华说,这些非遗项目里,难度最大的就是花鼓灯,其他都是陪衬。

颍上是花鼓灯的故乡,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颍上花鼓灯作为安徽省三大花鼓灯流派之一,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春节,民间艺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跳起花鼓灯,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

据颍上县文化局整理,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最迟出现在宋代,距今至少有700年历史。这一民间舞蹈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另据1995年出版的《颍上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时,颍上花鼓灯叫“红灯”。1952年,颍上花鼓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代传人唐佩金(1878-1954)给“红灯”配上京胡、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并创作“游场”曲牌,独舞演员随音乐旋律起舞,比原来伴锣鼓起舞更优美典雅。



在垂岗寻根花鼓灯

“玉米棒子做的珍珠糖,又甜又软它喷喷香,想吃喜糖那很容易,咱们来比比谁的干劲强……”在颍河南岸的垂岗乡岗湾村文化活动室,73岁的龚守平(女)扮演花鼓灯大兰花,在开始玩灯前唱了一段花鼓灯灯歌,悠扬的曲调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为垂岗乡花鼓灯艺术团的一员,龚守平跳花鼓灯只有17年时间,在当地并不算长。但是她的家与唐佩金(垂岗乡墩黄村黄洼子人,字子清)的家相邻,从小耳濡目染,对她后来上台表演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这一片是花鼓灯的灯窝子,平时跟我老伴两个人演小花场,只要有锣鼓伴奏,说来就能来。”龚守平说,村里有不少老艺人,锣鼓、弦子都能配齐,农闲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玩花鼓灯,锣鼓一响附近的村民都跑来看。


据垂岗乡花鼓灯艺术团负责人汪子来介绍,唐佩金是淮河岸边玩花鼓灯的全才,他1878出生在垂岗乡墩黄村黄洼子,幼年酷爱花鼓灯,10岁左右时仿制一把胡琴,边放牛边练胡琴技法。16岁那年父亲病故,他就天天和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吹拉弹唱,南北游逛,以琴会友。大概过了七八年光景,他的胡琴已拉得娴熟精湛,并亲自排练一班花鼓灯。


唐佩金还是沿淮地区教花鼓灯的名师,他一生在颍上、凤台、霍邱、寿县等地教了几十班灯,高徒辈出,远近闻名。



传承发展到如今

龚守平所学的花鼓灯和推剧,师承唐佩金的徒弟刘纪成,舞蹈动作和戏剧唱腔都原汁原味。


“我父亲会跳花鼓灯,又有一副好嗓子,年轻时经常跟唐佩金一起搭班。”今年86岁的刘纪成艺名“一把弦”,他从小跟唐佩金学花鼓灯、锣鼓、板胡,1957年登台演出。他说,清末民初时,花鼓灯是专门在元宵之夜表演的灯舞。除锣鼓班子外,有杈伞把1人、兰花3人、花鼓橛子3人,现在已经发展到10人。


据《颍上县志·民间文艺》记载,1932年,唐佩金在花鼓灯基础上,吸收琴书和凤阳歌的唱腔,创作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因段落结构上都以四句为主,最初取名“四句推子”,作为花鼓灯的后场小戏。1952年,由颍上文艺班搬上舞台后,改名“推剧”,有《小放牛大扒缸》《水漫金山寺》《洞宾戏牡丹》等小戏。


1951年组建的颍上文艺班,是解放后当地成立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该团以“四句推子”唱腔为基础,设计了表现各类行当的不同唱法,排练大型戏曲,在全县城乡营业性演出,并前往凤台、寿县等地演出《梁祝姻缘》《小二黑结婚》等。


每年春节后,在颍淮交汇处的颍上县垂岗、杨湖、鲁口等乡镇,都有推剧团演出。“推剧是从花鼓灯灯歌演变而来的,推剧团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村民花钱请戏,要唱一个多月才能走。”刘纪成说,当地人对四句推子的喜爱超过梆子戏,从其他剧种改编的推剧朝纲戏、家庭伦理戏,跟花鼓灯一样都深受老百姓欢迎。




文字: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刘金华

图片: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 通讯员 张亚辉

编辑:杨飏

审核:曹亚伟


阜阳日报
主流媒体,权威发布,推介阜阳,关注民生。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16
 最新文章